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占据着主导地位,礼教规范严格,尤其是在伦理道德方面,近亲结婚是不被接受的,受到社会的普遍谴责。 然而在清朝,就有这么一对“近亲“组合而成的夫妻,哥哥因为家境贫寒,没有足够的钱结婚,妹妹则是因为长得很丑,谁也不想娶她,在命运的安排下,两人便误打误撞地结为了夫妻。 而乡亲们也都在背后议论这一家人,然而谁曾想,两人婚后却十分恩爱,先后生下八个孩子,其中更是有一个孩子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清朝重臣。

收养丑女遗孤这位清朝重臣不是别人,正是后来人们家喻户晓的李鸿章,而这一切的故事还都得从他的爷爷李殿华说起。 李殿华是土生土长的安徽人,家庭条件在当时也很拮据,但作为书生的李殿华,一生苦读想要考取功名,却无一不以失败而落场。最终只能靠着几亩地来维持家用, 心中无奈却又不敢放弃的他,便只能寄望于自己的几个儿子,盼着他们能一举夺魁,只可惜他的几个儿子资质平平,一直没能有所作为。 李殿华膝下有四个儿子,李文安排行老四,他虽然自幼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才智,但不幸的是,他从小就体弱多病,当其他孩子四岁开始上学时,他直到八岁才开始接受教育。

以至于当同龄人开始参加科举考试时,他还在研读《四书》,李殿华对此也是唏嘘不已,但他却从未放弃过对儿子的教育,他坚信只要读书,以后就一定会有出路。 有一次李殿华进山采药,准备卖些银子贴补家用,然而就在回家的路上,他忽然听到了小孩的哭泣声。 他顺着声音走去,便在草丛里发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小女孩,她的脸上布满了麻疹的痕迹,显然就是得了天花,李殿华伸手一摸,发现小女孩正在发着高烧。 心软的他心中涌起一股怜惜,决定将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带回家,李家人对这位小女孩也非常照顾,他们为她换上了干净的衣服,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让她在家中安顿下来。 在李家的细心照料下,小女孩的身体逐渐好转,但她的脸上却留下了消除不掉的麻点,这让她的容貌变得更加难看,经常遭到嘲笑。

但这并没有影响李殿华夫妇对她的爱护,他们并没有因为外貌的变化而对她有所偏见,反而更加珍惜她。 李殿华和他的妻子视这个小女孩如同己出,最终决定收养她为干女儿。这份恩情让小女孩深受感动,她发誓要用自己的努力来回报李家的恩情。 李氏也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身体一好,就跟着李老爷子一起干些杂活,帮李家打理家事,到了适婚的年龄,李老爷子也开始为李氏的婚事操起了心。 但在当时那个社会观念的制约下,李氏的处地是非常尴尬的,因为她长相丑陋,所以没人愿意娶她,村里人都嘲笑她不仅长得丑,连脚也是出奇的大。 所以李老爷子尽管费尽心思,也没能给李氏找个合适的夫婿,李氏也只能一直待在李家。

考取功名屡战屡败而李文安自幼勤奋好学,在本地也颇有名气,于是他便一直怀揣着参加科举,改变命运的梦想,但他已年过三十,都未能如愿以偿。 李文安的父亲看见儿子一次次地挫折,心中不免一阵心酸,他曾经也劝过李文安不要再考了,去做生意或是学点别的手艺。 可李文安根本不听,到头来不仅没有考上,年纪反而越来越大。 就连他们家的经济状况也因此变得更加拮据,为了维持基本的生活,李文安不得不卖掉自己的田地,但即便如此还是入不敷出,经常要靠向亲戚朋友借钱来维持生活。 除了经济上的困难,李文安在婚姻上也相当不顺,或许是李文安太过沉迷于书中,再加上家庭条件不好,所以在村子里并没有多少人看好他,也没有媒婆愿意给他介绍对象。

要知道,那时候李文安都三十多岁了,在那个社会无比封建的时代,男子三十多岁还没有结婚,实属是一件丢人的事。 所以李文安的父母为了儿子的终身大事,可谓是操碎了心,四处给儿子寻找合适的结婚对象,但碍于李文安的财力和事业,一直没能如愿。 之后李文安的生活状况似乎越来越艰难,健康也开始出现问题,就在他几乎要失去希望的时候,李氏却主动向李文安提出了结婚的想法,并表示自己愿意与李文安共度余生。 青梅竹马的爱李氏与李文安自幼一起长大,她对这个勤奋好学的“哥哥”心中早已有了好感,看到李文安夜以继日苦读的时候,李氏更是万分心疼。 所以李文安每天晚上熬夜学习的时候,李氏都会陪在他身边,为他准备好食物,为他增添衣物,尽她所能地为李文安创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

李文安对这位从小一起长大的义妹非常照顾,每当李氏被人欺负的时候,李文安总是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为她出头,哪怕连带地被人嘲笑,他也毫不在意。 后来李文安的父亲因病卧床不起,李氏便承担起了照顾李老爷子的重任,不分昼夜地守在他的床边。 这一切李文安都看在了眼里,对李氏的贤良淑德愈发敬佩,两人守护在李老爷子的病床旁,偶尔四目相对,虽然没有说话,却能通过眼神交流彼此的心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文安逐渐意识到自己对这位相貌平平,但却心地善良的"妹妹",竟然有一种特别的情愫,尽管两人心中都有对方,但却一直保持着兄妹的称呼,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

直到有一天夜里,李氏终于鼓起勇气,向李文安坦白了自己的心意。 她诚恳地对李文安说:“哥哥,我知道自己出身卑微,外表也不出众,但我真心爱你,愿意作你一生之妻,与你同甘共苦。” 李文安听后,心中既惊讶又欣喜,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平时羞涩内向的“妹妹”竟然会主动对自己表达心意,在这一刻他意识到,李氏才是他生命中真正的爱人。 李文安的父亲也注意到了两人之间的微妙变化,便私下询问李文安:“你觉得李氏怎么样?” 父亲听后却是哈哈一笑,然后温和地对儿子说:“你也知道,李氏并非你的亲生妹妹,如果你们彼此真心相爱,那么你们的婚事可以考虑一下。”

李文安一听,顿时乐开了花,兴冲冲地去跟李氏说了这个好消息。 李氏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感到既激动又感激,她深知能够与自己深爱的人结为连理,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之后他们两人便举办了婚礼,这本该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但他们的婚姻在外人眼里是不被理解的,遭到了不少的冷嘲热讽,说他们一个穷一个丑,简直是“绝配”。 但李文安夫妻二人并不在乎这些流言蜚语,两人自幼一起长大,对彼此的性格和人品早已熟知,根本不会因为外界的话影响对彼此的感情。

结婚之后,李氏凭借她勤劳的双手,将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一边照顾家中的老人,一边洗衣做饭,无论是挑水还是下田,她都不在话下,这样的生活无疑是很累的,但她从不抱怨。 也正是李氏的这份坚韧和乐观,才可以让李文安有充分的经历去重新考取功名,追求自己的理想。 最后李文安也的确没有辜负妻子的期望,在三十七岁那年终于考取了进士。 虽然官职不高,但对于一个出身农民家庭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份难得的殊荣。 李文安的成功也给他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两人也相继生下了八个孩子,在之后的日子里,李文华在官场上施展才华,李氏则在家中相夫教子。

即使家里的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李氏却依旧没有放弃节俭的习惯,而是将这种美德作为家训,教导子女要勤俭节约,懂得感恩。 她的孩子们也很争气,不仅学业有成,而且人品也是个顶个的好,一家人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就连以前对他们有意见的人都有些嫉妒了。 家喻户晓的李鸿章在学术上,李文华也是手把手的教着自己的孩子,孩子们在父亲的榜样影响下,也变得越发努力,李文安与李氏共有八个孩子,其中最为出色的是排行第二的李铜章。 李铜章自幼展现出过人的才智,勤奋好学,六岁的时候就进入了地方学校学习,在李文安的悉心培养下,李铜章的学习成绩更是突飞猛进,很快在当地声名鹊起。 李文安也逐渐意识到自己这个儿子的天赋异禀,自己也无法再继续教下去了,为了进一步激发李铜章的潜力,他便将其送到了徐子苓的门下。

李铜章在徐子苓的指导下,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最终连续中进士,当时在朝为官的李文安,再得知儿子连连取得佳绩的时候,便有了将李铜章引入朝廷为官的想法。 他利用自己在朝廷中的人脉,将李铜章带入京城,为他寻找了名师,并决定将李铜章的“桐“字改为“鸿”,寓意着儿子有着鸿鹄之志。 于是李铜章就成了李鸿章,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晚清重要人物,在京城他继续刻苦学习,最终通过了科举考试,正式步入朝廷,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但随著李鸿章声名渐盛,一些关于他生平的传言也随之流传开来,说李鸿章是近亲结婚所出,有乱于社会风气。

当这些谣言传到李鸿章耳朵里时,他对此并不认同,他很清楚自己父母的为人,他们虽然出身卑微,但人品却是极好的,所以对此并没有理会。 但谣言却未没有因为李鸿章的态度而平静下来,反而随着李鸿章地位的提高,人们对他的种种揣测与议论也随之增多,有些人甚至趁机攻击李鸿章,污蔑他。 李鸿章的母亲李氏看到这一幕很是着急,她担心这样的谣言会对儿子的前途和名声造成损害,所以下定决心要为李鸿章澄清事实。 之后李氏直接把自己跟李文安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家谱和户口给翻了出来,又找了曾经那几位为自己婚事作见证的老人出来澄清,这才让谣言慢慢消失。

总结在传统观念中,婚姻往往被视为经济和社会地位的结合,然而李鸿章的家庭故事却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视角,让人们对婚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李鸿章的母亲曾被简单以外貌评判,但却她凭借自己的品德,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荣誉,成为了受人尊敬的诰命夫人,她的子女也都有自己的一番作为,这不仅是他们个人才华的体现,也是家庭教育理念和支持的结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