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小长假来临前夕,热门旅游目的地,江西景德镇,一位“鸡排哥”偶然爆火。“鸡排哥”其人,是一位常年在景德镇某中学附近摆摊卖鸡排的摊主,因亲切幽默的服务态度、对消费者持续输出的情绪价值,以及不失原则的经营理念(比如学生比散客便宜1元),吸引了无数云端网友和线下顾客围观。
鸡排哥的摆摊日常
“你可以拒绝我,但是请你不要拒绝美味”“如果不及时吃,导致鸡排不脆,我将停止对你的售卖”“鸡排免费,塑料袋6块,如果你的袋子被风吹走,那么我将不会承认收了你的钱”……“鸡排哥”嘴边挂着不重样的网梗,松弛、年轻化与接地气的口条,让网友开始调侃他为“鸡排主理人”。
有人实打实感受到这份真诚后,自发感慨:“6元的鸡排,600元的情绪价值。”
在 国庆 前突然接到这一泼天流量,连带景德镇当地都开始“严阵以待”, 出动安保、清洁,给“鸡排哥”安排固定摊位,服务架势不亚于去年山西“小西天”的爆火。
不论怎么凹“格调”,在售价五六元的鸡排,在廉价、个体户、透明化生产的特质面前,“鸡排哥”这位“主理人”都实在令人反感不起来。
近段时间,某连锁餐饮品牌面对消费者点评的强词夺理,以及面对确切事实时流露出的不专业态度,让人们又一次对“大牌”祛魅。
以及前段时间在网上被群嘲的一些“主理人”,被指浮夸而空洞,他们颠覆传统“以客为尊”关系,将买单的消费者置于被筛选甚至是被“霸凌”的位置。
单价6元的“鸡排哥”走红,背后是普通人对某类消费符号和被商家教育的反感。
“鸡排哥”爆火后,无数网友专程赶去光顾他的小摊。据媒体报道,现场队伍长达足百米。而面对如此火爆,“鸡排哥”依然反复感谢“大家给面子” ,并且坚定不移地,“欢迎大家去景德镇旅游”。
诚信和谦逊,其实已经是能做好生意的基础前提了。而这种基本的松弛感,却好似已经久违了。
作者 | 永舟
本文 转载 自 微信公众 号“南风窗 ” ( ID: SouthReviews ) , 原文 首 发于20 25年9 月28日,原 标 题为《景德镇鸡排哥,完爆西贝、“主理人”》,原文有删减。
1
“来了都是客”
“鸡排哥”的走红始于一段视频:镜头里,一个皮肤黝黑、身材瘦小的中年男子熟练且忙碌地翻着油锅里的鸡排,一边同排队的学生开玩笑道:“你们别把青春耗在等鸡排上,但我的鸡排值得等。”
一群学生围着油锅摊排队,一边说笑、起哄,一边等待。满屏扑面而来的烟火气。
对如今已纷纷接近35岁的“90”后来说,这种场景其实并不陌生,更不罕见。我们小时候放学后,谁不曾在这样的校门口摊贩跟前停留?从校服口袋里掏出来皱巴巴的零钱,赶在回到家之前咽下肚,什么口味风味并不重要,那一小段时间和一小截路程的童年烟火气,比味觉更深刻地在记忆里留了下来。
成年后,我们也许不会再在这种摊贩面前停留,但也大概率不会抵触这些即便未必健康,但大多美味、廉价的小吃。
性价比在小摊贩面前是不适用的。就像“315”曝光的一系列食品里,均价三五元的冷饮,即便用料不新鲜,也未必引发众怒。“一分钱一分货”,也同时关联着消费者对商品质量的信任与包容度。
市场合作关系的本质从未改变:消费者用货币换取商品,商家用商品与服务质量换取货币。二者对彼此价格的衡量,未必需要多么精密的计算,有时甚至只是一种心理感受。感受到“值”,就买单,感到不值,就停止买单。
而在今天,消费者越来越难以容忍某些商家对这一“常识”的破坏甚至是颠覆了。预制菜等争议,搅得人身心俱疲。
“鸡排哥”的走红,反映出消费者对透明和真诚的需求。一切都摊在台面上,一切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慢一点,旧一点,土一点,没关系,将“温度”二字牢牢抓在手中,就是鸡排哥的“商业秘辛”。

鸡排哥让各位不要着急
从这个角度出发,理论上,所有靠真材实货和坦诚朴素吸引顾客的小摊小贩,都可以有至少一段时间的“走红”,哪怕是小范围的。
但鸡排哥的流量密码,除了食物产出过程充满温度,还有他自身呈现出来的人格温度。
“鸡排哥”名叫李俊永,他在景德镇摆了五年摊。一口铁锅、一辆三轮车,每天六点出摊,早上卖肉夹馍,中午开始卖炸鸡排,晚上十点收摊,一天干16个小时。
随便扔进一个短视频剧本里,他可能是励志故事的主人公。但“鸡排哥”用他的活络、积极与自得,为小摊小贩的世界建立了另一套叙事体系。
五年来,鸡排坚持对学生便宜1元。此外,他与学生始终保持“放学之约”,下午四点以后,前来的散客都要让学生先买,不允许插队,等学生买完,剩下的才按量卖给其他人。

鸡排哥的原则
这使得“鸡排哥”具备了一份江湖人的侠客气息。从营销角度,学生优先、孩子先来,这种“不平等”不仅不会引发食客不满,反而赋予一个小小的地摊以人格温度。
多少商家绞尽脑汁、梦寐以求的品牌性格与态度,在鸡排哥这里仿佛不费吹灰之力。从这个意义上,鸡排哥其实很有商业头脑。
当然他并非不费力,摆摊五年,没有“连锁店”,没有扩大生产经营的条件和念头,自觉地站在消费者立场,他的成功,不基于何种高超、敏锐的商业技巧或市场经验,而纯粹是一个普通小本经营者的生存惯性。
历来做生意都是如此,“商无信不言”“童叟无欺”,贯彻几千年的老祖宗智慧,实际上是属于“人”的一部分,而不会随着社会规范、秩序和技术的变化,而产生根本性动摇。
对“鸡排哥”而言,一切再简单不过——来了都是客。
2
价值的回归
“鸡排哥”爆火,与此前一些模仿名人的草根摊贩的出圈,拥有相似逻辑。比如在河北保定卖鸡蛋灌饼的“周饼伦(粥饼伦)”,因为长相酷似周杰伦而走红网络。不是明星,没有大牌营销KOL,但恰是因为民间发掘,让受欢迎这件事,显得货真价实,不掺杂质。
名人光环是需要大家愿意掏钱,才能搭建的。而与之对应的,是反其道而行之的某些“主理人”。
“主理人”店铺,其实并非今年才出现,这是建立在创意、潮流和生活美学价值之上的称号,但在实践中,许多店铺只是自我标榜为“主理人”。
本该透明的商品信息,也因为这三个字得到了理所当然地隐匿。一杯市场价值不过十几元的拿铁,加上“主理人”的标签,立刻飙升到五六十元。
然而,现代商业体系的核心,恰恰就是一切以效率、标准化与公开透明为核心。
“鸡排哥”对所有消费者一视同仁,不论口头上多么花里胡哨,行为上始终将自己放得很低,坚守服务者角色,顾客至上。
“顾客上帝论”遭到某些主理人摒弃,一开始就并非基于市场供求逻辑,反而将正常的供求关系彻底颠覆。

9月14日,人们在“春申美好生活季”系列活动之一的“江南吃货节”选购美食 / 新华社记者王翔 摄
这种所谓文化是最大化地去除商家的服务特性,鸡排哥则恰好反过来。在保有尊严和格调的基础上,他深谙自己是服务于来客的,既是厨师,又是服务员,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个体户。
当一个人承包了链条上的所有环节,他只可能付出数倍的谨慎和真诚。
消费者和商家的关系,有时候就像恋人相处,古早的表演型你侬我侬,如今令人反感。越是毫不费力的、举重若轻的在意和理解,越容易俘获人心。
“鸡排主理人”实际上是强调对现实的尊重和珍视。“鸡排哥”看得懂市场环境,更看得懂自己的生存境况。

走红后,鸡排哥开通了自己的社交媒体帐号 / 图源:@景德镇鸡排哥
鸡排哥自称的“主理人”,则恰好踩在了消费者渴望被抚慰和迎合的某种解嘲心理之上。因为无论如何,他是绝不可能将顾客拒之门外的,消费者知道,他自己也知道。
这一共识反而促使了一种喜剧效果的形成:你我都知道,我们只会围绕着三瓜两枣来做交易,在这份交易所构筑的短暂契约时空内,你我都是一样的人,扮演主理人也好,豪客也罢,在彼此心知肚明的规则里,完成一次相互之间的共情和体谅。
3
其实难以复制
不过,鸡排哥其实是难以复制的。
我们可以料想,市场上也许本来就有十个、100个“鸡排哥”,有无数先后更替的,兼具真诚、风趣和勤劳的普通劳动者。但我们很难期待,这样的人能从现象变成一种可持续的商品和范式,经久不衰。
“鸡排哥”们只会不断交替更迭,但流量不可能永远眷顾他一个。
而且,在流量尚未遍及的地方,必然还存在不少像鸡排哥这样的零散摊主,因为性格和选址等等原因,他们暂时没被看见。可即便被看见,也大概率只是昙花一现。

9月14日,小朋友们在选购美食 / 新华社记者王翔 摄
这种以个体的“人”出发的行为模式,很难被规范和标准化。
过去,机械、标准化等效率导向,是长期以来为好几代人所认可的。但到了今天,人们偶然发现,对此的一些传统认知正受到挑战。
每个消费者内心深处都有一根弦,觉得某个商品出乎意料地价超所值,或是质量与服务不及从前,也许大多都会选择暗地里想想便罢。
毕竟,大多数普通人不具备名人的话语影响力。与其自讨没趣,不如能忍则忍。

9月16日,市民在共富市集上选购本地特色美食 / 新华社记者徐昱 摄
不过,即便“鸡排哥”昙花一现,如果他的出现,留下一个具代表性的文旅正面案例,从而让各地旅游鼓励和支持类似充满烟火气的个体小贩,倒也不失为一件可喜之事。
在即将来到的“十一”国庆期间,走出家门的人,都避免不了“消费者”这一角色,而大多数人应该都不愿被教育,只想抓住今年最后一个小长假,回到人群、自然和吆喝声中,体验真正的人间烟火。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