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泥摔炮,用报纸卷的,一分钱一个。对于00后来说很陌生,这是比较久远的一种摔炮,对于五六十年代的人最熟悉不过了。看着鞭炮就想起小时候玩过的。五十年代初做鞭炮都是手工活,不精致显粗糙。
2、这是我小时候玩的小鞭。回忆童年,确实小时候玩这东西叫百子煸,很有意义,可现在一去不复返了。放也是把鞭炮拆开,一个一个的放,不舍得一下全放完,这一挂鞭炮要从初一放到初五,放五天的。
3、这是过去合|绳用的工具。是人工先把白草根,麻类等搓成细绳再把三股合在一起用它把三股细绳分开慢慢后移控制力度。我们这叫滑子,是用木头做的。这是三种竹板三角型或者用的木板做成的夹绳子穿在竹板和木头眼缝隙中,在我老家爷爷也有这个物件。绳子一拉一合就夹紧了,竹子或者木马等等,是三种不同的绳子组合在一起。不是内行的人,可能解不开这个物件的
4、木工勒刀,木工用的勒刀,用来割三层板和薄木板等。在放杆上有一个厚刀片手柄处有个台阶方便卡在松木方上由前向后拉使刀片深入木材再把木材放倒再勒别一边就把木条勒下来就成窗上玻璃的窗口了,也可以勒三层板条等。
5、五十年代竹皮暖水瓶,小时候见过。现在好像没有这种款式的暖瓶了?喜欢这样款式暖瓶保温效果好些

6、这是早先打蚊虫用的喷雾器,给种的花盆,花打药治青虫用的小喷壶。别说那时候的喷雾器的设计还是很美观的也比较有意思。
7、卫生带也叫“月经带”,是那个时代女性大姨妈来时必用物品,这是六七十年代女性的私mi用品。这个一个可以重复使用的物价。老物件承载着岁月啊,
8、打拄。羊肠山路坡陡路滑,背篓负重前行的人,上坡下坎可当拐杖,累了用它支撑背篓站着小息,它是劳苦人民的帮手,如今靠人背翻山越嶺的艰苦劳作少了,这帮手该进博物館了,但别忘了它曾帮过我们。背着重东西像背篓一类的在山坡行走时,路远且长,中途需要休息,又没有可以依靠停放的地方,就用它立起来把背的重物撑起来人站着休息一下。我的爷爷、爸爸都用过,他们管它叫“搭拄”。
9、织布机上的梭子!梭子扁平,两头尖,中间有凹空穿棉线,这根棉线叫纬线,织布时带着棉线在经线之间来回穿梭。
10、锯掰子,这东西我也用过即是锯路搬手,若果不把锯齿开三路,那么一入锯就夾住锯片了,用力拉不动,把锯片分左右中,那么锯牙宽,锯后夾诈,拉起锯来不费劲,而且能按原先弹线而锯,路又直又轻松。原来老木匠时代的整调锯路的工具。手锯,疏锯,刀锯三分齿,就用它分。截锯,马子锯两名齿,也用它调整。一般都在刨刃上端,用小钢锯开几个口,就可以达到目的。
11、刷把,这是竹子同做成洗炒菜后洗锅子很好不占水洗得干净!我当知青时就是自己做的,没有技术还做不来,尤其是捆绑的蛇皮箍,直到刷把烂成光秃秃的了都不会散。用于洗刷的具,多用于厨房便用。扫地用的叫扫帚。多半是高粱桔稍、竹子所制。
12、有人说这个物件是手摇鼓风机?从我的经验来看它是喷粉器,喷六六六粉的喷雾器,那时用六六六粉治虫,就用这个散开治虫,这个斜挂式,接着出来了背揹式,那时很先进,一台早晚可治六十亩,因为只能用于早晚,借露水在稻叶上效果才佳,没有露水粉不能粘合在稻叶上,就没有杀虫效果。
13、这种木制的是麻线的络子转,再小奌的是竹子做的叫手转络子是蚕丝络子转,棉纺线络子大约有30厘米长是手柄摇转,前两种是手握直柄靠手45度的用食指奌转,然后常手臂握转动,所以叫手握转子。这孔的作用是、用轴串过,能够转动,缠线用的,是过去织土布的工具,
这个是我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的产物。它强有力的表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衣食住行,是人们必须面对与解决的问题。当年中国的经济和生活比较落后,为了解决穿着问题,纺棉花成线织布。这个就是.织布用的绕线的络子,形状与盆架相似,但它矮小,相当于盆架的三分之一。同时它还有一个特征,中间有个眼孔,留作络线时套住络线车轴上用的,它是络线车旅转的轴心。 这些生活的老物件都能引起人们对往日生活的回忆,触发心灵情结。。不是盆架,盆架比这高得多,十字支撑中间也无孔。
14、我敢肯定99.99%的人不认识这个东西,能认识这个东西的人至少是60岁以上。大家知道它是叫什么名字,用来干嘛的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