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润工匠学院内正在进行一场“大咖云集”的头脑风暴,来自威力工具、奥文电机、昆嵛电缆等企业的5名劳模工匠正围绕“锻件加工工艺研究和锻压技术改造”集思广益,集体攻关。

2021年,威海市总工会联合天润工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天润工匠学院,学院在发挥本企业工匠作用的同时,还积极响应威海市总工会提出的“共享+”工作机制,主动链接周边企业人才资源,充实到学院的讲师库中,产生了“1+1>2”的良好效应。

在助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中,威海市总工会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工会与基层、职工联系紧密的优势,创新“共享+”工作机制,实现人才、技术、设备、用工等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精准对接,探索出一条符合威海地方特色,精准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之路。

威海现有省、市级工匠189人,市级工匠学院31家。为充分挖掘劳模工匠的创新潜能,威海市总工会根据这些工匠的区市分布、技术专长,在31家工匠学院设置了“工坊”“匠坛”等工匠工作站,助力工匠跳出原有“企业圈”“朋友圈”,通过“共享+人才”使他们的创新才智充分涌流。

“共享+人才”机制推行以来,共开发工匠人才培养特色课程300多班次,组织工匠宣讲110多期,年培训工匠人才3200人次。各级工匠的“精气神”充实了工匠学院的“骨架”,“工匠”串点成链,“工匠学院”由链推面,辅以1556家省市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11家山东省全员创新企业的创新平台矩阵,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此外,为健全产业工人创新创效服务体系,威海市总工会还创新开展“技术红娘”工作,为企业技术创新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搭建起“共享+技术”的桥梁。

“‘技术红娘’的牵线既精准解决了企业的生产难题,降低了创新成本,又赋能创新技术走出实验室实现产品转化,实现了企业和高校的双赢。”威海市总工会生产部负责人表示。

通过“共享+技术”,威海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共吸纳高校、科研机构16家,专家教授、高技能人才1652人,发布科研成果343项,征集企业技术需求近400项,为60家企业的86项技术需求进行了精准对接,成功“破题”。

除了实现技术的共享,威海市总工会还针对企业对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的迫切需求,推动高校与企业之间实现设备共享。先后牵头组织了“共享+设备”见面会6场次,实现海洋生物、航空航天、新能源与节能、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等领域13台大型仪器设备的分享与对接,累计带来经济效益近千万元。

在威海,还能目睹一种独特的场景:农忙时节,电子厂的电子装配师变身蔬果采摘员,到农业企业参与生产采收;企业订单激增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员工会来协助生产。这是威海市总工会根据企业用工需求探索出的“共享+用工”的人力资源容缺机制。

为解决用工在发展中的制约影响,威海市总工会聚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中产生的就业岗位需求,关心关注困难企业的下岗人员、待岗职工,对全市企业的富余或缺工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和信息发布,通过信息共享,促进缺工企业和富余企业结成联盟,职工共享,实现了缺工企业稳产满产、富余企业减轻成本、赋闲职工增加收入的三方共赢。

目前,威海共有近2.5万名“共享”职工,在不同岗位上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本领、实现新提升,进一步完善了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拓展了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切实提升了产业工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陈乃彰 通讯员 夏丽萍 张晓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