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有个小村子叫石岩背,地方偏僻,村民们过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日子。村里有一些水塘,当地人管它们叫无底塘,因为水深得探不到底,从来没干过。平时大家就靠这些塘取水、洗衣、捉鱼啥的,日子平淡。
谁能想到,1992年的一次意外捕鱼,就把这么个小地方推到了世界舞台上,挖出了一个被吹成“世界第九大奇迹”的玩意儿——龙游石窟。
1992年春天,有个村民在其中一个塘里钓到一条37斤重的大鱼,这事在村里炸了锅。大家都觉得塘里鱼多,说不定抽干了能多抓点卖钱。带头的是吴阿奶和他的三个伙伴邓寿富、陈龙根、毛荣贵,他们四个都是普通农民,没什么文化,就想着多捞点鱼补贴家用。
6月9日,他们租了抽水机开始干活,用了17天,到6月25日才把水抽干净。起初水位降得慢,后来他们加了机器,总共四台泵一起上。水抽着抽着,先是露出石阶,然后是石壁、石柱啥的,他们知道不对劲,但还是坚持抽完了。结果塘底是个大石窟,里面空间巨大,高30米左右,壁陡直,顶是45度倾斜的倒斗形,还有粗石柱撑着。
这个石窟不是孤立的,专家一查,在周边1公里范围内总共挖出24个窟,规模从几百平米到上千平米不等。最前面的七个窟排列得像北斗七星,间距近但不连通,设计得挺讲究。窟壁上全是均匀的凿痕,图案有鱼、马、鸟之类的组合,看起来像艺术品,但具体啥意思没人说得清。
专家推测这些石窟开凿于春秋战国到汉代,大概公元前212年左右,因为凿痕和工具痕迹像那个时代的。但谁建的、怎么建的、干嘛用的,到现在都没定论。
有人说可能是储粮仓库,因为通风好、高度合适;也有人猜是军事用途,藏兵或宫殿啥的,毕竟这么大工程得举国之力。反正谜团一大堆,专家们用现代科技测了测,还是解释不了古人怎么在地下精准开凿出这么稳固的结构。
龙游石窟的曝光后,很快就成了热点。1992年发现后,当地政府和考古队介入,进行了系统勘探。窟群总面积上万平米,工程量巨大,古人估计挖出了几十万吨石料,但那些石料去哪儿了也是个谜,没找到堆积痕迹。
窟内没留下文字或文物,就那些凿痕和图案,给研究添了不少难题。国际上也注意到了,有人把它和埃及金字塔、长城啥的并列,叫世界第九大奇迹。
专家们从力学角度分析,石柱和倾斜顶的设计符合现代工程原理,抗震通风都一流,可古人没仪器,怎么算得这么准?碳定年法测了测,时间跨度长,可能分期建的,但具体过程不明。
发现后,龙游石窟被保护起来,部分窟开发成旅游景点,现在是国家4A级景区,每年游客不少。村里人生活变了样,吴阿奶他们几个成了名人,偶尔帮着维护景区,日子过得比以前好点。但研究上进展慢,2000年后用了激光扫描、三维建模啥的,确认窟群布局有规律,可能跟天文或风水有关。
可用途还是争论不休,有的学者说跟佛教石窟艺术沾边,因为南方有类似传统,但龙游的没佛像,就图案而已。2010年代,又有团队测了地质,石质是砂岩,易开凿但稳固,估计古人用铜凿铁锤啥的工具,一点点抠出来。开凿技术是最大谜团,古人没机械,怎么挖这么深还不塌?排水问题也棘手,窟底有水系痕迹,可能跟地下河连着。
这个发现其实挺接地气的,就四个农民想捉鱼,结果挖出历史宝贝。吴阿奶他们没啥坏心眼,就是普通人求生计,但也暴露了当时农村保护意识弱,要不是他们抽水,这窟可能还埋着。专家们批评过随意抽水可能破坏遗址,但好在窟群保存完好。
现在景区管理严了,游客只能看部分窟,其他的封着研究用。经济上,龙游县靠这个旅游业起来了,周边农家乐、土特产卖得火,村民收入翻倍。文化意义上,它补了中国南方地下建筑的空白,之前大家都知道北方石窟多,南方的少见。国际合作也多,外国专家来考察,交换观点,但谜团没解开。
龙游石窟的未解之谜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建造者身份。春秋战国时,龙游一带是姑蔑国地盘,那是个小国,实力够不够建这么大工程?汉代可能性大,因为工具痕迹像青铜时代末期。但没史书记载,司马迁的史记啥的都没提。
用途上,储粮说有道理,因为窟高分层,防潮通风;军事说也行,战乱时藏兵粮。但宗教说弱点,因为没明显祭祀痕迹,就那些动物图案,可能象征啥图腾。图案研究是亮点,鱼马鸟组合在古文化中常见,鱼代表水、马代表陆、鸟代表空,可能寓意天地合一啥的。但专家承认,这都是猜,缺证据。
技术谜团更吸引人。窟壁凿痕宽窄一致,每道0.5厘米左右,平行排列,像机器切的,但古人纯手工。怎么保持精度?可能用了绳墨工具测直线,但地下光线差,怎么操作?排水系统巧妙,窟底有坡度,水自然流出,但建时怎么排地下水?
估计古人先挖竖井排水,再横向开凿。石料去向是另一个问题,挖出几十万吨石头,没见附近堆山,可能是运走建城或填河了,但没痕迹。地质专家说,这片砂岩层稳定,不易塌方,古人选址聪明。
这个事告诉人,历史往往藏在不起眼的地方。一个小县城的水塘,抽干了就变奇迹,专家挠头这么多年。接地气点说,农民的举动无意中推动了文化发现,但也提醒大家,保护遗址得小心,别一抽水就毁了。龙游石窟不光是石头堆,还是古人智慧的体现,工程艺术双绝。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