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停掉这3类药物,医生提醒:不建议长期服用,很多人还天天吃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早上去菜市场买菜,听到两位大爷聊天:“我这胃药吃了十几年了,不吃还不行。”旁边大妈也插话:“我血压一高就吃镇静药,吃了心里才踏实。”听着这些话,我心里咯噔一下。

马上停掉这3类药物,医生提醒:不建议长期服用,很多人还天天吃

不是说这些药不能吃,而是——很多人把“应急药”当成了“保健品”,一吃就是几年,甚至天天吃。这种做法,不仅没好处,反而可能埋下健康隐患。

今天咱们就聊聊三类常见药物,它们在某些情况下确实有用,但不建议长期服用。很多人没搞清楚原理,习惯性天天吃,反而让身体越来越“依赖”。文章会从药物原理、身体反应、生活习惯三方面来解释,告诉大家为什么“该停的时候一定要停”。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很多医生反复提醒的现实。

第一类是镇静催眠类药物,很多人睡不好觉就靠它。尤其是上了年纪,失眠成了家常便饭。最常见的做法就是晚上吃一片,睡前靠它入睡。但问题是——这类药物不是“助眠”,而是“抑制神经”。长期吃,不仅耐受性越来越强,还容易导致认知能力下降、记忆力变差。不少研究提示,长时间依赖镇静类药物,老年人出现注意力减退跌倒风险上升的几率明显增加。

马上停掉这3类药物,医生提醒:不建议长期服用,很多人还天天吃

而且很多人误以为“吃这个能保护大脑”,其实正好相反。大脑在药物作用下进入的是“昏睡状态”,不是自然睡眠。这样一来,身体得不到真正的休息,反而越睡越累。一旦形成依赖,停药就难受,甚至会出现焦虑、头痛,恶性循环就此开始。

第二类是胃黏膜保护类药物,很多人胃胀胃酸就吃,尤其是饭后稍微不舒服就来一片。有人甚至养成了“防胃痛习惯”,饭前必吃。这类药物确实可以中和胃酸、缓解不适,但问题在于——胃酸不是敌人,是身体的“防线”。长期压制胃酸,会导致消化功能减弱、营养吸收变差

更值得警惕的是,胃黏膜保护剂长期使用,会改变胃部环境,可能影响肠道菌群平衡。而肠道菌群一乱,肚子开始不听话:要么便秘,要么腹泻,甚至可能出现腹胀、食欲下降等问题。有些人越吃越严重,其实是药物本身在“帮倒忙”。

马上停掉这3类药物,医生提醒:不建议长期服用,很多人还天天吃

长期抑制胃酸还会影响钙、铁、镁等关键营养素的吸收。特别是老年人,本来骨密度就开始下降,钙吸收再出问题,骨折风险也随之增加。胃药不是保健药,不能天天吃,得找出引起不适的根源,不能靠药物“糊弄过去”。

第三类是缓解疼痛的非处方止痛类药物。比如常见的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很多人头一痛、腰一酸就吃,甚至有些人每天吃一片“预防痛”。听起来很方便,但问题是——这种药不解决根源,只是“关掉疼痛开关”。长期吃,不仅掩盖了真实病情,还可能对肝脏和肾脏造成负担。

尤其是中老年人,身体代谢功能本来就在减弱,长期使用止痛类药物容易导致肝酶升高、肾功能波动。这类药物有个特点:剂量上去了,效果反而下降,你就得吃更多,陷入“越吃越没用”的循环。

马上停掉这3类药物,医生提醒:不建议长期服用,很多人还天天吃

有人会说,“我吃的可是非处方药,药店都能买”。但问题在于,“非处方”不代表“无风险”。这类药物虽然在短期内使用相对安全,但长期吃,尤其是不看剂量、不看时间地吃,对身体的潜在伤害可不小。

除了这三类药物,还有一些人喜欢自配药盒,把各种药物混在一起吃,早上吃一把、晚上吃一把,看起来“很专业”,其实风险大着呢。不同药物之间可能会互相作用,有的成分会加强彼此的作用,有的则会互相抵消。最怕的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不是重复成分

有些镇痛药和感冒药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如果混吃,很容易超量。更有甚者,长期吃还可能出现肝毒性蓄积,一旦出问题,往往不是小麻烦。

马上停掉这3类药物,医生提醒:不建议长期服用,很多人还天天吃

再说一个很多人容易忽略的误区——“老年人多病就该多吃药”。老年人的身体代谢能力变差,药物在体内的清除速度变慢,同样的成分,在老年人身上可能保留更久。这也意味着,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药物蓄积,副作用也更明显。

这时候,更需要做的其实是精简用药,而不是“什么都吃一点”。医生有句话说得好:“该吃的药不能停,不该吃的药一口都别碰。”问题是,很多人分不清“该吃”还是“不该吃”,于是——干脆全吃了这才是最危险的思路。

还有一些人会自己“调整用药”。比如今天睡得好,就把镇静药停了;明天心烦了又加回来。这样反复“试药”,不仅没效果,还容易引起身体对药物的反复适应,增加不良反应的出现概率。药不是饮料,不能随心情随便“加减”。

马上停掉这3类药物,医生提醒:不建议长期服用,很多人还天天吃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要问:“那我现在吃的这些药,到底要不要停?”这个问题,必须强调一句:任何药物的调整,都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让你马上丢掉手头的药,而是提醒你——有些药,不适合长期吃;有些不适合你吃的,别人也许能吃,不要盲目模仿。

要学会从生活方式上找问题。比如失眠,除了靠药物,不少人是因为作息不规律、晚饭太油腻、睡前刷手机等原因才睡不好。胃不舒服,也可能是吃饭太快、吃太辣、压力太大,这些生活习惯不改变,靠药物“压住”,只是暂时缓解,不是真正解决。

再比如头痛,不一定就是“病”,也可能是颈椎姿势不好、眼睛疲劳、压力大。这时候吃止痛药是“治标”,真正的“治本”是调整生活节奏,给身体一点“喘息”的机会。

马上停掉这3类药物,医生提醒:不建议长期服用,很多人还天天吃

药物是工具,不是依赖;是辅助,不是主力。该吃的时候吃,不该吃的时候一定要停。尤其是这三类“高风险长期服用药物”,更要警惕“日复一日”的慢性危害。有时候,药物的副作用不是立刻就表现出来,而是慢慢积累,等你发现的时候,可能已经很难逆转。

最后提醒一句:如果你已经连续服用某类药超过三个月以上,建议和专业医生沟通一次,看看是否还能继续吃、是否需要调整。别自己当“医生”,也别“惯性吃药”。

参考资料:

1.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2.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2年)》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