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蒙蒙亮,我背着军绿色帆布包站在县城汽车站,脚边放着一个木箱子,里面装着我的全部家当。
初春的风带着一丝凉意,我紧了紧身上的军大衣,望着远处若隐若现的山影,心里五味杂陈。
我叫李建国,今年二十八岁,是个正营转业军人。
1978年冬天,我脱下穿了十年的军装,拿着转业证和组织关系介绍信,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安徽皖北的一个小县城。
组织上安排我到黄土公社收购站工作,主要负责生猪收购。
那时候的农村,养猪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可收购标准苛刻,农民常为卖不出猪而发愁。
我心里想着,既然组织安排我干这个,就要干出个样子来,让乡亲们感受到实惠。
汽车站广播里传来沙哑的声音:"去黄土公社的车要发车了,请乘客们抓紧上车!"
我拎起箱子,大步流星地朝站台走去。
破旧的绿皮车颠簸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车厢里挤满了赶集的乡亲和背着行李回家的知青。
我贴着车窗,望着窗外熟悉又陌生的景色,思绪飘回了十年前。
那时我家里七口人,老父亲是生产队里的老贫农,常年弯腰在田间地头;母亲身体不好,还要照顾四个弟妹。
家里的土坯房每逢下雨就漏水,灶台上常常是锅无米下,柴无火起。
十八岁那年,看着家里揭不开锅的窘境,我毅然报名参军,希望能减轻家里负担。
离家的那天,母亲硬是从家里仅存的口粮中抓了一把黄豆,用破布包好塞进我的衣兜:"建国,苦点没关系,饿了就嚼几粒解解馋。"
十年军旅生涯,我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连队政治指导员,又提干当了营教导员。
每次寄回的津贴虽然不多,却让家里的日子渐渐好起来。
"小李同志,到站了!"司机的喊声把我拉回现实。
黄土公社收购站就在一个破旧的院子里,三间土坯房,一个水泥晒场,一个简易磅秤,一个猪圈,就构成了我未来工作的全部家当。
站长老王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同志,头发花白,面色黝黑,一看就是常年在基层摸爬滚打的人。
"小李来了啊,听说你是正营转业的,了不起啊!"老王热情地迎接我,"咱们收购站就缺你这样有文化、有能力的同志。"
我憨厚地笑笑:"王站长客气了,我只是想为家乡做点实事。"
收购站的宿舍只有一间破屋,里面放着两张木板床,一张小方桌,还有个破旧的火炉。
老王见我打量屋子,有些不好意思:"条件简陋,比不上部队,你将就着住吧。"
"没事,比我当兵时驻守的边防哨所强多了。"我笑着放下行李,开始收拾床铺。
接下来的日子,我跟着老王学习收购业务。
农村集市上,老王教我掌握生猪品质的辨别方法:"看猪要看三点:一看体型是否匀称,二看皮毛是否有光泽,三看肉质是否紧实。"
老王还手把手教我称重、登记、开收购证明,以及如何与农民打交道。
"做收购工作,不仅要懂政策,更要懂农民。"老王常说,"他们辛辛苦苦养一年猪,就指望卖个好价钱。咱们代表国家收购,要公平公正,但也要尽量照顾农民利益。"
这番话让我深受启发。
当兵这些年,我最懂的就是纪律和责任,可在基层工作,还需要多一份人情味和灵活性。
一个月后,老王因为长年累月的操劳,旧病复发住进了县医院,收购站的工作全部压在我身上。
那段时间,我走村入户,和农民们拉家常,了解他们养猪的困难和期盼。
很多农户反映,收购标准太死板,好不容易养大的猪却因为体重不够或肉质不够标准而卖不出去。
有一次,一位姓张的老农牵着一头瘦弱的猪来卖,按照收购标准,这头猪达不到要求。
老张满脸皱纹,眼神中透着焦急:"建国啊,这猪我养了一年多,家里闺女要上学,急等着这钱交学费呢。"
我看着老张焦急的眼神,又看看那头猪,心里一阵纠结。
按规定,这猪收不了;可不收,老张家就要耽误孩子上学。
思考再三,我决定先用自己的工资垫付,把猪收下来,然后想办法把肉加工好,争取不亏本。
那天晚上,我借了公社食堂的大锅,按照母亲教的方法,把猪肉切成块,加入八角、桂皮、花椒、丁香、草果等香料,用小火慢慢炖煮。
整整一夜,我守在锅边,不时添柴加水,调整火候,捞去浮沫。
月光透过窗户洒在炉火上,锅里的肉香与木柴的烟火气交织在一起,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过年时母亲炖肉的场景。
直到天亮,一锅喷香的卤肉才出锅。
星期天集市上,我支起一个简易摊位,将卤肉切成薄片出售。
没想到,这卤肉一上市就引来了乡亲们的争相购买。
"小李的卤肉味道真香,比县城里卖的还好吃!"
"这肉炖得软烂,又不柴,五香味正,入口香醇。"
短短半天,不仅收回了成本,还小赚了一笔。
老张得知这事后,感动得热泪盈眶:"建国同志,你这是帮了我们全家的大忙啊!"
从那以后,每逢集市,我都会准备一些卤肉出售。
慢慢地,附近几个村的人都知道了黄土公社收购站有个会做卤肉的小李,许多人专门来买我的卤肉。
我也开始琢磨如何改进工艺,让卤肉更加美味。
我发现,皖北的井水有一种特殊的矿物质,用来煮卤肉特别入味;当地种植的小茴香和花椒,香气比外地的更浓郁。
我还专门向当地的老厨师请教,学习了不少配料的秘诀和火候的掌握技巧。
到了1979年春天,我的卤肉已经小有名气,不仅集市上卖得好,就连公社机关的干部们也常来订购。
老王出院后,看到我的创新,非常支持:"建国啊,你这办法好,既解决了农民卖猪难的问题,又增加了收购站的收入,何乐而不为呢?"
在老王的支持下,我扩大了卤肉制作的规模,专门腾出一间屋子作为加工室,添置了几口大锅。
同时,我开始尝试不同部位的加工方法:猪头肉切薄片浸泡在特制的卤汁中;猪蹄炖得软烂入味;猪耳朵脆嫩有嚼劲;猪肚切丝凉拌爽口开胃。
每一种产品都受到了乡亲们的喜爱。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1979年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村发展的政策。
我敏锐地察觉到了机遇,向公社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在确保完成国家收购任务的前提下,能否允许收购站开展肉食加工副业?
公社领导一开始有些顾虑:"这是不是有点偏离收购站的职能?会不会影响正常的收购工作?"
我耐心地解释道:"这不仅不会影响,反而能促进收购。通过加工增值,我们可以收购更多不达标的猪,解决农民卖猪难的问题,同时也能增加集体收入。"
经过反复汇报和说明,公社领导最终同意了我的请求。
我立即着手扩建收购站的加工设施,购置了几口大铁锅,扩建了灶台,还请来了村里的木匠师傅搭建了一个简易的卤肉铺。
1980年春节前夕,"建国卤肉店"正式开业。
开业那天,我特意邀请了当初那位卖猪的张老农前来剪彩。
老张手握剪刀,手有些颤抖:"建国啊,你是个好同志,没忘记我们这些老百姓!"
开业第一天,卤肉店前排起了长队,从早忙到晚,我和新招的两个帮工忙得连口水都顾不上喝。
"建国,给我来两斤卤猪头肉,一斤猪蹄,孙子要回来过年了!"
"我要半斤卤肚丝,你那个蒜泥碟子也给我来一份!"
"建国啊,你这手艺真绝,这猪耳朵脆生生的,嚼着太香了!"
到了傍晚打烊时,所有卤肉全部售罄,收银抽屉里塞满了钱票。
那一刻,我才真正感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以及创业的成就感。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我开始培训几个贫困家庭的年轻人学习卤肉技术,慢慢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生产流程。
为了保证肉质新鲜,我坚持每天凌晨三点起床开始制作,从不偷工减料,用最好的香料和最新鲜的猪肉。
每当看到顾客满意地吃着我的卤肉,我就感到无比欣慰。
这让我想起了在部队时,战友们吃着我做的饭菜时的满足表情。
1981年春,我接到了家乡的一封信,是父亲写来的。
信中说,这些年我寄回的钱已经让家里盖起了新房,弟弟妹妹也都有了工作,希望我有空能回家看看。
趁着五一假期,我回了趟老家。
推开家门的那一刻,我惊呆了:原来的泥土地已经变成了水泥地面,木门窗换成了铝合金,屋里还添置了一台黑白电视机。
母亲拉着我的手,眼含泪水:"建国啊,这些年你在外面受苦了,你看,家里现在好多了!"
父亲递给我一杯热茶,憨厚地笑着:"儿子,听说你在公社开了卤肉店,做得不错啊!"
这次回家,让我更加坚定了事业发展的决心。
回到公社后,我开始琢磨如何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卤肉质量。
我专门去县城购买了一套更专业的煮肉设备,还向老师傅学习了更多卤肉配方。
"建国卤肉"很快在方圆百里出了名,不仅县里的干部常来光顾,就连地区领导下乡调研时也指名要吃。
1982年末,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公社体制开始调整,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看准时机,我向上级申请,将卤肉店从收购站独立出来,成立了"建国食品厂"。
这一步走得很是艰难。
有人质疑:"一个转业军人,懂什么经营企业?"
也有人担忧:"公家的资产变成私营企业,这合适吗?"
面对这些质疑,我没有退缩。
我反复学习国家的改革政策,查阅大量资料,写出了详细的企业发展规划和管理制度。
在老王和几位开明领导的支持下,1983年春,"建国食品厂"正式挂牌成立,成为了县里第一批乡镇企业之一。
厂子成立后,我立即扩大了生产规模,购置了现代化的加工设备,聘请了专业的食品技术人员,开发了更多样化的产品。
除了传统的卤肉外,我们还推出了真空包装的即食卤肉,方便顾客携带和储存。
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市场的热烈欢迎。
我没有忘记初心,每个月都拿出一部分利润帮助村里的贫困家庭,特别是那些养猪有困难的农户。
我还创办了一个小型养猪场,专门培育优质猪种,免费提供给农户养殖,然后以高于市场价的标准回收。
"建国啊,你这样做,不怕亏本啊?"有人问我。
我笑着回答:"短期看可能会少赚点,但长远看,农户富了,我们的原料来源就稳定了,这是双赢的事情。"
这种经营理念很快得到了回报。
周边的养猪户都愿意把猪卖给我的工厂,因为我们不仅价格公道,而且从不拖欠货款。
1984年,我们的产品线已经扩展到十几种,除了卤肉,还有熏肉、腊肉、肉松等。
销售网点也从最初的一个小店,发展到了县城的三家直营店和周边乡镇的十几个代销点。
员工从最初的几个人,增加到了三十多人。
每一个员工都是我精心挑选的,大多来自贫困家庭,我给他们提供技术培训和公平的薪酬,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过上体面的生活。
张老农的儿子张小明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当年因为家里卖不出猪而差点辍学的孩子,现在已经成长为食品厂的技术骨干,负责新产品的研发。
1985年,我的食品厂获得了县"先进乡镇企业"称号。
领奖那天,县长亲自把奖状递到我手里,说:"李建国同志,你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成功,更是我们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你为农村经济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我心潮澎湃,想起了那个背着行囊来到黄土公社的转业军人,想起了老王教我的那些道理,想起了第一次做卤肉时通宵守在锅边的情景……
这一切,恍如昨日,又似已经过去了很久。
1986年,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乡镇企业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我敏锐地察觉到市场扩大的机遇,决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
这一年,我从银行贷款三十万元,在县城郊外购置了一块地,建起了现代化的食品加工厂。
新厂房宽敞明亮,设备先进,生产线半自动化,日产能提高了五倍。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我专门成立了质检部门,制定了严格的生产标准和操作规程。
每一批卤肉出厂前,都要经过严格的检验,确保色香味俱佳。
产品的包装也进行了全面升级,从简单的塑料袋改为精美的真空包装,既美观又卫生,保质期也大大延长。
这一改变,让"建国卤肉"从一个地方小吃,变成了可以远销的食品品牌。
很快,我们的产品不仅在县城热销,还通过供销社的渠道销往地区中心城市。
1987年夏天,一个意外的机会让我的事业迎来了新的转折。
地区商业部门组织了一次食品展销会,我带着企业的拳头产品参展。
展会上,我们的卤肉产品因为独特的风味和精美的包装,引起了广泛关注。
一位从北京来的商业部门负责人品尝后连连称赞:"这卤肉味道独特,保持了传统工艺的精髓,又有创新,很有市场潜力!"
他建议我考虑将产品打入更大的市场,甚至出口创汇。
这个建议让我心潮澎湃,但也充满了顾虑。
北京和国际市场意味着更高的标准和更激烈的竞争,我们这个乡镇小厂能行吗?
回来后,我召集了全体管理人员开会讨论。
大家意见不一,有人担心冒险太大,有人则认为机不可失。
经过反复权衡,我决定先稳步推进,从提升产品质量和扩大区域市场开始,为将来的更大发展打基础。
首先,我邀请了省食品研究所的专家来厂指导,优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标准。
其次,我开始注重品牌建设,设计了统一的logo和包装,申请了"建国卤肉"的商标注册。
第三,我扩大了销售渠道,与省内各大商场和超市建立了合作关系。
这些努力很快见到了成效。
1988年初,我们的产品成功进入了省会城市的高档商场,销量节节攀升。
同年夏天,"建国卤肉"被评为省"优质食品",获得了"省级名牌产品"称号。
这一荣誉极大地提升了品牌知名度,也为我们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
就在企业蓬勃发展的时候,我收到了一封来自部队的信,是我当年的老连长寄来的。
信中说,他听说了我的事迹,为我感到骄傲,还特意剪了一张报纸上报道我的文章。
信的最后,老连长写道:"建国同志,你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这正是我们军人的本色!"
看着信纸,我的眼眶湿润了。
十年军旅生涯,锻造了我坚韧不拔的意志;十年基层工作,教会了我与人民同甘共苦的真谛。
如今,站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我深感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1988年末,我再次扩大了生产规模,员工增加到了一百多人。
产品线也更加丰富,除了传统的卤肉,还开发了即食肉制品、特色腊肉、休闲肉干等多种产品。
销售网络已经覆盖了整个省份,并开始向周边省份扩展。
年销售额突破了五百万元,是建厂初期的十倍多。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问题逐渐显现。
有的员工认为,企业发展了,就应该轻松一些,工作态度开始松懈;有的管理人员则过于追求短期利益,忽视了产品质量和企业声誉。
面对这些问题,我想起了部队的管理经验。
我召集全体员工开了一次动员大会,重申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质量第一,诚信为本,服务社会,造福乡邻。"
同时,我建立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鼓励创新和改进,严惩偷工减料和弄虚作假。
"我们企业能有今天,靠的是乡亲们的支持和信任。"我对员工们说,"如果我们辜负了这份信任,再大的企业也会倒塌!"
这次整顿收到了明显效果,企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产品质量更加稳定,服务更加周到,员工的工作热情也高涨起来。
1989年初,我受邀参加了全国乡镇企业发展研讨会,分享了企业从小作坊发展为地区知名品牌的经验。
我的发言得到了与会专家和企业家的一致好评,也让我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会后,我制定了企业五年发展规划,提出了"立足本土,走向全国"的发展战略。
计划中包括建立现代化食品加工基地,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开发高端肉制品,建立全国销售网络等内容。
这个规划得到了县领导的高度认可和支持,县政府还为我们提供了土地优惠和税收减免政策。
1989年底,新的食品加工基地开工建设,计划投资一千万元,建设年产值过亿的现代化食品企业。
回首这十多年的创业历程,从一个转业军人到乡镇企业的带头人,从小小的卤肉作坊到颇具规模的食品企业,我深感自己的成长与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紧密相连。
每一步的发展,都凝聚着党和政府的关怀,凝聚着乡亲们的支持,凝聚着全体员工的汗水。
站在工厂的新厂房前,望着日益现代化的生产线,看着员工们忙碌的身影,我的心中充满了自豪和责任感。
记得有一次,一位老顾客问我:"建国啊,你现在日子这么好了,为啥还整天忙里忙外,不好好享享清福?"
我笑着回答:"当兵的时候,首长教导我们,革命军人一生只为战斗准备。如今虽然脱下了军装,但那股子不怕苦不怕累的劲儿还在。再说了,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这就是我最大的享受!"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厂房,当香气四溢的卤肉出炉,当员工们脸上洋溢着笑容,当顾客们满意而归,我都会想起那个背着行囊到黄土公社报到的日子。
从军营到乡村,从收购员到企业家,道路虽然曲折,但方向始终如一。
我常常想,如果当初没有参军,没有在部队培养出的那股韧劲和责任感,也许就不会有今天的"建国卤肉";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春风,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也许我的创业之路会艰难得多。
每当企业遇到困难和挫折,我就会想起在部队时克服困难的经历,想起老连长常说的那句话:"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咬紧牙关,坚持到底!"
正是这种军人的意志和品格,支撑着我一步步走到今天。
如今,站在新时代的门槛上,望着日新月异的家乡,看着企业的蓬勃发展,我不禁要问: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变革年代,我们每个人,是否都能像那锅沸腾的卤肉一样,将自己最美好的香气,融入祖国发展的壮丽画卷中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