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曾国藩随着自己地位提升,在当时就已经被很多文人美化,加上当时天下文人,大部分都是他的门生,因此,对其评价自然是溢美之词。其实,在曾国藩刚刚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工作时,却是一个负债累累,身无分文的穷光蛋。 当时,在京城的曾国藩除了靠家里资助外,更多是靠借钱过日子。面对窘迫的生活,曾国藩不得不想了一条冠冕堂皇的敛财方法:众筹! 1838年5月,道光十八年,此时的京城已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可正在翰林院实习的曾国藩却无心欣赏京城美景,此时,他的身上已身无分文。
由于无钱贿赂吏部官员,他的实习期被无端拉长,偌大的翰林院里,只剩下他一个实习生了。 虽然上班的地点在天下文人荟萃的翰林院,可作为实习生,根本没有俸禄,所有的吃住都得自己掏腰包。 离湖南老家遥远,远水解不了近渴,无奈之下,曾国藩只好放下文人的斯文,厚着脸皮到钱庄借高利贷。 让曾国藩没有想到的是,钱庄对这位穷困潦倒的翰林根本不屑一顾。原来,钱庄借钱有自己的规定,得拿自己的俸禄作为抵押。可曾国藩一个实习生,根本没有工资卡,哪里有什么抵押呢?当然,没有抵押,如果有大臣为其担保,钱庄倒是也可以借钱给他,可此时的曾国藩并不善于交际,能找谁担保呢?谁又愿意为他担保呢? 再这样混下去,非饿死不可!曾国藩很是郁闷。最后,不得不向在京城的湖南同乡借了盘缠,连夜请假返回老家再作打算。 在回乡的路上,曾国藩想到了一个敛财的办法,既不会被人瞧不起,还冠冕堂皇。按照当时的风俗习惯,有人中了举人、进士,得请客吃饭,也叫摆学酒。现在,自己不仅被点了翰林,将来还会在京城当官,摆学酒也就名正言顺。
曾国藩虽然很痛恨这种风气,可实在缺银子,他安慰自己:“等以后自己条件好了,当了官,一定好好感谢乡邻们。” 回到家乡后,曾国藩把自己在京城的不如意完全隐藏起来,而是十分风光、高调地回到了家乡。 当了京官,衣锦还乡,在信息闭塞的年代,当家乡的人们看到翰林公回来了,自然是夹道欢迎,阿谀奉承。大家都期望他以后能对自己提携一把,或者遇到什么难事,也好在官府面前说一句好话。 曾国藩虽然心中很得意,但也很谦虚地四处应酬着。为了能在回京城之前筹到足够银行,曾国藩除了挨家挨户拜访自己的亲朋好友外,同时也登门拜访家乡的官员、名流。当然,家乡的人除了热情外,更多的是想认识这位在京城混的翰林,酒足饭饱后,都不会让他空手而归,多则50两,少则5两银子都会给予曾国藩。 曾国藩也不推辞,每次都信誓旦旦地说,将来一定知恩图报。在众筹的过程中,曾国藩还发现,当地的官员和生意人给的银子比亲朋好友多了好几倍。于是,在即将返回京城的那段时间,曾国藩把主要精力放到官员和生意人身上。 当然,这些人也都有自己的打算,如果以后曾国藩真的当上大官,说不定对自己还真有帮助,就权当投资了。
整个假期,曾国藩几乎拜访了家乡周围的所有县州,100余天奔走的路程超过1000公里,众筹了2000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60万元人民币,在当时足够买下30余亩肥沃良田了。 曾国藩正是靠着这笔钱,回到京城后,广泛开展社交活动,并攀上了当时最有权势的穆彰阿。 加上曾国藩自身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引起道光皇帝的注意,在翰林院被坐了一段时间冷板凳后,突然官升四级,直接成为翰林院侍讲,成为五品京官,步入中层管理人员行列。 1852年,42岁的曾国藩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五部侍郎后,奉命到江西主持乡试途中,其母突然病逝,于是回乡丁忧。此时,正逢太平军作乱,朝廷一道圣旨,将曾国藩调至长沙主持团练工作,组建湘军对抗太平军。 此时的曾国藩急需大量人才和湘勇,于是动员了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家乡父老,让他们纷纷加入自己的军队中。 在与太平军的战争中,湘军所到之处,大肆烧杀抢掠,曾国藩不断没有制止,还指使弟弟曾国荃,凡是城破之后,允许官兵任意抢掠三日。
这也许是曾国藩为了报答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吧。
另外,太平天国被消灭后,曾国藩因立下天大功劳被封侯拜相。又是在曾国藩的保举下,仅他的老家湘乡县就一下子多了2000个二品以上的官僚士绅,很多人在当地显赫一时。
这不能不说,参与曾国藩众筹的人,都得到了高昂回报。(图片为配图,来源网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