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内好几个城市的手机门店又热闹起来,有人提着鼓鼓囊囊的购物袋从店里出来,队伍能排到街对面,这场景让人想起好几年前的盛况。
这让不少国产厂商感到了压力,——他们本以为靠一个“新方向”能在高端市场翻身,可市场的反应偏偏不如预期。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老品牌突然回暖?国产厂商期待的“逆袭”,为啥没按想的来?
国产的“AI逆袭”梦
国产手机厂商这些年一直憋着股劲,就想在高端市场把苹果拉下马,毕竟苹果占了那么多年好位置,谁都想分块像样的蛋糕。
最早他们盯上了折叠屏,觉得把屏幕折起来是个新鲜事,肯定能吸引愿意尝鲜的消费者,刚开始确实有人买账,毕竟拿在手里和普通手机不一样。
可没过多久,大家就发现不对了——折叠屏除了能折,好像也没别的真本事,该卡的时候还是卡,摔一下修起来还贵得离谱,普通用户根本不想碰。
数据也没骗人,不管是全球还是国内,折叠屏的渗透率一直上不去,增速更是一年比一年慢,消费者看久了那几种折叠样式,新鲜感早没了,审美疲劳来得特别快。
折叠屏走不通,国产厂商又把希望放在了AI上,去年还喊着“AI手机元年”,个个都说要靠AI重新定义智能手机,抢占高端赛道的先机。
可真拿到市场上一看,这些AI手机到底是啥样?大多还是靠语音助手撑场面,功能少得可怜,也没哪个功能能真正火起来,成了大家日常离不开的东西。
更关键的是,好多AI功能根本不用专门买新手机——普通手机装个App,甚至用电脑,都能做到差不多的效果,没必要花大价钱换个“AI名头”的手机。
这些AI手机还偏偏都定在高端价位,有的甚至借着AI的名头涨了不少价,消费者又不傻,看不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凭啥花冤枉钱买账?
国产厂商想靠新方向逆袭的心思没错,可路子走得有点偏——光有概念没有真东西,再热闹的宣传也留不住消费者。
那么曾经被他们视为主要对手的苹果,这段时间又在做什么呢?
苹果的“急转弯”
就在国产厂商忙着折腾AI手机的时候,苹果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前两年大家都在说AI多厉害,各行各业都在凑AI的热闹,苹果却一直没什么动静,显得有点跟不上趟。
连外媒都忍不住说,苹果身上有点当年微软的影子——就是那种明明有实力,却在新趋势面前变得保守,不敢轻易迈步的样子。
这种保守直接反映在了市场份额上,可谁都没想到,苹果居然会“低头”,今年秋天的发布会,他们压根没提AI一个字,反而把心思都花在了大家看得见摸得着的配置上——之前大家吐槽的那些短板,这次居然都补上了。
以前基础款iPhone总被吐槽配置低,这次直接全系上了120Hz的高刷屏,滑动起来比以前顺畅多了,存储也从128GB起步改成了256GB,这可是很多用户盼了好久的改变。
Pro版本也没闲着,长焦镜头的传感器大了56%,拍远处的东西更清楚了,还加了VC均热板,之前大家一直吐槽的玩游戏发热问题,终于有了解决办法。
最关键的是,配置涨了这么多,价格却没涨——这种“加量不加价”的做法,一下子就戳中了消费者的心,毕竟谁都喜欢“花一样钱买更多东西”。
开售那天,上海、北京的Apple Store又排起了长队,有人说这场景像极了当年抢iPhone6的时候,线上更火,Pro系列直接翻了3倍。
苹果用一次“低头”,就把之前的颓势一扫而空,可这时候大家更想问,国产厂商押注的AI手机,为啥就没这样的市场反应呢?
苹果“低头”之下,国产AI手机的逆袭路在何方?
其实高端手机市场拼到最后,跟技术噱头关系没那么大,核心还是品牌能不能抓住用户的心。
苹果有软硬件生态撑着,就算不追AI,补补配置用户就买账;华为靠技术和大家的情感,也能跟苹果掰掰手腕。
可其他国产厂商呢?折叠屏没玩出花,AI手机又没实在功能,品牌没立起来,怎么跟人争?
现在苹果一“低头”,市场热度又回来了,国产手机的压力一下就大了,高端市场这“困难模式”,看样子还得持续一阵。
国产手机想靠AI逆袭,缺的不是“AI”这两个字,而是能让用户认账的真东西,那这事最后会怎么收场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