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日新说观点

美国主持人披露柯克遇刺前私信内容

CNN 明星范·琼斯 (Van Jones),57 岁,周五在安德森·库珀 360° 节目中透露,查理·柯克曾邀请他坐在一起

CNN主持人范·琼斯(Van Jones)详细披露了已故保守派活动家查理·柯克(Charlie Kirk)遇刺前一天发给他的最后讯息。

在9月20日播出的《安德森·库珀360°》节目中,57岁的范·琼斯意外透露了这一细节。这位评论员曾是查理·柯克最主要的对手之一,而后者于9月10日在犹他州奥勒姆市的一场大学活动中被枪杀。

琼斯向主持人安德森·库珀(Anderson Cooper)透露,两人当时正就乌克兰移民伊琳娜·扎鲁茨卡(Irina Zarutska)遇害案及其深层含义展开激烈论战。正是在这场交锋中,柯克通过X平台主动联系了他。

柯克在9月9日发来的讯息中写道:“嘿,范,我是认真的,很想邀请你上我的节目,就犯罪与种族问题进行一场尊重的对话。我会保持绅士风度,相信你亦然。我们可以在友好氛围中就争议问题各抒己见。”

在库珀宣读完这段内容后,琼斯揭示了自己的回应以及此后的心境变化。

“当时我们正激烈交锋,”这位前奥巴马政府助手回忆道,“而他遇害后,我的团队来电说:‘范,他生前一直在试图联系你?’他想做什么?对话。让我们共同保持绅士风度。他说要在‘分歧中保持友善’。可我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整个国家讨论内战、审查制度、为谋杀辩护,而这一切,都为了这个人?”

57岁的CNN主持人范·琼斯在《安德森·库珀360°》节目中,透露了查理·柯克曾邀请他进行对话的讯息。

“这个人主动联系宿敌,说‘我们该像绅士般坐下来,友好地分歧’。结果第二天就惨遭杀害。我憋了这么久,终于要把这件事说出来了。”

琼斯回忆,他当时决定第二天就飞赴亚利桑那州,参加柯克的葬礼以表哀悼。

他对库珀说:“我们有分歧。众所周知,我们并非朋友,明白吗?完全不是。但悼念时该赞美他的善举。”

琼斯随后列举了柯克的若干成就:“他反对审查制度,反对内战,反对暴力。他主张对话、公开辩论,哪怕是和我对话。”

当库珀问及琼斯是否考虑过柯克的邀请时,这位评论员回答:“没有。”

他解释道:“我并非试图为他造势,但本会致电沟通,开启解决分歧的对话进程。”

这位CNN明星评论员最终指出,政治动荡与拒绝表达分歧的现状,才是导致柯克遇害的根源

美国主持人披露柯克遇刺前私信内容

这位评论员曾是柯克最大的对手之一,但 9 月 10 日,柯克在犹他州奥勒姆市的一场大学活动中被残忍地枪杀。

琼斯表示,他决定分享柯克的信息,是为了“帮助双方的某些人,像他一样处理问题”。他还在 Substack 上写了一个类似的账号。他在这里与搭档安德森·库珀在 A360° 节目中谈论这条信息。

琼斯表示,他决定分享柯克的遗言,“或许能帮助双方人士像他那样处理问题”。

“安德森,我认为问题在于,人们看到我们激烈交锋后情绪失控,误以为自己该去杀人或鼓吹内战。”

“‘去消音他人、取消他人、解雇他人或审查他人’——你们要对查理·柯克这么做?这位‘辩论先生’?”

“我几乎在所有议题上都与他意见相左,但我们用的是言语而非武器,各位。当时我们正逐步进入能展开真正辩论的状态。”

美国主持人披露柯克遇刺前私信内容

他总结道:“虽然未能实现,但我本会接受挑战。我渴望在辩论中击败查理·柯克。”

琼斯还在Substack平台上发表了一篇类似的悼文。亚利桑那州格伦代尔的州农场体育场,正在为柯克举行追悼仪式。

读到柯克那条“嘿,范,我是认真的”的讯息时,我感到一种错位的悲哀。这本应是一场精彩对话的开场白,却成了刺耳的挽歌。它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一本老漫画,故事里两个阵营的英雄,在面对共同的危机时,最终放下了彼此的成见,并肩作战。那时候我觉得那是理所当然的结局,正义总会战胜一切。

但现实却残酷得多。柯克伸出的一只手,没有等到回应,就在第二天被枪声无情地击碎了。我们总说要“尊重分歧”,要“求同存异”,但当这些口号变成现实里的行动时,我们却又常常迟疑、退缩,甚至在彼此的对立中找到某种安全感。这个事件最让人忧虑的,不是两个对立的人无法对话,而是人们习惯了这种无法对话,并且觉得它是正常的、甚至是必要的。我们把政治分歧变成了一场零和游戏,输赢都不能接受。在这样的氛围里,谁是下一个“柯克”,谁又会成为下一个“范·琼斯”,都成了难以预测的悲剧。

如果说,柯克的死像是一面镜子,那它照出的,是我们当下这个时代集体失语的困境。我们擅长在社交媒体上互相指责、划清界限,却不习惯真诚地面对面坐下来,去倾听、去理解一个完全不同的观点。我不知道,如果时光倒流,范·琼斯会不会接受那场辩论邀请?如果他接受了,结果又会怎样?

抛开这些假设,我其实更想问问大家:在你的生活中,是否曾有一个时刻,你决定跨越分歧,和一位意见完全不同的人进行一次真正的对话?那场对话的结果,又给你带来了什么?

期待在评论区读到你的故事。也别忘了关注我们,看见更多值得被记录的现实。

作者介绍

本文作者亚历克斯·哈默(Alex Hammer),是《每日邮报》的美国媒体特派记者。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