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担架都不够用了!”苏超球员“脆皮”吗?运动医疗专家这么说
“没有假球,全是世仇”“苏超”比赛场上火药味与压迫感十足,经常出现4—5名急救人员抬着担架往返奔跑的场面。有时多名球员同时倒地,甚至出现担架不够用的情况。与其他联赛相比,“苏超”球员似乎更容易出现抽筋和受伤,难道“苏超”太过“脆皮”?近日,南京市第一医院运动关节科主任医师蒋逸秋走进交汇点播客“苏超大白话”节目,对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进行解释。
苏超运动员为何抽筋多?
为什么“苏超”球员到了比赛下半场,会出现大面积抽筋的情况呢?对于这个问题,南京市第一医院运动关节科主任医师蒋逸秋认为,苏超作为城市业余足球联赛,参赛球员大部分为业余球员,他们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例如消防员、体育老师,外卖员、学生……这些球员在赛场上容易出现身体状况,主要的原因是缺乏专业且高强度的系统性训练,以至于没有足够的体能储备。
例如“苏超”运动员很少会在高原训练进行提升携氧能力的封闭训练。体能训练的缺少,再加上球员的好胜心与荣誉感,使得球员往往会透支自己的体能和运动机能,这就很容易导致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出现肌肉拉伤、心率过快等身体不适情况。
作为长期在专业运动队进行医疗保障的蒋逸秋,他从运动医学角度来看“苏超”球员,觉得他们虽然是业余的体能,但却有着专业的态度,“实际上在体能不支的情况下,有些拼抢是很容易受伤的,但运动员没有退缩,精神可嘉,这让我很感动。”
同时也是本次“苏超”南京赛区的医疗保障团队成员,蒋逸秋表示他们正努力为运动员提供高质量的医疗保障。“现在运动医学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治疗手段和技术不断更新,不怕队员有伤病,就怕队员没有及时治疗。”
蒋逸秋主任介绍,现如今30岁以上的老将越来越多,这背后除了有运动训练的科学性不断提升,也和医疗保障团队的努力分不开。“有些运动员做完手术当天就康复了,而且这种康复是让运动员能重返赛场,而不仅仅是把他治疗好。” 蒋逸秋说。
运动关节科可以做什么?
给运动员装人工韧带,给老年人置换膝盖,给小朋友治疗平足症……如今的运动医疗科学究竟有多“硬核”?蒋逸秋以他所在的运动关节科的工作内容举例。
“这一科室实则是运动员的‘健康卫士’。”蒋逸秋介绍,南京市第一医院运动关节科是江苏省体育局训练中心的医疗定点保障单位,承担着在宁的国家队、省队以及部分体育院校青年队等队伍的医疗保障工作,并且会定期开展巡诊,并对发现有问题的运动员进行积极的治疗和康复。
除了针对运动员,科室主要面向老年人。特别是在关节外科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提高,老年人的关节健康问题越发受到关注——关节“出厂设置”时的使用寿命,已与当前的人均寿命无法匹配。很多老人到了七八十岁,心肺、消化等身体各方面机能仍然良好,但是关节出现磨损。
“这个时候我们就像一台汽车一样,发动机离合器都很好,轮胎有点磨损了,咱们就换个轮胎继续跑。所以关节外科又叫成人重建外科。关节废掉了,我们就给他换一个人工的。”蒋逸秋表示,一般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可达25至30年,即使使用较频繁,也能维持15至20年。所以对于60至65岁以上的老年人,如果关节磨损严重以致明显影响日常生活,科室可进行关节置换手术。
此外,足踝外科也是科室的一大技术特色,所以科室为足踝极易受伤的足球运动员提供医疗保障。除了专业运动员,科室也积极保障体育爱好者等对有运动需求的普通人群。
普通运动爱好者应该如何锻炼?
对于体育爱好者,蒋逸秋建议其评估自身的运动体能,进而判断自己适合的运动。依据“运动是良药”的理念,目前很多医院开设了运动处方门诊,通过运动治疗代谢性疾病及肌肉骨骼系统疾病。体育爱好者可以在专业的运动医学医生处进行体适能评测,医生会依据体重、心肺功能、肌肉耐力及强度等方面的评测结果开具运动处方。运动处方包括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运动频次三个方面。
在和许多想运动的朋友交流时,蒋逸秋发现一些人认为运动项目最重要,然而从专业角度考虑,尽管项目选择具有一定重要性,“但是要让一个没有运动习惯的人动起来,频率最重要”。
运动医学理论说明,达到健身效果的运动需要保持每周3至5次的频率,如果没有培养运动习惯,则很难达成效果。“动起来比去动什么要重要。一个平时没有任何运动习惯的人,吃过晚饭,非常累了,但他还是出去走5分钟,这也是迈出了胜利的一步。”
同时,为实现健身效果,每次运动需持续30分钟以上,并且应选择中等强度运动。关于运动强度,蒋逸秋指出可参考梅脱指数对运动进行划分:梅脱指数0至3为低强度运动,如散步;3至6为中等强度运动,如游泳、快走、慢跑等;6至9为高强度运动,如踢足球、打篮球、100米跑等。运动心率也可作为运动时的参考标准。最高心率的简易参考公式为“220减去年龄”。
但蒋逸秋提醒,不要每次运动都追求达到最高心率,也要评估心脏功能是否良好。出于实际情况考虑,医生会将运动的最高心率定义为“220减去年龄”后再打8折。
老年人锻炼要不要加强力量训练?
俗话说“人老先老腿”。蒋逸秋表示,随着年龄增长,腿部肌肉不断流失,一直保持跟年轻时一样的肌肉力量也很难,但是流失得越快,可能衰老得越快。腿部的肌肉流失会导致无力,老年人在特殊路况下跌倒,进而可能引发骨折,尤其是大腿髋关节周围的骨折。
在骨科教科书上,这种骨折被称为“人生的最后一次骨折”,因为部分病人由于无法耐受手术选择保守治疗,进而长期卧床引发并发症,最终可能导致遗憾离世。为尽可能减缓肌肉流失速度,蒋逸秋建议老年人需要“坚持走一走动一动”,同时也应选择和当前年龄段相适应的运动项目。肌肉对关节和骨骼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例如在跌倒后身体有足够的肌肉和脂肪作为缓冲,或者肌肉剧烈收缩保护骨骼并稳定关节,从而避免脱位或骨折。
此外,运动后是否成功“超量恢复”也值得关注。例如在进行高强度训练后,腿部肌肉出现轻微酸疼,休息一天后如果能恢复,说明训练量合适,并且在休息恢复后,体能和技战术水平会有所提升,而“如果练不到肌肉酸疼,你可能永远进步不了”。但是如果受伤部位在三五天后仍然疼痛,蒋逸秋认为这不是超量恢复,而是身体因过度运动受伤拉响的“警报”,“这时候我们要寻求专业的运动医学医生去诊断、治疗、康复,这样才能让我们享受运动的快乐,而避免运动带来的各种伤害”。
从运动科学的角度再看“苏超”赛事,不仅能够深刻体会到运动员的艰辛,也能感受到科学训练和医疗保障的重要性。同时,公众也无需过分担忧足球运动的危险性。与众多运动项目相比,足球运动成本和场地要求不高,并且对参与者的身材没有过多要求。足球的魅力在于能够让大家团结在一起,并用足球的语言进行交流,是优秀的团队项目,也是大众体育中非常推荐的运动项目。凭借专业的运动医学指导以及完善的医疗保障,从“苏超”赛场上的拼搏,到日常生活中的运动锻炼,人们都能在享受运动带来的健康成效时,也能成功规避运动损伤的风险。
记者 安莹 范杰逊 实习生 王雨婷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