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浙江奉化一封信送到了北京,上面写得清清楚楚,是汪日章写的,要给周总理。信里提了一件好像不大可思议的事——让已经96岁的蒋妙月赴台去见蒋介石。她这年纪,还想着见远在台湾的侄子,这种事行得通吗?
汪日章的名头不小,被人记着的身份有好几个。他在杭州的国立艺专做过校长,也是著名的民主人士。信中详细写明蒋妙月如何孤苦伶仃,丈夫走了,女儿出嫁,亲人就剩蒋介石。新中国刚立,还要托总理帮着让一个“特殊身份”的老人去台湾,别现在想想也觉蹊跷。新华社的档案里也有细节。
一查公开资料,汪日章和蒋妙月,是血亲。1949年,蒋经国请过汪日章去台湾,他没去,理由是家里“母病危”。再往前刨,蒋家那个枝丫纷乱得很蒋介石的父亲蒋肇聪三娶,其中王采玉生了蒋介石。蒋妙月其实算族姑,可她嫁给蒋家续娶的孙琴风,身份陡然成了舅母。这种绕口又难分的亲戚关系,在奉化小城头顶都有说法。
他们家里,这生生绕绕的“舅舅—侄子—表亲”结构盘根错节。蒋介石见了舅父舅母恭恭敬敬,汪日章同样能喊他们一声舅。往后一代,连蒋经国、蒋纬国跟汪日章见面都要改口叫舅舅。一串关系下来,一坛酱油都能分出三种吃法。家里亲戚又全是“公众号级别”的人,态度客气得掺不得假。
小时候的蒋介石并不是个省油灯,毛病缠身。比方三岁,往喉咙里插筷子;五岁,掉进装水的大缸里差点没命。八岁丧父那阵,旁人都哭,他还淘气打闹,一个“瑞元无赖”名声算是坐实了。母亲王采玉也念叨,弟弟瑞青聪慧,结果三岁没了,蒋介石这才留着。她为了让亡儿有后,还把孙子蒋经国过继过去。
蒋介石每次闯祸,知道母亲要骂,常常就溜到舅父孙琴风家。他们自己没儿,疼侄子到骨子里。舅母蒋妙月做饭好,蒋介石到晚年都唠叨那味。这些细节,东拼西凑,一点不见生分——天底下谁不爱有饭香和靠得住的亲戚?
十五岁,母亲安排了婚事,毛福梅嫁进门。他们的日子过得吵吵嚷嚷,和睦不上账。每每这样,都轮到蒋妙月和稀泥。1927年蒋介石要离婚,想娶宋美龄,舅母出面劝和,最后“离婚不离家”,算表面上解决。整个过程,县长都跑去签字。徐之垚也被身边人调侃永留青史,笑归笑,谁真敢和蒋总司令对着干?
但话又说回来,蒋介石一直觉得对毛福梅不住,联系始终不断。说起来蒋家风雨一波连一波,总有人在边上守望。后来的危局也少不了他们出手。1906年,蒋介石东渡日本,母亲砸锅卖铁弄路费。那会儿国内外风云突变,蒋介石在日本成了同盟会分子,被革命大潮推着往前走。
1913年,二次革命他冲在前头,兵败,躲回老家。袁世凯悬赏捉拿,孙琴风蒋妙月俩人冒着风险给他藏身之所。奉化知县带兵查到家门口,蒋妙月一把拦住。这情节真像现在电视剧演的那种紧张戏码。后来,蒋妙月找机会劝蒋介石赶紧离开,还卖了自家二十亩田送他去日本,几乎家底都押注在侄子未来。
这些恩情,蒋介石自然记在心头。1949年兵败,临撤退时还派汪日章回去接舅父舅母走,可老人已不愿再离故土。汪日章自个也没去台湾,给母亲守丧。1963年回乡,舅父已去世,蒋妙月举目无亲,汪日章着实动了恻隐之心。
为了让老舅母到台湾,他寄出那信。信里说明了家族枝节,开门见山地提了要求。周总理工作满满,但看完信也没推托,立刻转办此事。考虑到敏感性,还直接报了中央。毛主席的回信,不磨叽,写了“以礼相送”——话简单,分量重。
毛主席和周总理有盘算。刚建国那几年,解放台湾一度箭在弦上,华东军区方案也备好。美国撤了第七舰队,纸面上仿佛风雨欲来,结果朝鲜战争骤起,时局翻了个面。毛主席后来有句自省,说错失了机会,“这是不能挽回的错误。”统一,变成了持久战和拉锯。
蒋妙月的行程细节,查得清楚1965年,政府专门护送她赴台。老奶奶上了船,蒋介石亲自到港口迎接,家里头招待周到,安排住官邸,结局算圆满。这是后来公开数据里的,没多少摆拍的成分。老人最后葬在台湾,两岸分离数十年,亲人靠一封信才团圆。
这样一个看似寻常的故事,其实细想也复杂。不一样的角度是,周恩来那一送,岛内外都说这算“统战之光”。确实,她这“第一人”,成为大陆踏上台湾的起点,以个人情感支撑起了两岸关系的松动。实际中,成为后来交流的一次破冰。
对蒋家而言,每一段历史都有难说的顺口溜。汪日章去台湾没成,蒋妙月晚景虽好,身后事也不过如此。家国之间,蒋介石再厉害,他的思念和感恩也没能改写大势。很有讽刺意味?有,也许遗憾成了主旋律。后来看档案,对错不是说完的事。
1978年后,两岸渐多互动,当局放宽一些政策,民间寻找亲友的人络绎不绝。按统计,1980—1990年间,经官方批准赴台探亲的大陆居民累计达到12000余人,比例不高,影响大。这群人里不少和蒋妙月一样,老家没人,孤身一人蹒跚走过海峡。可也有很多只能遥遥相望。
后来有人觉得,特殊身份其实只是历史命运的一个落点。生活过不下去才想见亲人,哪里有那么多高尚理由。可如果换成我,是不是也会寄信央求一次?卷入大江大河,各色亲情只是舟上一叶苇。
两岸政策变来变去。我一时间也说不清究竟该怎么做。感情这事,跟人世的起伏一样,旁观者实际没几成发言权。史料能找到的数字有限,人的渴望是数不上来的。
要说这次团聚造成了多大转折,实在不能说。而那些没被记下名字的故事呢?一再错过,他们的命运也就无声无息地搁浅下来。数据有时候让人相信什么,实际什么都挡不住人生流转。蒋妙月见了蒋介石,两岸的故事,怎么会只到此为止。
历史翻篇,亲人的归处只因一封信改变了方向,也许全都说不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