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竟然也会缺钱,似乎永远入不敷出?故宫每年门票收入近8亿,文创收入大约15亿,但还需要政府补贴四十多亿,赚的钱究竟去哪里了?单霁翔的一句话道出真相。
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当年在采访里说“故宫永远缺钱”的时候,好多人都懵了。
这故宫天天门票抢都抢不到,文创产品从胶带、日历到首饰,一上架就被抢空,怎么还会缺钱呢?
其实这里面有个大家不知道的规矩:故宫的门票收入,一分钱都不能自己留,全得缴给国库。
故宫旺季一张门票60块,一天游客好几万,看着收入不少,可到了故宫自己手里,一分没有。
而且故宫是“差额拨款”单位,国家给的钱不够用,剩下的缺口,要么靠找人捐,要么就得自己想办法赚。
单霁翔刚上任那时,为了要钱可没少费心思。
有回一位委员长来考察,他特意拿着个方印给人家看,委员长一看就说“这印盒坏了”,单霁翔立马接话:“您看这么好的方印,配个坏印盒多可惜。”
等委员长问为啥坏了,他才说:“地下库房还是80年代建的,当时技术不行,文物存里面容易坏。”
就这么晓之以情,最后争取到4个亿的修缮费,他后来还说,这招“带领导看破地方”百试不爽,毕竟谁看到珍贵文物没人修,心里都不是滋味。
再说说大家觉得“赚钱”的文创,2017年一年就卖了15亿,听着挺多吧?可你知道做这些文创要花多少钱吗?
就拿故宫里的“金砖”来说,一块砖就价值40万,这砖不是黄金做的,是苏州陆慕的澄泥烧的,光做一块就得过29道坎儿。
先从地里挖泥,得反复淘洗3个月,把杂质全去掉;然后做坯、晾干,这一步就得5到8个月,还得怕风吹雨淋。
最后烧窑、窨水,又得5个月,全程下来一年多才能成,更难的是,100块坯子最后能成的也就20块,剩下的全得扔。
上世纪80年代,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金瑾的父亲带着工匠做的一批金砖,铺在坤宁宫后廊,到现在30年了,几千万人踩过,还是没咋磨损。
而且故宫花钱的地方,比赚钱的路数还多,就说文物修缮,养心殿修了10年,花了好几个亿;现在建北院区,更是要几十亿。
故宫里藏着186万件文物,可现在摆出来给大家看的,连1%都不到,剩下的都得好好存着、修着。
单霁翔之前去库房,还见过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躺在地上,灰头土脸的,那还是周总理特批给故宫的,就因为没好好修,没了往日的样子。
还有个北齐的菩萨像,以前也是扔在那儿落灰,修完之后,那身上的彩绘、手里的法器,都亮起来了,修文物不光是花钱,更是给这些老物件“还尊严”。
除了修文物,故宫还得给游客“还尊严”。
以前去故宫,累了只能坐在台阶上,冰凉凉的;现在到处都是结实的木椅子,走累了就能歇会儿。
以前太和殿、中和殿里黑黢黢的,只能看见个大概轮廓;现在装了LED灯,光线特别柔和,能看清殿里的藻井、彩绘,连龙纹上的细鳞都能看见。
还有讲解器,以前就只能听个大概,现在升级了好几回,能讲文物的历史,还能说背后的故事,比如这块砖是哪个年代的,那幅画里藏着啥典故。
这些事儿看着小,可每年都得花上亿的钱,而且花了就有效果,游客去了都觉得舒服、明白。
有人说,故宫搞文创是“消耗传统文化”,其实真不是。
就像前几年火过的故宫火锅,在神武门外,不是在故宫里头,可好多人担心木质建筑怕火,还有人觉得跟故宫的氛围不搭。
单霁翔没多解释,直接就叫停了,故宫不是啥火就做啥,心里有底线,知道啥能做、啥不能做。
而且文创其实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了,比如雍正皇帝的“朕知道了”胶带,年轻人用着觉得好玩,就会想知道雍正是谁,他在位的时候做了啥。
还有故宫日历,每天一页文物,看久了就知道原来古代有这么多好东西,这哪是消耗啊,明明是让更多人喜欢上传统文化了。
作为全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古建筑群,从明朝永乐皇帝建到现在,600年了,还好好的。
里面的文物更不用说,从新石器时代的玉琮,到唐宋的字画,再到明清的瓷器,186万件,凑成了一部实实在在的中华文明史。
其实故宫的“缺钱”,就是守护文明的代价。
故宫缺的是钱,可它富有的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是守护历史的担当,等以后你再去故宫,摸着那些光滑的金砖,看着殿里明亮的灯光,拿着讲解器听文物的故事,就会明白:
那些“缺”的钱,都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变成了能传给下一代的文化。
【评论区聊聊】你去过故宫吗?你觉得故宫里哪件事儿最让你觉得“这钱花得值”?
(信源:一块故宫地砖最高价值40万,复制需29道工序费时超1年——环球网
故宫,你这么“缺钱”?——澎湃新闻)#MCN微头条伙伴计划#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