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乌战事未歇、中东局势依旧动荡的全球背景下,2025年10月10日凌晨,巴基斯坦以打击跨境藏匿的恐怖组织巴基斯坦塔利班(巴塔,TTP)据点为名义,出动枭龙战机等装备对阿富汗四座城市发起空袭。这一行动直接引发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强烈反弹,后者于11日深夜展开大规模反击,双方在多处边境哨所爆发交火,且均指责对方率先挑起挑衅,南亚边境战火就此点燃。这场冲突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两国长期积累的深层矛盾:巴基斯坦长期指控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窝藏巴塔武装人员,纵容其越境袭击巴安全部队;阿富汗方面则坚决否认这一指控,反称巴基斯坦频繁侵犯其领空,导致阿富汗平民伤亡。与此同时,印度近年加大对阿富汗的人道援助与外交互动,这一动态引发巴基斯坦的强烈猜忌——巴方认为印度试图借阿富汗牵制自身,而这种外部因素的介入,进一步加剧了巴阿双方的对立,最终在敏感的全球安全节点上,让双边积怨升级为武装冲突。从双方的行动逻辑来看,阿富汗塔利班虽已掌控本国政权,却始终未能摆脱“恐怖组织庇护者”的国际标签,也无力完全约束境内复杂的武装势力。这使得其在应对巴基斯坦的反恐诉求时,陷入“维护国家主权”与“承担反恐责任”的两难:面对巴方空袭,强硬反击是捍卫政权合法性的必然选择,但若无法有效管控巴塔活动,又会持续触碰巴基斯坦的安全底线,形成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而巴基斯坦采取的“先发制人”空袭,表面是对边境安全的主动捍卫,实则暴露了其反恐战略的局限性。长期以来,巴方倾向于将反恐压力外推至阿富汗境内,试图通过跨境军事打击消除巴塔威胁,却忽视了巴塔在巴境内部落地区已形成的生存根基。仅靠空袭不仅无法彻底铲除恐怖组织,反而可能激化阿富汗民众对巴基斯坦的敌意,为巴塔争取更多潜在支持,最终陷入“越打击越猖獗”的反恐怪圈。更值得警惕的是,印度的介入正让这场双边冲突逐渐偏离“反恐”核心,滑向地区地缘博弈的漩涡。印度对阿富汗的援助与外交渗透,表面是拓展南亚影响力,实则意在借巴阿矛盾牵制巴基斯坦;而巴基斯坦对印度的猜忌,又进一步放大了其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不信任,使得原本可通过双边对话协商的边境问题,被赋予了更复杂的地区博弈属性,让南亚安全格局陷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危险境地。总体而言,这场巴阿边境冲突既是南亚长期矛盾的集中爆发,更是全球安全体系碎片化的典型缩影。巴基斯坦借枭龙战机展示空中优势的“警告性打击”,与阿富汗塔利班为稳固统治实施的“姿态性回应”,本质是双方在反恐责任与主权诉求上的激烈博弈,而巴塔则成为激化矛盾的关键催化剂。尽管从实力对比来看,阿富汗塔利班缺乏长期对抗巴基斯坦军队的能力,局势或在短期内趋于缓和,但冲突已充分暴露南亚和平的脆弱性——宗教分歧、民族矛盾、恐怖主义等多重隐患交织下,任何一次军事误判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对于中国而言,巴阿冲突的升级风险同样不容忽视:作为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共同邻国,中国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一带一路”区域合作等领域拥有广泛利益,若冲突持续扩散,将直接威胁相关合作的安全推进,甚至影响中亚南部的整体安全格局。这也进一步凸显了中国一贯主张的“通过对话协商解决争端、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立场的现实意义——在全球动荡加剧的当下,军事手段无法根除安全顽疾,唯有通过构建长效对话机制、平衡各方利益诉求,才能为南亚地区争取真正的安宁。

学者:巴阿边境冲突并非偶然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