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禁烧的“堵疏之困”

作品来源:环保圈

作者:zrone


秋收后,下雪前,每年都是秸秆焚烧的高发季节。


10月17日,一则“菜地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的新闻开始在网上流传。视频显示,一块菜地上插着一个指示牌,上面写着“你已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有关规定,现禁止你在此地栽种”,落款是“竹阳街道办”。


▼视频截图

秸秆禁烧的“堵疏之困”


同日,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竹阳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回应媒体称,上述土地已被当地政府征收,不能用来种地。“不是说种地污染大气,而是有人此前在这里焚烧秸秆和杂草。”该工作人员还表示,指示牌没有写清楚,正准备安排人员重新更换。


事实上,类似这样秸秆焚烧引发的新闻已越来越多。上周,湖南省多地秸秆露天无序焚烧问题加剧,常德市澧县、临澧县、汉寿县、鼎城区,益阳市沅江市、南县、资阳区,岳阳市华容县8地被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集中约谈。


10月13日,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刘伟又以“四不两直”方式,深入哈尔滨市五常市、双城区暗访秸秆禁烧管控和综合利用工作开展情况。他表示,要坚持问题导向,紧盯重点地区和重点区域,强化源头治理、过程管控,高质高效推进秸秆还田离田工作,最大化消除秸秆露天焚烧风险隐患。


每到小麦成熟或是水稻收割的日子,众多乡镇的农业农村部门与生态环境部门都格外忙碌,防范秸秆焚烧,但结果却可能防不胜防。一位农场主私下向笔者透露,他们的秸秆主要有三个消纳渠道:大部分直接还田了,剩下的村民薅走,或是偷摸烧了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对露天焚烧秸秆规定了严重的处罚——可处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还可能“以放火罪追究刑事责任”。但即便如此,也没有彻底阻断秸秆焚烧事件的发生,每到秋收季节,同样的故事仍在一遍遍地重复上演。


为什么我们国家下这么大力气禁止秸秆焚烧,但每年的问题还在重复不断上演?秸秆焚烧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又应该如何克服?


1

资源化利用率接近90%

但仍有1亿吨缺乏消纳途径

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穗)部分的总称。


在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收获后,就会产生秸秆。通常每产生一吨小麦或水稻,其背后对应的是产生2吨秸秆。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稻谷产量为2.07亿吨,小麦产量为1.37亿吨,玉米产量为2.89亿吨。粗略按这些粮食每吨对应2吨秸秆计算,我国一年的秸秆产量为12.66亿吨


根据《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报告》公布的数据,农业农村部建立了包含13种主要农作物的全国秸秆资源台账,2021年全国秸秆产生量达到8.65亿吨,主要分布在东三省、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地区


▼国家统计局关于2023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数据来源:中国政府网

秸秆禁烧的“堵疏之困”


秸秆作为最大宗的固废之一,需要妥善处置。2021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目录(2021)》,公布了秸秆综合利用的“五化技术”(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和基料化),其中包括30项秸秆利用具体相关技术。


制表:环保圈

肥料化

秸秆犁耕深翻还田技术,秸秆旋耕混埋还田技术,秸秆免耕覆盖还田技术,秸秆田间快速腐熟技术,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秸秆堆沤还田技术,秸秆炭基肥生产技术。

饲料化

秸秆青(黄)储技术,秸秆碱化/氨化技术,秸秆压块饲料加工技术,秸秆揉搓丝化加工技术,秸秆挤压膨化技术,秸秆汽爆技术。

燃料化

秸秆打捆直燃供暖(热)技术,秸秆固化成型技术,秸秆炭化技术,秸秆沼气技术 ,秸秆纤维素乙醇生产技术,秸秆热解气化等气化技术,秸秆直燃(混燃)发电技术,秸秆热电联产技术。

基料化

秸秆食用菌栽培技术,秸秆制备栽培基质与容器技术。

原料化

秸秆人造板材生产技术,秸秆复合材料生产技术,秸秆清洁制浆技术,秸秆编织网技术,秸秆聚乳酸生产技术,秸秆墙体技术,秸秆膜制备技术。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目录(2021)》

根据《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情况报告》公布的数据,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8.1%。从利用途径来看,饲料化利用主体占比最高,达到76.9%,肥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主体分别占比7.8%、8.9%、3.8%、2.6%。


虽然有较为成熟的技术路线和明确的处置路径,但是由于各地产量不同,经济条件不同,产业链不同等原因,各地在秸秆的利用消纳方面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资源化利用率接近90%,但秸秆问题还远不是能算作已经解决。在我国,10%的秸秆绝对数量并不小,意味着1亿吨左右的秸秆缺乏资源化消纳途径,相当于5000万吨的粮食对应的秸秆产量,这大致相当于山东省全省产生的秸秆量,或是8个浙江省的水稻产生的秸秆量。


笔者电话询问了一位北方某地粮食产区的种植大户,他自己的种植区不存在秸秆问题,基本都被人上门收走,还会给他一笔费用,这些秸秆被拉走作为饲料加工使用。在这些产粮集中地区,如果产业链配套完善,且秸秆利用可以产生一定价值,则基本不存在秸秆问题。


然而,还有很多地区还在为秸秆的问题犯愁,甚至造成了一些矛盾,这矛盾的双方,是执行禁烧政策的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和当地从事粮食种植的村民或种植户


对于相关政府部门的单位和责任人,禁烧秸秆是其工作的一部分,必须要落实好,通过各种手段对露天焚烧行为进行“围追堵截”,这关系到地方政府的政绩和基层工作人员的KPI。


而对于农户而言,他们需要从粮食收成上去获取收益,影响播种或是影响收成,都会造成损失。因此即便知道后果,也要冒着这么巨大的风险去焚烧秸秆。


2

“值守到最后还是烧了”

秸秆禁烧的堵疏之困

2023年初,一则“185人因焚烧秸秆被罚1.782亿”的新闻引发热议。相关工作人员不得不出面做出解释,这些资金是财政厅扣拨的,而不是从农民手中罚没的。


秸秆禁烧的“堵疏之困”

标题其实有些断章取义。事实是:黑龙江对发生在2022年11月1日—12月15日期间全省各市县的秸秆焚烧问题,依规依纪问责党政干部414人,公安部门行政拘留露天焚烧秸秆及根茬残余物人员185人,黑龙江省财政厅扣拨资金(罚款)1.782亿元


罚款所依据的是黑龙江发布的《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实施方案》,《黑龙江省禁止秸秆露天焚烧工作奖惩暂行规定》等规定:




秸秆资源台账系统中利用率和还田率比既定目标每低1个百分点,以县(市、区)为单位扣缴年度秸秆综合利用资金100万元;


经生态环境部门核定每出现1个秸秆焚烧火点,以县(市、区)为单位扣缴年度秸秆综合利用资金100万元;


每出现1个秸秆残余物焚烧火点,以县(市、区)为单位扣缴年度秸秆综合利用资金50万元。



事实上,各地都有类似的奖惩政策,以督促地方政府完成秸秆禁烧和大气污染防治的目标。


“中国环境”公众号近日也发布了湖南省一些地区因为秸秆焚烧问题被约谈的报道。


秸秆禁烧的“堵疏之困”

2024年年初,《半月谈》杂志曾发表《焚烧怕有污染,不烧影响生产 为秸秆探寻更多“出口”》,文中记录了乡镇干部蹲点禁烧的工作情况:

秋收后到落雪前和谷雨前后是农民烧秸秆的多发期,从乡镇长到村里的“屯长”,经常要在地头执勤。“白天晚上都得盯着,出一个火点我们就可能被问责。”


对于政府工作人员,会通过考评机制和奖惩机制等进行管理,督促其完成秸秆禁烧的任务。


由于农村工作的复杂性,工作人员通常也是会采取劝导、宣传等引导,或是蹲点监督。虽然也有罚款甚至行政拘留等处罚方式,但是为了避免矛盾和冲突,执行会相对审慎。


而禁烧政策的严格执行有时反而适得其反。曾有报道部分地区农民偷偷烧秸秆担心被发现,会放火之后提前离开。本身禁烧是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结果反而因为没有看护更容易导致火苗烧到旁边的草垛甚至引起山火,造成更大损失。


从农户的视角看,如果不烧,让秸秆烂在地里会影响第二年的种植和收成,那是必须要处理掉的。如果不烧掉又没有对应的解决方式,只能和村干部玩起“猫捉老鼠”的游戏。


这中间的矛盾有时显得不可调和,如果秸秆没有真正的去处,乡镇干部花大力气“围追堵截”的最终结果,可能还是烧了。

黑龙江一些农民表示,秋收后地块被严看死守,实在处理不了的,只能在春耕前“找机会”烧了。“但春天烧不如秋天烧,春天秸秆湿度大,不易点燃,发烟量也大,且春季风大,火势容易失控。”


秋收后到落雪前约一个月,在此期间全县仅供应看守干部的餐食费用就需支出十多万元。这名干部说:“值守到最后还是烧了,这钱花得多冤枉。”



本身粮食种植利润就很微薄,根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2024年10月公布的数据,全国小麦的平均收购价格为2424元/吨,早籼稻的收购平均价格为2735元/吨,如果按亩产1000斤计算,每亩收入约为1300元左右。


秸秆禁烧的“堵疏之困”

如果没有补贴上门回收,依靠自身进行深翻或是离田处置,需要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往往是不可承受的。


3

民间普遍支持焚烧

还是出于节省时间和处理成本考虑

从正反两方面看,支持和反对秸秆焚烧的理由都有哪些?


首先,禁烧秸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大气污染问题


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烟尘、颗粒物、一氧化碳、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污染物,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这可能是我们每个人对于秸秆焚烧最直观的危害和认识。此外,在一些偏远地区,浓烟和有害气体也有可能对野生动物和昆虫造成伤害。


第二,安全隐患问题


安全隐患问题也是禁止秸秆焚烧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在机场、高速公路附近焚烧秸秆,可能会对交通等造成影响。而在比较空旷的耕地或山野当中,秸秆焚烧也容易失控,形成烧山之态势,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身安全


关于秸秆焚烧造成严重损失被判刑罚款的报道也屡见报端。


秸秆禁烧的“堵疏之困”

《中国大陆秸秆露天焚烧的经济损失研究》一文对秸秆露天焚烧进行了经济测算,估算焚烧造成的生物资源损失为113.4亿元,造成的大气污染损失为196.5亿元


另一方面,也有很多声音支持秸秆焚烧,通常有以下理由:


第一,秸秆焚烧可以改善土壤质量


“刀耕火种”的历史源远流长,秸秆焚烧成为草木灰富含养分,是优质的钾肥料,可以改善土壤质量。也有诸多的文献和报道,以及种植户的实践证明,施用草木灰可以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减少由土壤自身衰退而引发的土传病害,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第二,减少杂草和杀死病虫害


秸秆焚烧可以减少田间杂草,减少与作物争夺养分和水分的情况。焚烧秸秆可以有效地杀死作物残留中的病虫害和害虫卵,减少下一季作物的病虫害发生。湖南长沙曾统计:2022年二化螟越冬基数比全面禁止露天焚烧秸秆政策发布前一年(2017年)增加了14.8倍;各区县二化螟(俗称钻心虫)越冬基数均较2017年增加10-100倍不等。


不过,关于焚烧对于土壤环境和种植条件的改善也存在一些争议。“中国环境”曾发布一篇研究报道指出,“秸秆焚烧主要会降低0-5cm表土层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的活性”。数据显示,不同焚烧温度导致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6.4%-25.0%。同时,秸秆焚烧还会显著降低土壤水分含量,降幅可达21%-41%,进而使团粒化程度下降,加重土壤板结,降低了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文中还指出“秸秆焚烧后的草木灰还田令土壤肥力不升反降”


虽然如此,但民间仍然普遍支持焚烧。究其本质,最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出于节省处理时间和处理成本的考量


在部分地区,农田一年需种植两季或三季。例如在南方许多实行一年两季种植的区域,第一季水稻收割完毕后,需迅速清理田地,并抓紧进行第二季油菜等作物的播种,即“抢收抢种”,如若不然,将会耽误农时,影响收成


目前主流的处置方式有深翻和离田处置。如果当地产业链上没有后端消纳途径,离田处置会显得不切实际。尤其对于一些小种植户或是位于山地等地形复杂地区的农田,这些因素都会造成秸秆离田成本的增高。


深翻同样也会需要专用的农机设备作业,且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发酵,方可转化为腐熟的有机质。如果深度不够,或是腐熟时间不足,还会造成“烧根儿”,“烂苗”


澎湃新闻曾调研焚烧农户给出的理由,主要集中在三点:

第一,焚烧减少野稻、杂草和病虫害,灰里也有比较丰富的钾。

第二,如果秸秆不烧,烂在地里,排到沟里的都是“黑水”,烧了,下雨则淌到沟里的都是清水。

第三,禁烧可以,得给出一个出路。但是目前的出路既要增加劳力,又要增加成本,(和焚烧比)得不偿失。


近年来,已经有部分地区在讨论或尝试实行“有条件放开焚烧”


如果禁烧的目的是防止影响机场、高速路等的交通,那么远离这些区域,是否可以焚烧呢?如果禁烧的目的是防止大气污染,那么如果将焚烧控制在环境容量范围内是否可以?如果焚烧的目的是避免对居民造成影响,那么远离居民区的地区是否可以有条件焚烧呢?如果禁烧是为了防止火灾,那是否可以在限定区域做好防护有序组织焚烧呢?


这样一来,既解决了一部分秸秆问题,也解决了影响种植的问题。


其实,一些地区早已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和实践。广西壮族自治区早在2021年即出台了《广西秸秆露天禁烧区划定和综合利用指导方案》,根据与城市距离,风向,时间,天气等因素,明确为秸秆划定了“禁烧区”和“限烧区”,实行不同的管控要求


据报道,广西有序焚烧并未对空气质量造成明显影响,还有多个兄弟省份前来学习考察。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多名代表委员也提到了“秸秆焚烧”不宜全面禁止。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晓风认为,“秸秆还田在保护生态环境、防治大气污染等方面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完全禁烧也导致一些农作物病虫害加重、农药使用量增加等问题,亟须引起重视。”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种植大户沈昌健提出了《关于解决秸秆禁烧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的建议》,呼吁“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是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但不能一禁了之”。其提出应当加强有序焚烧管理,建议在划分秸秆全时禁烧区和秸秆限时禁烧区的基础上实行分时段、分节点、分区域有序焚烧,并由各乡镇、村组具体实施,确保秸秆有序焚烧措施规范落实。


秸秆禁烧的“堵疏之困”

4

结语

尽管“烧与不烧”存在诸多争议,至少在“秸秆焚烧造成大气污染”以及“有可能造成火灾风险”等方面是没有异议的,宏观禁烧的政策出台,可能也是综合考虑了各方利弊因素后的决策。


农户面临的不是非烧不可的问题,而是从人力和经济角度考量,不得不烧。究其本质,是秸秆禁烧之后的的消纳方式与途径的问题,是消纳秸秆处理渠道不足,资源化循环的产业链出现堵点的问题。


一旦整个链条出现堵点,那很多工作都是自欺欺人,要么最终还是要烧掉,要么因为没有烧掉最终导致粮食减产、虫害发生或是污染问题,得不偿失。


这其中的堵点,既有技术的因素,也有管理、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


无论是饲料化、燃料化,还是基料或是原料化等资源化手段,都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收运体系的完善和产业链的畅通,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秸秆的“无废循环”。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分地分策管理才是真正的解决问题之道。


秸秆禁烧的“堵疏之困”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