上周,国际政治上的一件大事,是在哈萨克斯坦首都举行了上合组织峰会,中国、俄罗斯以及大部分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元首都参加了这次会议,让全世界关注的是,印度总理莫迪却没有参加,只是派出外交部长苏杰生代理。莫迪本人准备在7月8日访问莫斯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单独会面。许多媒体对莫迪的行为做了解读,大部分媒体认为,莫迪这是嫉妒中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不想给中国捧场。

2017年,经过俄罗斯的引荐,印度加入了上合组织。有一种说法认为,俄罗斯拉印度“入伙”是为了在上合组织内部平衡中国不断增长的影响力。而作为对应的,是中国在同一年引荐巴基斯坦加入了上合组织,以平衡印度的影响力。随着中国国力的飞速增长,以及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遭受西方国家的严厉制裁和八方围堵,俄罗斯现在更倾向于与中国“背靠背”取暖,希望中俄战略合作“无上限”,这样,印度在上合组织内的作用就大大降低了,这是莫迪很不开心的地方,他不愿意在上合组织内被笼罩在中国的光环之下,印度是个“有声有色的超级大国”啊!


更深一层的原因,是上合组织正在逐渐被西方国家看作是一个由中俄主导的“反西方国际组织”,而印度这些年的外交政策更加偏向于西方。尤其是在与中国发生了边境冲突之后,印度意识到单凭自己的力量完全无法与中国相抗衡,因而更加积极地参与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通过加入“四国集团”等组织来对抗中国。印度从建国以来一直奉行着投机性的外交战略,在东西方之间“左右摇摆”攫取各方的好处,但现在这种外交战略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当前全球政治格局明显被分裂为西方阵营,中俄阵营和“全球南方”阵营等,印度奉行的是反华不反俄的策略,反华是倒向西方,不反俄实际上是中立,总体上,印度还是偏向了西方。莫迪不愿意参加被贴上“反西方”标签的上合组织会议,就情有可原了。

印度外交界普遍认为,印度与日本、美国和俄罗斯单独接触,要比同中国直接接触能够获得更多的好处。虽然这次印度外长苏杰生在与中国外交部长王毅的会谈中,表达了中印两国之间除了存在边界问题之外,仍然有大量的共同利益,完全可以继续合作,但是从莫迪政府最近两年的表现看,印度对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并没有什么兴趣,因为边界问题争端,中印两国关系基本上被冻结了。

印度总理莫迪在不久前赢得了第三个任期之后,更加积极地奉行印度教民族主义思维,并以此作为一切内政和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这种政策加强了印度社会长期以来存在的两种与中国相关的思维定式:

一是印度社会上上下下普遍自认为是大英帝国殖民利益的天然继承者,英国殖民者当年通过各种手段非法攫取【jué qǔ】的领土,都天然归印度所有,其中就包括非法占据的中国领土。中国对此提出反对意见,就是“对印度主权的侵犯”。这种思想定式不根除,中印边境就永无宁日。

二是印度被西方媒体忽悠了几十年,认为自己能够超越中国、取代中国。这场“世纪大忽悠”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开始了,当时西方国家面对飞速发展的中国,为了证明“民主体制”一定超过“专制体制”,就编造了“世界最大民主国家”印度经济也开始腾飞、必将超过中国的故事。当时中国的GDP是印度的两倍左右,后来发展到3倍、4倍,直到现在的5倍,与中国不断拉大的差距让印度的政客们开始恼羞成怒,在心理上对中国产生了某种PTSD情绪,也就是创伤后应激性障碍情绪。

世界政局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剧烈变化,印度左右横跳也会更加频繁,现在印度甚至想和中国打“台湾牌”、“南海牌”,这让人对中印关系的未来发展并不乐观。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