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华 讲述人:杨永辉
我叫杨永辉,今年58岁,住在辽宁南部一个小县城里。
父亲弟兄三个,我有二叔和三叔。到我们这辈,又开枝散叶出7个堂叔辈兄弟姐妹。
父亲有三个孩子,哥哥和我还有妹妹,二叔有两个女儿,三叔有两个儿子。
打我记事起,二叔一直寡言少语,表情也很严肃,给人感觉挺高冷的,不好相处。
小时候我看见二叔,能躲就躲。否则他总管着我。
有时跟小伙伴去池塘洗澡,被他看见了,准保喝斥我一顿,让我回家。
有时爬树上摘野果吃,被他看见了,他会喊我下来,照我后腚踢一脚。
还有一次,我和小伙伴在山上放牛,趁大人不在跟前,我们将牛拴在树上,人躲在山洞里。
然后几个人分头行动,有去捡干树枝,有去扒拉花生,有去地里找青苞米。
一切准备就绪,找来三块石板搭个简易灶坑,学大人把树枝放灶坑下,再从兜里掏出火柴,将树枝点着。
火苗噌一下串出很高,我们几个乐疯了,抓把花生就往火堆里扔,再找一个粗树枝,插在青苞米上,架在火上转圈烤。眼巴巴等着听苞米粒“噼啪”爆开的动静。
苞米粒儿刚爆出焦香,老远就瞅见二叔黑着脸冲过来,嘴里骂骂咧咧:“小兔崽子们,作死呐,还不快点把火浇灭,天干物燥,小心起火。”
小伙伴吓得撒丫子跑,我也想跑,但被二叔认出来,我再跑了他找我爹妈告状,少不了一顿胖揍。
于是我快速用脚将火苗踩灭,眼见二叔离我越来越近,地上还残留火星,我灵机一动,撒泡尿呲灭余火,这才敢跑了。
没跑太远,因为牛还在那边拴着呢,我只是躲在苞米地里暗中观察,想等二叔走了返回去牵牛。
只见二叔走近“灶坑”前,从挎包里拿出一瓶水,将残留火星浇灭。水是二叔带上山留口渴时喝的。
我知道,二叔是怕这野火烧起来,燎了庄稼地。后果不堪设想。
老辈人常说“七岁八岁讨狗嫌”,我因活泼好动、调皮捣蛋,小时候没少让二叔操心。
直到9岁上小学才稳当点,放学碰见二叔,他朝我摆摆手,让我过去。
不是从兜里掏出一把花生,就是拿出两个苹果。
有一次,我和堂妹一起去挖野菜,二叔拿出两个苹果,一大一小,大的给我小的给堂妹。
堂妹气的哇哇大哭,说二叔:“我是您亲闺女,为什么您要偏心堂哥。”
二叔敷衍堂妹:“不是我偏心,是堂哥大你三岁,比你能吃。”
堂妹撅嘴气哼哼的走了。
二叔家有两个闺女,那时在农村,家里没有儿子会觉得矮人半截。
这也是为什么二叔不爱凑热闹,不喜欢跟邻居扎堆聊天,不善言辞的原因。
我读初一这年,父亲得一场大病,母亲在医院照顾父亲。
我家田间杂草疯长,将庄稼挤得东倒西歪,干旱肆虐下的苹果树刚绽出粉嫩花苞,转眼便蔫头耷脑,没了生气。
二叔和二婶放下自家农活,起早贪黑来俺家地里锄草,二婶干完活还要来我家帮做饭。
哥哥和我还有妹妹才能安心读书,母亲才能放心伺候父亲。
由于给父亲治病花光家里积蓄,我上初一买不起自行车,每天步行10里路上学。
二叔说:“永辉啊,你爱读书不,成绩如何。”
我嗓门亮堂地说:“叔!我打心眼里爱上学!成绩在班上中等偏上!您看咱屯老刘家二小子,就是靠读书考上师范学校,现在在城里当老师,铁饭碗!我也想靠读书有个好前程,将来让咱老杨家人都跟着沾光!”
二叔眯着眼笑了。
过了两天,二叔推一辆崭新的自行车来了。
我愣住了,那时买一辆自行车要150元,这可不是一笔小钱,粮食才卖几毛钱一斤。
二叔摸摸我头说:“愣着干嘛,快骑一圈给我看看。”
我围着崭新的自行车打转,一会儿蹲下轻抚锃亮的车架,一会儿摁摁弹性十足的车座,眼睛里直冒星星,激动得恨不能立刻跨上去骑两圈。
这时父亲从地里回来,看我俩守着自行车,问二叔:“二弟,这自行车哪来的,你买给喃闺女的?”
二叔说:“不是,是给永辉的,俺闺女上小学用不上,先给永辉骑,永辉中学毕业再给妹妹用。”
听二叔这么说,我心里好受些,不然真觉得欠二叔太多。
后来我骑三年,不过保持挺好的,等我考上中专,将这辆八成新的自行车给堂妹了。
由于我家兄弟姐妹三个,而且父亲长年有病,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二叔家两个闺女,不用给闺女买房子结婚,日子过得比我家好。
我读中专时,二叔断断续续帮我拿学杂费,车费。
父亲经常叮嘱我:“做人不能忘本,将来有出息,要记住二叔对你的好。”
我使劲点点头,其实在我心里,二叔等同于我父亲。别看小时候对我严厉,长大渐渐地明白,他是为我好。
我毕业后面临两个选择,一是留在市公路段坐办公室,二是回家乡修路。
我毫不犹豫选择回家乡,因为家乡有我牵挂的亲人。
后来我和在医院上班的女朋友结婚了,婚后第 二年,父亲患癌去世。
由于我太年轻,不懂老家规矩,父亲葬礼,由二叔操办,当时正赶上给哥哥盖完房子,家里没有钱。
父亲葬礼花6000多元,二叔出3000元,三叔给200元,哥哥出500元,空缺我和媳妇补齐,毕竟我俩每月发工资。
父亲去世后,母亲和哥哥在一起生活,我和媳妇结婚没有房子,只能在学校旁边租套民房住。
其实父母有一套老房子,只是年久失修,房子漏雨严重,要翻新才可以入住。
这也是我一块心病,计划再攒几年钱,把老房子翻盖完,要么我俩回去住,要么留给母亲,一旦母亲和大嫂闹矛盾,有个退路。
谁知计划没有变化快,二叔和父亲患同一种癌症,5年后也走了。
这时,两个堂妹已结婚生子,大妹远嫁南方,二妹嫁在市里。
二叔葬礼有村里主事忙头一手操办。
我们这里,老人去世讲究挺多的。
大三天的话,头一天通知亲戚朋友,邻居们来帮忙。
第二天议式多,等亲戚朋友来吊唁,会先在灵前跪拜逝者。这时东家儿子要在灵前回礼。
二叔没有儿子,女婿是外姓人,三叔商量二婶,让他的两个儿子代为回礼。
二婶说:“由侄子代为回礼没错,但应该从大往小排,应该由咱大哥家两个儿子来吧。”
亲戚听了,点头附和。
当着大伙面,三叔尴尬的点点头说:“这样也好。”
于是由我和哥哥守在二叔寿木旁跪拜回礼。到了晚上,忙头喊大伙商量出殡相关事宜。
主要涉及到由谁为二叔披麻戴孝摔盆。
“老人去世摔盆”是中国传统丧葬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仪式,通常在出殡时举行。
摔盆者一般是逝者的长子或长孙,这象征着家族的传承和对逝者的孝道。
而二叔没有儿子,由谁来摔盆成了争议交点。
说是交点,在我老家还有一个不成文说法,谁摔盆谁捡逝者房子,正因为如此,才备受关注。
通常情况下,逝者没有儿子首选侄子。
哥哥是父母长子,长子肩负自己父母百年后披麻戴孝摔盆责任。不能为二叔所用。
再就是我了,考虑到二叔从小对我疼爱有加,堂妹求我给二叔摔盆。
这一决定遭三叔反对,三叔意思,自家有两个儿子,又都住在村里,对村里规矩比我这个书生懂。
我心里清楚,三叔内心真实想法,他是看二叔家两个闺女都不住在跟前,不可能要老房子。
而三叔家大儿子没啥出息,在家种几亩田,好容易娶上媳妇,三天两头闹矛盾。
原因是和公婆住在一起,婆媳关系紧张,三叔想让大儿子分家单过,苦于没钱盖房子。
三叔家二儿子30岁连个媳妇都找不到,根本原因也是因为穷。
我考虑的是,二叔走了,但我要帮二婶守住老屋,因为二婶不愿意跟闺女去城里住。
她在老家待习惯了。有我妈陪着,妯娌俩抱团养老挺舒心。
于是我悄悄告诉二婶,让二婶对外说,要出1000元雇侄子给摔盆。
“雇”真正含义是:我和婶子形成雇佣关系,做这事与家产不发生关系。
三叔听二婶说,出钱雇侄子摔盆,不涉及到房产。三叔哪好意思让儿子挣这份钱。怕影响他不好。
接下来顺理成章,由我为二叔摔盆。
摔盆在出殡队伍即将出发前往墓地时,将盆放在灵柩前。由我跪在盆前,用右手持一木棍或瓦片,用力将盆摔碎。
如果一次没有摔碎,不能再摔第二次,而是由其他人用脚踩碎。
不同地区,“摔盆”的具体仪式和讲究可能会有所差异,但总体上都承载着人们对逝者的缅怀和对生死观念的理解。
议式完成,我们跟随送葬队伍送二叔最后一程。
中午要管大伙饭,我拿一瓶白酒,挨桌给来帮忙长辈们敬酒。
出殡仪式中,备受尊重的是抬扛这帮人,那天中午,我走近这桌人,给他们行跪拜大礼以示感谢。
事后,二婶拿1000元给我,我象征性要了10元。
两年后,二婶去地里干活摔一跤,腿摔骨折了,堂妹借机将二婶带到市里伺候。
我去探望二婶,堂妹把老屋钥匙递过来,我说:“你这是干嘛,你是不是想多了。”
堂妹说:“咱两家老屋挨着,共6间房走一个大院,往外卖没人要。
再说了,房子怕闲不怕住,我打算让老妈在这养老,钥匙交给你,你有能力把老屋翻新。
过去没钱,盖一间房子不足20平方米,这回你翻新,盖大点一间。
依我看,6小间改成4大间正好,然后留两个门,等我们老了,回家有个落脚点。”
堂妹说的很诚恳,我接过钥匙回家准备,不出半年,四大间房子平地拔起。
在村里格外显眼,房本没改名,依旧是父亲和二叔各一半,房子装修好后,我把另两间房门钥匙归还给堂妹。
如今,我已经奔60岁,堂妹也50多岁,母亲和二婶冬天来市里猫冬,夏天回老家摆弄菜园,再养一头猪,留过年时,我们回家吃猪肉。
今年春节,我们一大家人聚餐。
母亲和二婶私下里对我说:“咱两家五个孩子都有出息,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有房有车。
差你三叔家两个儿子,过得不好,假如我俩走了,你们不稀罕这四间房子,考虑一下,给你三叔家儿子吧!
他毕竟是喃爸一母同胞的亲兄弟,谁家日子过得紧巴,当嫂子的看着心里都揪得慌。
母亲想法正合我意,相信父亲和二叔在天之灵,也希望我们这样做。
不得不说,从前的兄弟情,是灶台上共分的半块饼,是寒冬里同盖的一床被。
农忙时,兄弟俩顶着烈日在田里挥汗如雨,你扶犁我撒种,吆喝声与喘息声交织成默契的节奏。
逢年过节,一碗肥肉片兄弟俩推来让去,油星沾在嘴角,眼里却满是笑意。
谁家盖新房,兄弟二话不说扛着工具就来帮忙,粗糙的手掌在泥瓦间磨出血泡也浑然不觉。
哪家遭了难,另一个掏空家底也要帮衬,从不计较得失。
那些年没有转 账记录,没有口头承诺,更没有欠条,唯有岁月里相扶相持的身影,把“兄弟”二字刻进了骨子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