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存储芯片白衣渡江:长江存储实现 100% 国产化突破,下半年将试产

“白衣渡江” 的精髓,在于以隐蔽之势实现出其不意的跨越 —— 中国长江存储在存储芯片国产化赛道上,正以这样的战略智慧惊艳业界。此前,长江存储始终以务实低调的节奏披露闪存芯片生产线国产化进展,称其国产化率从 30% 逐步提升至 35%-40%,如同 “慢步前行”;谁曾想,其竟悄然完成关键突破,国产化率一跃升至 100%,且计划于今年下半年启动试产,这场 “静默突破” 不仅打破外界预期,更标志着中国存储芯片产业迈入全链条自主可控的新阶段。

国产存储芯片白衣渡江

何为 “100% 全国产化”?答案是生产线从关键设备(如光刻机、薄膜沉积机、刻蚀机)、核心原材料(高纯度大硅片、高端光刻胶),到技术图纸设计与制造工艺,实现全环节 “中国造”,彻底摆脱对海外供应链的依赖。要理解这一突破的分量,需先看清存储芯片在科技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 尤其在 AI 技术爆发的当下,它绝非 “单纯的数据仓库”。

提及芯片,大众往往先想到负责运算的 CPU(如华为麒麟芯片),而存储芯片承担的是 “数据记忆” 功能。AI 大模型对数据的需求,要求存储芯片同时满足 “高速存取、大容量、高稳定性、小型化、低功耗、低成本” 六大核心需求。当前市场主流存储芯片分为三类:DRAM 断电后数据易失,无法满足 AI 长期存储需求;SRAM 虽能稳定存数据,但体积较大,难以适配手机、AI 终端等小型设备;唯有 NAND 闪存芯片,能同时契合所有严苛要求,成为 AI 时代存储领域的 “核心担当”。

然而,2020 年之前,全球 NAND 闪存芯片市场被韩国三星、海力士及美国美光三家巨头牢牢垄断,形成 “铜墙铁壁” 般的格局,外界几乎认为这一市场难以被打破。就在此时,长江存储如 “破局者” 横空出世,不仅成为中国历史上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具备大规模生产高端 NAND 闪存芯片能力的企业,更凭借自主研发的 Xtanking 芯片架构,以高效创新的设计思路引发国际关注 —— 其曾推出当时全球层数最多的存储芯片,技术实力直面三星等巨头亦不落下风。

2022 年,长江存储的发展迎来重要契机:全球电子产业风向标苹果公司,看中其技术实力与产品潜力,主动伸出合作橄榄枝。正当产业前景一片向好时,变故突生 ——2022 年 10 月,美国商务部将长江存储及其他 30 家中国科技企业纳入实体清单,禁止美国企业向其出售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这一制裁如同 “断链重拳”:就像一家手握顶级跑车设计图的车企,突然失去发动机、轮胎、变速箱等核心部件供应链,长江存储的产能扩张瞬间面临 “卡脖子” 困境,技术优势险些难以转化为实际产能。

面对绝境,长江存储并未退缩,而是锚定 “自主可控” 方向,打出三场关键 “突围战”:
其一,全力推进设备国产化替代。针对光刻机、刻蚀机等被限制进口的关键设备,长江存储联动国内设备厂商(如中微公司、拓荆科技等),通过技术协同与资源支持,推动国产设备突破技术壁垒,逐步填补海外设备空缺;
其二,深耕核心材料自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高纯度大硅片、高端光刻胶等此前依赖进口的原材料,长江存储启动自研项目,自建产线攻克技术难关 —— 即便初期产品仍需优化,也坚持将材料供应链 “攥在自己手里”;
其三,持续攀登技术高峰。在供应链受限的情况下,长江存储并未放缓研发脚步,2023 年便推出 232 层 NAND 闪存芯片,该产品性能跻身全球顶级梯队,以实力证明:制裁能限制产能扩张,却无法阻挡技术创新的步伐。

从 35%-40% 到 100% 的国产化率跨越,绝非数字的简单跃升,背后是长江存储及上下游企业无数个日夜的协同攻坚。这条全国产化生产线的落地,意义远超单一产线本身 —— 它标志着中国在核心存储芯片领域,首次实现从 “材料 - 设备 - 设计 - 制造 - 工艺” 的全产业链自主可控,为中国半导体产业打破海外技术封锁树立了标杆。

这场突破的影响,正沿着产业链与未来赛道双向辐射:
对国内产业链而言,长江存储的成功并非 “独善其身”—— 为其提供设备零部件、硅片加工、化学试剂的上下游企业,均在这场国产化攻坚中获得技术迭代与产能提升的机遇,带动整个存储芯片配套产业 “集体成长”;
对 AI 产业而言,长江存储构建的自主存储能力,将成为中国 AI 大模型发展的 “核心造血库”。AI 大模型的训练与运行依赖海量数据存储,长江存储的高端存储产品(尤其面向数据中心的品类),能提供安全可靠、高性能的存储底座,让 “中国 AI 大脑” 无需担忧数据存储的供应链风险,可心无旁骛地推进技术进化。

从被海外巨头垄断,到遭遇技术封锁,再到实现 100% 国产化突破,长江存储的突围之路,是中国科技企业 “自力更生” 的生动缩影。这场 “白衣渡江” 式的跨越,不仅宣告美国等国家通过设备、材料 “卡脖子” 的策略在存储芯片领域失效,更印证了 “独立自主、自主创新” 是科技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下半年试产启动,中国存储芯片产业将迈入新的发展阶段,而这条自主可控的道路,也必将越走越宽广。

#长江存储##卡脖子##芯片制造##存储芯片##芯片战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