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选廉:在家族荣光下的折返跑
叶家,在广东梅县,大家都知道是“名门望族”。可第三个儿子叶选廉,小时候身边绕着大人物的议论声长大,偏偏这人选的路,和他父亲、兄弟们有点不一样。你看,人们总喜欢用父辈的光环打量孩子,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家里,仿佛每个选择都是一张放大镜下的“家族答卷”。
1952年冬天,叶家的院子里新添了哭声,叶剑英看着这个稚嫩的小儿子,可能也没想过,几十年后,最不“像他”的人生路,会是叶选廉走出来的。这个家什么都有——官运、兵权、家史,甚至回忆里的革命烽火。但人在巨大的家族背影下,总有些自己的心事。就像叶选廉读小学时,八一学校的门外聚着“军娃”,谁家都不缺故事,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把别人的人生当成自己的主线。
他小时候,多少还是在部队院子里晃来晃去。北京十一学校的甲一班也混过。那会儿的叶选廉,和别的小孩没什么两样——淘气、爱踢球、跟着父亲后头学点军人的规矩。但心里头他清楚,自己不是天生的“战场料”。回头看,当年让他最自豪的还是那个飞行员的阶段。在解放军总政治部当飞行员,有点风头,朋友也敬重。但其实,每天在那铁皮军营里守纪律,心里还是有点飘——“我是不是能干点别的?”这念头别说家里人,就是他自己都不敢常提。可人年轻时,谁没做过一点不合群的梦?
空军生涯像一瓶陈年老酒,留下一摊子硬气,也悄悄磨掉了点锐气。在高空里飞,叶选廉见过风浪,但更习惯拿望远镜看远方的人和事。有一天,推开机舱的门,他下意识觉得,自己要换个跑道。那个年代,改行没那么容易。旁边的兄弟叶选平、叶选宁,横竖都在部队、政治圈混得风生水起。家里饭桌就是小型政治沙龙。每逢吃饭,小辈绕着叶帅转,时不时被叫去听长辈感慨“天下大势”,可叶选廉听着就有些倦了。他知道,自己这一生大概率不会像爸爸那样,一路通天。
但人嘛,总得给自己谋一口饭。叶选廉后来去了深圳——你没听错,就是那个一夜之间盖起几百栋高楼、满地黄金的地方。八十年代深圳,那风景就像给全国放了一场“发财大戏”。对叶选廉而言,这城市就是一个全新的擂台。国叶实业,国基控股……每个名字都像战场上的“代号”,但这回,他不是在部队打仗,是在为自己打拼。
你要说这个决定,家里没意见,那就太理想了。刚开始,全家人都在猜,“小三子能管好生意吗?”其实谁也不知道,他心里有多憋闷。那些年来,每逢春节,兄弟们聊的还是部队晋升、国家改革,总有点带着些扑克脸的认真。叶选廉只好插科打诨,说起公司里的小程序、新楼盘、打工仔的买房梦。难得叶帅偶尔会拉他一把,“行行出状元,选廉自己有路。”话虽如此,屋子里的空气有时还是僵硬,亲缘的黏腻跟误解的冷漠,你说得清谁更多?
转行做生意,不光得会打算盘,还得摸清人心。叶选廉那时候,被不少人一脚踢到“红二代”的标签里。外头的人拿他爸的名头打主意,内心又盼着看他跌跟头。可他在深圳这口熔炉里,咬着牙一等就是十几年。董事长这位置,不是家里分的,是一点点熬出来的。有钱有权,都算不上什么稀罕事。一到夜里,他总会拿着台灯算账,那是一种说不出的倔强。也许,他就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向父亲证明:“我跟以前不一样了。”
这世道最难的是交心。叶选廉有两个女儿,平时在家里说得最多的,就是“干好自己本分”。他不是那种嘴上人情冷暖挂满的父亲,他关心的是让孩子看到,钱和事业都不算信仰,人还是要有点自己的样子。有一年深秋,他在办公室喝茶,窗外深圳的雨下得很浓,突然对秘书说:“家是根,生意是枝,活在人和事当中,最重要的是别忘了自己是谁。”那句闲话,听起来像是随口说说,可在他心里,或许才是真正的焦虑——家族的光环,是盔甲也是枷锁。
叶选廉的路,走得其实挺悄悄。旁人都拎着他名字看新闻,说:“你看看,人家叶家第三子就是不一样。”但孩子们知道,他晚饭后最喜欢悄悄在阳台抽一根烟,偶尔翻老照片,跟孩子们聊叶剑英的老故事。里面有家族的沉重,有深圳的喧闹,也有他自己的小小尴尬和得意。
你要说他一生高歌猛进,其实也未必。家族与个人,理想与妥协,每天在心里打架。真正的自由,或许是在纷乱的人事之间,默默地坚持一点属于自己的选择。叶选廉现在,还是挺安静的一个人。看得多,懂得多,却很少把故事讲完。
有时我在想,像他这样的人,到底是被传奇造就,还是靠自己在镀着金边的生活里咬牙撑起来?家族的伟岸影子下,总有熹微的灯光,照亮一个人的小小坚持。说到底,人生哪有标准答案——有些路,只有走过的人才知道分寸。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