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科学家目前的研究结果,以地球为中心的可观测的宇宙直径大约为930亿光年,但是不可观测的宇宙到底有多大,谁也不清楚,有科学家猜测,不可观测的宇宙直径可能至少有23万亿光年。如果科学家的这一个猜测与实际情况相差不大,意味着我们可观测的宇宙在整个宇宙中只是九牛一毛罢了。

此前,科学家认为可观测的宇宙范围内可能有2万亿个星系,不过现在科学家从新视野号探测器传回的数据中发现实际的星系数量可能比我们之前想象中更少一些。根据新视野号探测器传回的数据,我们能够确定的星系数量可能只有数千亿个而已。

银河系中最常见的恒星或比想象中更宜居

我们夜空中看到的小星星主要是那些和太阳相似可以发光的恒星,由于这些恒星离我们非常遥远,所以这些恒星展现在我们眼前只是一颗颗小亮点。在我们太阳系中,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通过发光发热温暖着世间万物。地球能够成为一颗生命星球,除了地球自身的条件比较优越外,太阳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如果没有太阳,地球的生命也将不复存在;如果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更近,地球的温度可能会很高,也不可能出现生命;如果地球离太阳足够远,地球的温度可能会非常低,也不可能出现生命。

虽然恒星的共同特点之一是能够发光发热,但是这些恒星还是有区别的,如我们的太阳是一颗黄矮星,而在宇宙中黄矮星的占比并不是最多的,最常见的恒星是红矮星,占了75%左右,如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比邻星就是一颗红矮星。和太阳相比,红矮星的质量更小,不到太阳质量的一半,但是也达到105个木星质量以上。与太阳相比,红矮星的温度也更低一些,所以在这些红矮星系中,宜居地带也离红矮星中心更近一些。

不过,在“太阳活动”方面,我们的太阳相对温和一些,耀斑活动并不是很频繁,而红矮星的耀斑活动可能会比较剧烈、频繁。再加上红矮星系的宜居地带离红矮星更近一些,所以一般认为,在红矮星系宜居地带的行星出现生命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这些耀斑活动可能会影响到行星的环境,进而威胁到潜在的生命。

一次大规模的耀斑活动可能不会对行星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频繁、剧烈的耀斑活动会破坏行星的臭氧层,让来自恒星的紫外线等辐射直达行星表面,对潜在的寿命构成威胁。不过现在一项发布在《自然天文学》杂志的研究报告“火炬驱动的大气化学在岩石宜居带世界上的持久性”指出,持续的耀斑活动可能会将行星的大气成分推向了新的化学平衡。研究人员对凌日系外行星勘测卫星TESS观测到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尽管这些红矮星的耀斑活动频繁,在这些红矮星系的行星还是有臭氧层的存在,有臭氧层意味着能够抵御这些来自红矮星的辐射,能够保护行星上潜在的寿命。

太阳系不再完美?

虽然我们太阳系孕育了生命,但是太阳系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宜居星系,因为太阳这些黄矮星的年龄相对较短,大约只有100亿年时间,现在太阳的年龄大约已经有45.7亿岁,意味着太阳的年龄还剩50亿年左右。再加上接下来太阳的温度、亮度都会持续上升,大约在10亿年前后,现在的宜居地带也将不再宜居,地球的生命将不复存在。相比之下,那些矮行星的情况相对较好,可能是更完美的宜居星系。

因为红矮星内部氢元素的核聚变速度相对缓慢,所以这些红矮星的寿命非常漫长,可能长达数百亿年甚至更长,至少比我们的太阳多了几倍的寿命。寿命更长,意味着这些红矮星适宜行星孕育生命的时间也更长一些。在这些红矮星系中,如果一些行星能够熬得过红矮星狂野的年轻时代,保持住自己的大气,当这些红矮星进入稳定的中年阶段时,这些行星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合适的生命居住地。

此前科学家从已知的4500颗系外行星中选出了24颗“超宜居”行星,情况和本文的有点相似,它们所环绕的主恒星寿命比太阳更长,所以部分“超宜居”行星比地球更古老、更大一些,甚至更温暖、更潮湿,在这些“超宜居”行星生存,可能比地球更舒适。

当然,不管是之前确认的24颗“超宜居”行星,还是现在科学家关于银河系中最常见的恒星或比想象中更宜居的发现,都还只是基于现有研究数据得出的推测结论,并不是已经在宇宙深处找到了宜居行星。毕竟这些潜在的宜居行星、恒星系离我们地球实在是太遥远了,我们对这些遥远的行星、恒星系了解不多。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