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FCC禁令助推“中国标准”走出去

► 文 观察者网心智观察所


2025年9月8日清晨,深圳一家消费电子企业的合规总监李明(化名)打开电脑,看到了一封来自美国客户的紧急邮件。邮件中附带了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刚刚发布的公告:该企业长期合作的威凯检测实验室被撤销了FCC认证资质——这意味着正在进行的三款产品认证被迫中止,原定下个月发往美国的两批货物也将无法清关。

“我们在威凯做的测试已经花了四周时间,现在要重新找美国或欧洲的实验室,不仅费用要翻倍,时间上也来不及了。”李明在电话里的声音透着焦虑。这位在行业摸爬滚打十五年的老将,从未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不是产品有质量问题,不是技术不达标,而是因为检测实验室的“国籍”出了问题。

李明的遭遇并非孤例。9月8日和26日,FCC分两轮撤销了15家中国检测认证实验室的资质,涉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威凯检测、泰尔实验室等行业头部机构。这些实验室每年为数以万计的电子产品提供进入美国市场的“通行证”,如今这条通道被突然切断,影响波及整个产业链。

但如果仅仅将此事理解为一次监管调整,那就低估了其背后的战略意图。这场始于规则制定、终于强制执行的行动,标志着全球科技治理体系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地缘政治重构——技术标准不再是纯粹的技术问题,而是成为大国博弈的新战场。


一个“鹰派”主席的上任

要理解FCC为何在此时对中国实验室痛下杀手,必须从一个人说起:布伦丹·卡尔(Brendan Carr)。

美国FCC禁令助推“中国标准”走出去

2025年1月20日,特朗普第二任期开启的第一天,卡尔被任命为FCC主席。这位54岁的律师出身的监管者,以对华强硬立场闻名。早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担任FCC委员时,他就曾公开批评中国科技企业是“特洛伊木马”,主张将国家安全置于技术监管之上。

卡尔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重组FCC的权力架构。52天后的3月13日,他在FCC内部成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构——国家安全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使命被明确定义为“对抗中国的威胁”。这种直白的表述在联邦监管机构的官方文件中极为罕见,它昭示着FCC正在从一个技术中立的裁判者,转变为地缘政治博弈的参与者。

一位曾在FCC工作十年的前官员曾告诉美国媒体,FCC是如何转变工作方式的:“过去我们评估一个实验室,看的是它的检测设备、技术能力、质量管理体系。现在这些都成了次要因素,首先要看的是它背后是谁在控制。

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仅一周后,就对华为、中兴、海康威视、大华科技等9家中国通信公司展开全面调查。这被外界视为一次“杀鸡儆猴”——向所有与中国有关联的科技企业传递明确信号:在FCC主导的领域,中国背景本身就是原罪。


从提案到落地的精密设计

如果说卡尔的上任是这场变革的人事准备,那么5月22日的新规则是制度准备。

那一天,FCC召开公开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了一项被称为“史上最严格”的认证新规。新规将“国家安全”设定为压倒性标准,并设置了极低的“污染阈值”——只要“被禁止实体”持有实验室10%或以上的股权,该实验室就将被排除在FCC设备授权项目之外。

美国FCC禁令助推“中国标准”走出去

这个10%的门槛意味着什么?要知道,国际通行的控制权判定标准通常在25%到50%之间。FCC刻意将标准压得如此之低,其真实意图昭然若揭:最大化地清除中国背景的认证机构。

更狠的是,FCC将判定标准与商务部“实体清单”、国防部“中国军事公司清单”、财政部“中国军工复合体企业清单”等多个黑名单挂钩。这种“连坐式”的排除机制,使得任何与被列名实体有股权关联的机构都面临连锁反应式的制裁。

“这就像在玩多米诺骨牌,”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观察者告诉心智观察所,“只要你的股东结构里有一家公司出现在某个清单上,哪怕只占10%,你就被一票否决了。而那些清单上的企业越来越多,几乎涵盖了中国科技行业的半壁江山。”

从5月提案到9月执行,FCC给了中国实验室四个月的缓冲期。但这种“温和”是虚伪的。四个月的时间,既不足以让企业完成认证渠道的调整,也不足以让实验室通过股权重组来规避新规。相反,这段时间更像是一个观察期,让FCC确认哪些实验室会尝试规避、哪些实验室会直接放弃,从而为下一步的精准打击提供情报。

9月的两轮撤销行动,时间节点同样经过精心挑选。9月是美国消费电子产品的备货旺季,圣诞节销售季即将到来,此时切断认证通道,对中国企业的杀伤力最大。而从政治日历看,这个时间点恰好处于2026年中期选举的造势期,对华强硬的姿态有助于共和党在关键摇摆州争取选民支持。


技术标准背后的权力焦虑

表面上看,FCC的行动是为了“保护美国国家安全”。但真正的驱动力,是美国对技术主导权流失的深层焦虑。

过去二十年,全球技术标准制定的权力格局发生了微妙变化。中国在5G标准中贡献的必要专利占比超过30%,华为、中兴等企业在国际电联(ITU)的提案数量逐年攀升。在6G、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中美之间的技术代差正在缩小,某些细分领域甚至出现了逆转。

检测认证机构在这个体系中扮演着“守门人”的角色。一位在国际标准组织工作多年的专家向心智观察所解释:“标准制定只是第一步,真正让标准落地的是认证环节。如果你的产品要进入某个市场,就必须通过当地认可的实验室检测。谁控制了认证权,谁就掌握了标准解释权。

中国实验室在全球认证市场的份额不断扩大,这让美国感到了威胁。FCC的逻辑是:如果允许中国机构主导认证过程,美国可能在标准制定中逐步丧失话语权,进而在技术路线选择上被边缘化。

这种焦虑在8月7日的海底电缆新规中表现得更为明显。那天,FCC通过了一项针对海底通信电缆的新规定,将中国、俄罗斯、朝鲜、伊朗、古巴认定为“外国对手”,对相关许可申请实施“推定不合格”原则。海底电缆承载着全球95%以上的跨境数据流量,控制这一基础设施就掌握了数字时代的“制海权”。

一位参与过该规则制定讨论的美国智库研究员透露,在内部辩论中,有人质疑这种做法是否会损害市场效率、推高建设成本。但最终占上风的观点是:“宁可承受短期的经济损失,也要确保我们在关键基础设施领域的绝对控制。这不是成本收益分析,这是生存问题。”


国内政治的“中国牌”

技术焦虑只是硬币的一面。在美国国内政治生态中,“对华强硬”已经成为罕见的两党共识,而FCC的行动恰好为这种共识提供了一个低成本、高可见度的表演舞台。

特朗普第二任期面临着诸多棘手的内政挑战:通胀压力尚未完全缓解,联邦债务上限谈判陷入僵局,共和党内部的温和派与激进派分歧加剧。在这种背景下,对华科技遏制成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凝聚政治支持的有效工具。

FCC的行动为特朗普政府提供了完美的政绩项目:它不需要国会授权(FCC作为独立监管机构拥有自主权),不涉及关税战引发的消费者价格上涨(普通民众感受不到检测认证环节的成本传导),却能营造出“保护美国就业和安全”的政治叙事。

“这是一场几乎没有政治成本的胜利,”华盛顿一位资深政治观察家评论认为,“你看不到国内的反对声音,因为受损的主要是中国企业;你也看不到盟友的抱怨,因为欧洲、日本的认证机构反而可能从中受益。对于政客来说,这种既能表现强硬、又不会引发反弹的议题,简直是完美的。”

参议院的“中国问题委员会”一直在推动更激进的脱钩政策,FCC的行动可以视为对国会鹰派势力的回应和示好。而从特朗普个人的政治利益看,保持对华强硬也是他区别于其他共和党候选人的重要标签,有助于巩固其在党内的地位。


全球标准体系的“巴尔干化”

政策层面的博弈很快传导到了产业链的神经末梢。

深圳、东莞、苏州这些电子产品制造重镇,数以千计的中小企业正在经历一场认证危机。李明所在的公司算是反应快的,在第一轮禁令发布后立即联系了新加坡和德国的实验室。但他很快发现,问题远比想象的复杂。

“德国那家实验室报价是15万欧元,是过去费用的三倍多。更要命的是时间——他们说至少要排队两个月才能开始测试,因为突然涌入了大量来自中国的订单。”李明苦笑着说,“这还不算往返运输的时间。我们的产品是智能音箱,里面的芯片、电池都是敏感物品,空运手续特别麻烦。”

成本和时间只是显性的冲击。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整个基于中国检测认证体系建立起来的供应链协作模式被打乱了。

一家跨国电子企业的亚太区采购总监告诉心智观察所,他们在中国设有研发中心,新产品通常在深圳的实验室完成测试,然后直接从珠三角的工厂发货到美国。“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快速迭代——工程师早上改个设计,下午就能送去测试,发现问题可以立即调整。现在要把样品寄到欧洲或美国,一来一回就是一个月,研发节奏完全被打乱。”

对于那些以美国市场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企业,影响更是致命的。一家生产无人机配件的创业公司创始人阐述,公司70%的销售额来自美国,现在面临两个选择:要么花大钱、耗时间去海外认证,要么放弃美国市场。“我们算了一下,如果走海外认证,新产品上市要延迟至少半年,而无人机行业半年时间足够竞争对手推出两代产品了。”

更让这位创始人忧心的是未来的不确定性:“今天是撤销15家实验室,明天会不会有第三批、第四批?我们现在找的新加坡实验室,有30%的股份是中资的,会不会哪天也被盯上?这种政策风险让人无法做长期规划。”

如果说对单个企业的冲击还是微观层面的阵痛,那么FCC行动带来的更深远影响,是全球技术标准体系正在走向分裂。

历史上,国际电联(ITU)、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机构构建了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框架。这套体系的核心理念是技术中立和非歧视——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只要技术能力达标,就能获得认可。这种开放性降低了全球贸易成本,促进了技术的快速扩散。

但在地缘政治化的背景下,这一体系正在瓦解。美国正在构建一个以“可信国家”为核心的认证网络,试图把欧盟、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盟友纳入其中。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强化与“一带一路”国家、金砖国家的标准互认。两套平行体系的形成,意味着企业需要分别满足不同的认证要求,全球化的红利正在被侵蚀。

“我们现在开玩笑说,做全球生意要准备两套皮肤”,一位在多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的科技公司高管告诉心智观察所,“同一款产品,要准备两套技术文档、两套测试报告,甚至在设计阶段就要考虑不同市场的标准差异。这完全违背了规模经济的逻辑。”

标准分裂的后果不仅是成本上升,更可能导致技术演进路径的分叉。在6G技术的讨论中,中美已经在关键协议上存在分歧。如果双方各自推进不兼容的标准,未来的全球通信网络可能被分割为彼此孤立的“技术孤岛”,就像当年的模拟电视标准PAL、NTSC、SECAM三足鼎立一样,互操作性严重受损。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标准分裂带来的是更现实的两难选择。一位参加过东盟数字经济论坛的官员曾对媒体透露,现在许多东南亚国家在采购通信设备、制定技术标准时,都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压力。“选择美国标准,中国可能会在市场准入上设置障碍;选择中国标准,又担心被排除在西方技术生态之外。这种'选边站'的压力,让很多小国感到进退两难。”


我国的反应与应对

面对FCC的围剿,中国官方保持了相对克制的公开表态,但在实际层面的应对已经展开。

商务部和工信部在9月下旬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检测认证国际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推动检测认证结果国际互认,拓展多元化市场准入渠道”。这被解读为一个信号:中国不会被动挨打,而是要主动构建替代性的认证网络。

一些大型检测机构已经开始行动。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在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加速布局分支机构,试图绕开美国的直接管辖。泰尔实验室与欧洲的几家认证机构达成了战略合作,通过技术互认的方式间接服务对美出口企业。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标准制定层面的动作。11月即将召开的ITU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上,中国将提交多份关于6G频谱分配、人工智能通信等领域的提案。在区域层面,中国正在推动RCEP框架下的检测认证互认机制。这个覆盖15个国家、占全球GDP约30%的自贸区,有望成为对抗美国技术遏制的重要支点。一位接近谈判的人士透露,各方已就建立统一的电子产品认证平台达成初步共识,这不仅能降低区域内贸易成本,也为中国标准“走出去”创造了条件。

在政府层面博弈的同时,企业必须面对更紧迫的生存问题。

一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开始采取“双轨制”策略。小米、TCL等公司在墨西哥、印度等地设立研发和制造基地,产品在当地完成认证后再进入美国市场,规避中国实验室的敏感性。但这种策略需要巨额投资,中小企业难以负担。

另一种策略是放弃直接对美出口,转而通过OEM/ODM模式与国际品牌合作。

但并非所有企业都能成功转型,那些深度依赖美国市场、缺乏资金和渠道进行调整的中小企业,正在经历残酷的淘汰。记者在深圳华强北采访时,已经听说有几家电子贸易公司因为无法完成认证而倒闭。

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是,这场危机可能加速产业链的“马太效应”。大型跨国企业有能力应对多重标准体系,它们可以在不同地区建立生产和认证网络,甚至可能从竞争对手的困境中获益。但中小企业缺乏这样的资源和能力,它们要么依附于大企业,要么被迫退出市场。产业生态的多样性正在被侵蚀,创新活力可能因此受损。


铁幕落下?中国标准升起

技术冷战还是竞争性共存?悲观的观察者已经看到了技术铁幕降临的迹象。除了FCC的认证禁令,美国商务部扩大了对华芯片出口管制,财政部加强了对中国科技企业投资的审查,国会正在讨论更严格的技术出口法案。如果这些措施全面铺开,全球市场将被分割为中美两方,资源重复建设和效率损失将成为常态。

但历史并非宿命。即便在美苏冷战最激烈的时期,双方在太空、军控等领域仍保持了有限合作。技术领域的相互依赖远超当年,完全脱钩的成本可能使双方都无法承受。

一些迹象显示,完全割裂可能性不大。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多次警告政府,过度限制对华出口将损害美国企业的竞争力。特斯拉、苹果等在华有重大利益的公司,也在通过各种渠道施加影响。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政策制定者可能最终会采取更务实的立场。

无论外部环境如何演变,中国都面临一个根本性的战略选择:是跟随美国的逻辑走向封闭,还是坚持开放合作的道路?

“开放不是软弱,而是自信的表现,”一位长期研究科技政策的学者认为,“美国搞技术保护主义,恰恰说明它对自己的竞争力缺乏信心。中国应该展示一种不同的模式——不是用技术筑墙,而是用技术架桥。”

这种“架桥”策略包括多个层面。在标准制定上,中国应该更积极地向ITU、ISO等国际组织提交提案,同时联合欧洲、日本等国的研究机构,推动形成更广泛的技术联盟。在认证互认上,可以与“一带一路”国家、RCEP成员国建立更紧密的合作机制,为全球提供一个开放包容的替代方案。

最关键的是,中国需要在全球科技治理中展现更强的制度性话语权。可以考虑倡导“全球开放标准公约”,将技术中立、非歧视等原则写入国际规则,争取更多国家的支持。这种软实力的投资,长期回报可能远超短期的对抗收益。


来源|心智观察所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