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定都天京(今南京)之后,洪秀全、杨秀清为了继续扩大战果,早日实现“开创新朝”的目的,置日益威胁天京的江南大营、江北大营于不顾,计划北伐、西征。 那么,太平军的领导者为什么如此决策?其结局又如何呢? 一、忘乎所以,盲目决策。 1、不采纳罗大纲建议。对于北伐、西征的战略规划,太平军名将、水军将领罗大纲曾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欲图北,必先定河南;大驾驻河南,军乃渡河”。“否则,先定南九省,无内顾忧,然后三路出师,一出湘楚,一出汉中,疾趋咸阳,以徐、扬(徐州、扬州)席卷山左(山东),再出山右(山西),会猎燕都”。 同时,罗大纲告诫洪秀全、杨秀清:如果安排孤军深入,遇到了危险,不能及时予以援助,必遭失败。

可是,太平军的领导者对罗大纲的建议不予理睬,执意派军北伐、西征。 2、信奉真主无知盲动。太平军攻占南京后,形势的确是非常好的,战略上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但是,胜利也带来了副作用。 由于胜利来得太快、太易,致使太平天国的领导者忘乎所以,错误地把这一切归结于“上天”,把革命胜利和宗教信仰结合了起来,从而陷入了极大的、无知的盲动状态,认为“天国之兴,由天做主。” 由于胜利,太平天国的领导者骄傲起来,自我陶醉起来;夸大自身的实力,轻视敌人的力量,错误地估计了敌我力量的对比。

盲目地宣扬,“方今真主灭妖,十去八九”。其实,当时的太平军的战斗部队仅有十几万人,而清军尚有八、九十万人。 于是,太平军主要领导者的内心欲望膨胀了,思维混乱了,认识不理智了,就开始想当然地理解、处理问题:尽快攻占北京,夺取全国政权。同时,派军西征,构筑天京屏障。 随之,北伐部队出发了;继之,西征大军开拔了。 二、北伐之役,全军覆没。 1、占据主动。1853年5月8日,太平天国的地官正丞相李开芳、天官副丞相林凤祥率领太平军的精锐部队,自扬州出发,进击北京。 临行时,洪秀全叮嘱北伐军: “师行间道,疾趋燕都,无贪攻城夺地以縻时日。” 北伐军冲破清军的围追堵截,克服重重困难,经过近半年的战斗和行军,于十月底到达了天津附近的静海独流地区。

在这近半年的岁月里,这支以流动作战见长的起义大军,始终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打得清军惶恐不安,疲于奔命,狼狈不堪。 2、待援覆亡。随着战斗力的消耗,当这支孤军为了等待援军,而在静海独流镇一带驻扎下来后,便被越来越多的清军层层包围了。于是,北伐军陷入了被动,被迫进行他们所不擅长的阵地防御战。 这支远在天京数千里之外的孤军,在内缺军备、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与占据优势的清军,进行了十九个月的、艰苦卓绝的防御战后,全军覆没了。 这支孤军,创造了太平军战争史上的奇迹,写下了悲壮的一页。 三、西征战场,损失惨重。 1、西征任务。在太平军的北伐军从扬州出发的十一天之后,即1853年5月19日,由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夏官副丞相赖汉英等率领的西征军也从天京出发了。

西征军的战略任务是夺取安庆、九江、武汉等军事要地,控制长江上游,以之为天京屏障。 太平军建都天京之后,决定重新占领长江上游的一些军事要地,这原是完全必要的。但由于战略上三路分兵(天京留守、北伐、西征),使得西征军的兵力也很单薄。 2、代价惨重。西征军虽然先后攻占了安庆、庐州、九江、汉口、汉阳等重要城镇,但也遭到了清军的强力阻击。 特别是在湖南境内,遭遇湘军后,一败于湘潭;二败于岳州;三败于武汉;四败于田家镇。而且,太平军的“水营”丧失大半。

后来,由于翼王石达开亲自带兵增援,西征军才在九江、湖口一带,重创湘军,滞阻了其攻势,扭转了危局。 应该说,太平军的西征是有收获的。沉重地打击了湘军,从而保障了天京上游的安全和粮食的供给,基本上达到了预定的战略目标。 但是,西征军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尤其是“水营”的基本丧失,给太平军以后的战局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3、憾遗祸患。西征军的战场东起南京;北到庐州、随州;西至宜昌;南到南昌、吉安、湘潭,跨越五个省,纵横数千里,导致战线太长,兵力分散。 西征军本就兵力单薄,加之兵力分散,未能将初建的湘军予以歼灭,终致养痈遗患,最后成为致太平军于死地的一支地方劲旅。 四、天京告急,西征回援。 当太平军的主力投入北伐、西征战场的时候,天京外围的、清军的江南大营、江北大营,则在陆续增添兵力,不断发动进攻。 1853年底,在清军的攻击下,太平军被迫放弃扬州。1854年夏,清军来自广东的五十条“红单船”开抵南京附近江面后,天京的粮道受到严重威胁。

1855年8月,江南大营的清军在水师的配合下,攻占了芜湖,加强了对镇江的围攻。 此时,由于天京城里的粮食供应越发困难,导致居民大量外逃,天京的安全受到了愈来愈大的威胁。 于是,太平军的领导者为了扭转天京外围的不利战局,不得不于1856年初从西征战场上抽调部队回援天京。 在西征军回援部队的助力下,太平军对天京外围的清军发起了进攻,先后攻破了江北大营、江南大营,从而挽回了战略上的颓势,重振了士气。 可是,北征军再也回不来了;西征战场上丧失大半的“水营”一时难以复建,极大地影响了后续的战局。同时,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湘军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成为自己的掘墓者。

综上所述可知,如果太平军的主要领导者采纳了罗大纲的建议,不管是哪种方案,其结局可能都比孤军北伐、分兵西征要好得多,也不可能出现抽调西征军回援天京的情况。 或者说,在解决掉威胁着天京的江南、江北大营,在进一步打击、削弱清军实力,获取军事上的绝对优势之后,再兴师北伐、西征,与清军进行几次战略性的决战,那么,太平天国完全有可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取得全国的胜利。 可惜,历史性的大错已经铸成,再也无法挽回! 由此可见,北伐、西征,是太平军主要领导者在定都天京后,作出的错误的战略决策。 主要参考文献:《李秀成自述》、《清史稿洪秀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