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玉良
2025年的美国大豆农场,收获的喜悦仿佛被一层无形的阴霾覆盖。丰收的季节,本应是农民最期待的时刻,可这一年,美国的大豆农民们却像在经历一场无声的风暴——中国,自5月以来,一粒美国大豆也没有买过。对于依赖出口的美国农民而言,这是一记沉重的打击,一场由政治博弈引发的经济风暴。
大豆,对于美国农业来说,是顶梁柱般的存在。2024年,大豆出口额高达245.8亿美元,占美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4%,是当之无愧的“现金作物”。而中国,一直是美国大豆的最大买家,2024年的采购额达到126.4亿美元,占美国大豆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换句话说,美国农民的希望与收入,几乎与中国市场紧密相连。然而,从今年5月起,中国市场彻底空了,美国大豆在全球市场上再无主顾。英国《经济学人》查阅了近三十年的数据,发现这是自1998年以来从未发生过的事情。三十年,美国农民未曾经历过这样的空前断供。
密苏里州的农场主克里斯·古尔德说得直白:“中国一直是我们的头号买家,我们很大一部分大豆都销往中国。然而,当美国开始扰乱国际贸易后,中国就开始寻找其他供应来源。”这句话的背后,是数以万计美国农民的焦虑、恐惧和无奈。丰收并没有带来喜悦,反而成为无声的讽刺:天时与人祸交织,丰收的数量无法转化为农民的收入。
美国的关税战,仿佛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把农民置于夹缝之中。美国农业高度依赖进口机械和化肥,关税政策让成本急剧上升。播种时的投入成本创历史新高,收获时的农产品价格却跌入低谷,这种悖论让农民们几乎无法喘息。普渡大学商业农业中心主任迈克尔·兰格米尔的评价毫不掩饰:“今年无论如何也不会是好年景。”共和党议员马克·阿尔福德甚至承认,即便玉米产量达到历史新高,农民仍然只是勉强维持生计。
中国的缺席,让全球市场迅速重新洗牌。巴西、阿根廷趁机大幅增加出口,中国的大豆订单几乎全量转向巴西。今年截至9月,中国接收了巴西79.9%的大豆出口,仅9月份就有650万吨运往中国,占当月出口总量的93%。市场变化的速度令人震惊,美国农民面对的不仅是国内成本上升,更是全球市场份额的迅速流失。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早在9月就呼吁政府尽快与中国达成协议,然而现实中,政治优先级和贸易政策的冲突,让农民的呼声似乎淹没在政策喧嚣中。
白宫在贸易政策上的激进操作,把国内农民当作筹码,同时为国际竞争者创造了绝佳机会。巴西大豆出口预计2025年将达到1.1亿吨,创历史新高,中国市场几乎被巴西一手包揽。美国农民的损失,是美国国内政策失衡的直接体现,也是国际贸易逻辑的残酷呈现:市场不等人,消费者和买家有选择权。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场自食其果的危机。美国农民面对的不仅是市场空缺,更是一种制度性失衡:政策优先考虑政治博弈、关税战的短期政治收益,而忽视了基础产业的稳定与农民生计。农民们的愤怒和焦虑,不仅是经济上的,更是心理上的——丰收的喜悦被政治决策所掩盖,辛勤耕作的成果无法兑现。
美国在全球大豆市场上所谓的“找补”努力,也显得力不从心。印度、非洲和其他亚洲国家可能被动接受更多美国大豆,但这些市场难以替代中国长期稳定的需求和庞大采购量。美国的政治算盘,最终由农民买单,而国际市场的现实冷酷无情,将政策失误赤裸地呈现在眼前。
这是一堂国际贸易的现实课,也是美国农业政策的警示。丰收固然重要,但市场与政策的配合才是生存之本。中国的缺席,巴西的崛起,美国农民的困境,每一个细节都说明一个事实: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市场支持,政策再雄心勃勃也无法转化为收益。
美国大豆农民,正在经历一场近三十年来未曾见过的市场震荡。丰收的数量没有带来收入,全球市场的重新洗牌让多年积累的客户被迅速替代。政策与市场脱节的后果,如同冬天的霜冻,悄无声息却足以摧毁整个生长季的努力。农民们用汗水换来的丰收,在政治博弈与国际市场变动面前,显得脆弱而无力。
丰收与绝望并行,这就是2025年的美国大豆农场。天时与人祸的冲突,让每一粒大豆都承载着政策选择的重量,也让每一位农民都尝到了政治决策背后的苦果。全球市场不会等待任何一个国家的政策犹豫,只有适应现实、重建供应链与贸易关系,才能让丰收真正成为希望,而不是绝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