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惟深,宋朝诗人,早年便通经学,尤工于诗,为乡贡第一,后举进士不第,即弃去,与弟躬耕。 王安石是诗人尊敬的长辈,诗人曾游学于他的门下。熙宁九年,王安石因推行新法受阻,再次辞去宰相职务,退居江宁。 这一日,方惟深去拜访王安石,却没有遇到他,心中感到十分惆怅,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谒荆公不遇》诗。 据说王安石非常喜欢这首诗,亲自书写在自己的诗集中,一度被后人认为是王安石所作。

《谒荆公不遇》 方惟深〔宋代〕 春江渺渺抱樯流,烟草茸茸一片愁。 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 这首诗的大意是: 暮春时节,江水浩荡,水光接天,归舟浮在江面,似被四周的江水围抱着流去。两岸烟霭笼罩下的茂密春草,一片迷茫连绵恰似无尽的愁绪。 我失望而归,却仍情不自禁地频频回首,只见柳絮飞舞,城头春旗招展,似在催促夕阳快快落去。天色将晚,却始终不见所访之人的影子。

这首诗题作“不遇”,所以将前往拜谒时的情形全部略去,单写归去时的失望无聊心情。 “春江渺渺抱樯流。”,诗人拜访荆公不遇后,站在归船上远眺。春天的长江烟波浩渺,茫无际涯,水势浩大,一叶孤舟,行于其中,仿佛随时都会被吞没似的。 “渺渺”写出了春江水面的辽阔,江面愈是宽阔,愈衬出船的渺小,又愈透出孤寂之感,这不正是诗人此时心境的真实写照,如同舟中也载着诗人的万斛烦愁。

“烟草茸茸一片愁”,江边的春青长得柔密茂盛,上面浮着淡淡的青烟,在青烟的笼罩下,迷迷茫茫,充满了哀愁一样。 “茸茸”写出了春草的柔密茂盛,春草连绵不绝,哀愁也无尽无休。诗人将自己的感情注入这些景物中,创造出一种凄清寂寞的境界,烘托出他此时失望的心情。

“吹尽柳花人不见,春旗催日下城头”,访人不遇,使人怅恨。所以临归去时,即使明知已没有希望,诗人仍然情不自禁地要向荆公家的方向频频回首,然而回望江宁,惟见柳花乱飞,城头春旗招展,太阳已快落山,却不见所望之人的影子。 “柳花吹尽”,说明诗人凝望的时间已久;“春旗催日”,说明落日已在城头所建的旗帜之下,春旗迎风飘扬,好像在催促它快快落去。 纷纷乱飞的柳花使人心烦,落日的余辉告诉人时间已晚,夜色将临,没有可能见到所访之人了。诗人心中的怅惘之情,如一江春水那样远,那样深,那样悠长不尽。

此诗全篇无一字直接明写作者的心境,但通过春江、烟草、柳花、春旗、落日等渲染的苍茫迷离的氛围,无不渲染或反衬出诗人访友不遇的怅惘之情。 这首诗采用以景写情的手法,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深得唐人风致。不愧是荆公的学生,没有辱没荆公的名头,完全可称得上是一位写绝高手了。 【声明】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