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7日,巴以冲突爆发整整两年。在特朗普的压力下,以色列和哈马斯在埃及举行了新一轮谈判。回首这两年,这场已被一些学者称为“第六次中东战争”的冲突,没有胜利者,只有一片狼藉的得失棋盘。
以色列:赢了战场 输了世界?
从军事层面来看,以色列无疑是强势方。不仅重创了哈马斯及其主要支持力量,还占领了加沙大片土地。如果把视野放宽一点,以军军事上最大的胜利并不是加沙方向,而是击垮了由伊朗带领的“抵抗之弧”。这个“抵抗之弧”成员中,黎巴嫩真主党遭严重削弱;叙利亚巴沙尔政权被推翻;伊拉克什叶派民兵也已退出冲突;就连伊朗本身,也在以色列的空袭与暗杀中损失惨重。目前仍在军事上活跃支持哈马斯的,仅剩也门的胡塞武装。
然而,以色列的“赢”,背后有巨大的局限。以军倾尽全力,耗时两年,却未能彻底肃清哈马斯,也未能实现“解救全部人质”的核心目标,其陆军战斗力的局限性暴露无遗。更重要的是,军事上的“小赢”无法掩盖道义和国际形象上的“大输”。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
在本轮巴以冲突之前,以色列凭借“二战受害者”的历史叙事深入人心,在西方拥有广泛支持。但是两年冲突下来,以军在加沙所作所为,让其“历史红利”基本被消耗殆尽。欧洲整体民意从支持以色列转向支持巴勒斯坦,美国国内批评以色列的声音也日益高涨。瑞典“环保少女”格蕾塔乘坐支援加沙船队两次前往加沙被抓,欧洲多地爆发大规模支持巴勒斯坦的游行,正是民意转变的具体体现。
瑞典“环保少女”格蕾塔
外交上,以色列正陷入空前孤立。联合国193个会员国中,已有157国承认巴勒斯坦国,其中包括英国、法国、加拿大等传统盟友。此外,以色列空袭卡塔尔首都多哈的举动,被视为重大的外交失误,不仅激怒了美国的关键中东盟友,也促使沙特等地区大国调整战略,加速了与巴基斯坦等国的安全合作。在特朗普的主导下,以色列被迫向卡塔尔道歉,并承诺不再对卡塔尔采取军事行动。
哈马斯:从绝地反击到绝处求生
对哈马斯而言,过去的两年是无比残酷的。其军事力量遭受重创,成员数量锐减。更致命的打击在于领导层,包括前最高领导人哈尼亚和辛瓦尔在内的众多高级别官员身亡,导致其指挥体系受到严重影响。以至于如今哈马斯出于安全考虑,并没有公开的最高领导者。
哈马斯前最高领导人哈尼亚
哈马斯前最高领导人辛瓦尔
但若从战略视角审视,哈马斯在极端困境中实现了其最核心的目标,那就是确保巴勒斯坦的命运不被遗忘。这里再回顾一下两年前哈马斯发动“阿克萨洪水”行动,突袭以色列的背景。当时以色列和沙特即将建交,多个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关系也已经正常化,巴勒斯坦问题面临全面边缘化的风险,哈马斯当时可以说是“殊死一搏”。从结果来看,巴以问题重新成为国际焦点,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改善关系的势头完全逆转,多个跟以色列建交的阿拉伯国家召回大使,之后包括洪都拉斯在内的南美多国更是与以色列断交。“两国方案”,或者说巴勒斯坦的“建国权”受到国际上的普遍支持。
哈马斯最关键的成功在于:它在绝对劣势下生存了下来,并最终以一个无法被忽视的政治与军事主体的身份坐上了谈判桌。相比之下,未能展示出同等抵抗意志与实力的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在谈判中反而被边缘化。
短暂的停火与深层的困局,和平前景未知
这场巴以冲突,已深刻改变了中东的政治格局。没有一方谈得上是赢家,但真正的最大输家是巴勒斯坦人民。他们承受了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根据此前发布的数据,至少6万加沙民众死亡,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
目前,在埃及刚结束的新一轮间接谈判气氛被描述为“积极”,这为短期停火带来了一线曙光。双方内部都有休战的需求:以色列需要挽回国际形象,哈马斯需要喘息之机。加之特朗普政府为推动协议、塑造外交遗产而持续施压,达成一项关于暂时停火和交换人质的初步协议可能性确实存在。
不过即使达成停火和交换人质协议,如果巴勒斯坦建国等深层次的问题不解决,这种停火也是暂时的、脆弱的。无论是以色列内部极右翼部长发出继续开战的声明,还是哈马斯在妥协中留的种种后手,都显示实现和平恐怕并不容易。
战场上的得失可以计算,但被摧毁的信赖与积压的仇恨,将成为和平路上最难以逾越的障碍。
作者丨陈人欢
排版丨赖信宏
编辑丨郭永佶
审校丨黄海宁
监制丨王磊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