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请勿转载
加沙冲突目前或已进入最后阶段,近期有两大关键事件值得关注。
其一,以色列出动海军,悍然拦截了从欧洲发往加沙地带的志愿者船队。据相关信息,此次被拦截的船只约50余艘,以色列方面称已全部拦截49艘,并扣押了瑞典环保少女格蕾塔・通贝里。
其二,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提出旨在结束加沙冲突的20项条款,我们暂称之为 “特朗普20条”。接下来,将围绕这两大事件展开分析。
首先来看以军拦截船队事件,这本质上可视为一场政治表演。
尽管参与船队的人员中不乏真正同情巴勒斯坦民众苦难的理想主义者,但整体而言,事件的表演属性更为突出。
欧洲的巴勒斯坦同情者之所以敢于冲击加沙地带海岸线,核心原因在于他们清楚以色列最多只会对其实施扣押,不会让他们面临实质性危险。甚至有观点调侃,若让那位瑞典环保少女去冲击塔利班、胡塞武装或哈马斯控制区域,她未必有这样的勇气。
他们的行动之所以有足够安全保障,源于以色列与欧洲及部分西方国家的关系 —— 即便双方关系紧张,以色列也不会对这些人采取极端手段。
后续以色列方面也意外发现,这支号称携带大批援助物资的 “支持船队”,许多船只上实际并无任何物资,其真实目的更多是为参与人员刷取政治声望。尽管其中存在理想主义者,但不少人实则是借此次行动积累政治资本与流量资本。
这一现象也反映出欧洲政治近一代人以来出现的怪象:政治逐渐沦为激进抗议运动的载体,参与者对具体实践与妥协方案毫无兴趣,仅通过抗议表达立场,在互联网时代借抗议博得出位,最终为自身积累政治与流量资源。这些人口口声声称同情巴勒斯坦人,但真正心怀关切者恐怕寥寥无几。
再看那位瑞典少女,她近期在国内的风评有所好转,部分民众认为 “无论如何,她愿意为巴勒斯坦人采取行动”。但事实上,她是欧洲西方民主误入歧途催生的典型 “怪胎”—— 一个本应在求学阶段专注学业的女孩,却频繁参与各类政治表演。其背后实则有各类利益集团推动,且被大众媒体与自媒体塑造成流量明星。
我个人认为,她是真诚的,但她有精神疾病病史,精神状态并不稳定。与其将她定义为政治活动家或社会运动家,不如说她是一名需要关注的病人。而推动她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的,实则是她的父母。有趣的是,她的父母均为演员,尽管未能将女儿培养成优秀的专业演员,却在无形中把她打造成了一名 “政治表演者”。
西方左翼群体的幼稚之处在于,他们对世界局势缺乏认知,却充满 “勇气”,最终往往沦为各类政治势力的工具与傀儡。这位瑞典少女的经历,与历史上 “儿童十字军东征” 的故事颇为相似 —— 当年有一名患有癔症的儿童声称得到神的启示,要组织东征,而各地贵族与教会趁机利用他,最终跟随他的孩子们大多被贩卖到北非为奴,许多男孩甚至被阉割沦为阉奴。如今这位少女带领数百人前往加沙 “运送援助物资”,与当年那名疯癫儿童发起十字军东征并无本质区别。
以色列敢于强硬拦截船队,也从侧面反映出其对西方左翼群体的彻底蔑视。自特朗普打破 “政治正确” 的话语体系后,西方左翼运动与 “政治正确” 运动在全球范围内逐渐退潮 —— 失去美国这一最强意识形态霸权与实力支撑后,欧洲左翼群体的活动已沦为徒有其表的作秀。
此前西班牙等国曾态度强硬,声称要为援助船队提供护航,但最终却不了了之。西班牙曾参与美国在中东的军事行动,而在本国火车站遭遇伊斯兰极端组织袭击后,便立即撤军妥协。
该国此次对以色列态度强硬,本质上是认为以色列不会对其采取实质反制措施;但当意识到若真派军舰护航可能引发与以色列海军的直接对抗时,便毫不犹豫地妥协退让。
这一表现也印证了当下欧洲的真实处境,普京发自内心的“鄙视”欧洲也未必没有道理 —— 他们看似声势浩大,实则缺乏强硬立场与行动能力。
以色列通过拦截联合船队,展现出明确决心:此次冲突中,不会受西方政治、外交与舆论压力影响,必将实现发动战争的核心诉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特朗普提出的 “20条” 方案引发全球广泛关注。
有观点认为,特朗普可能借这一方案争取诺贝尔和平奖,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若加沙冲突最终实现停火,特朗普便可宣称 “是我为加沙带来和平,拯救了加沙民众”—— 这也可视为他在 “声称一夜之间调停俄乌战争却遭遇惨败” 后的一次政治救赎。
但细究 “20条” 方案,其更像是特朗普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联手上演的 “双簧”。抛出这一方案,主要有三重目的:
- 大幅缓解以色列及美国因偏袒以色列而面临的政治压力,塑造 “人道、爱好和平” 的形象;
- 方案基本涵盖了内塔尼亚胡的核心诉求,如释放人质、推动加沙非军事化、遏制哈马斯等,实质上相当于为哈马斯设定了一份相对体面的 “投降协议”;
- 方案的提出极大分化了全球范围内支持加沙的力量。
方案抛出后,阿拉伯国家迅速表态支持,而阿拉伯国家本就并非哈马斯的坚定支持者,这一表态实则将哈马斯置于尴尬境地,即便伊朗、土耳其等原本支持哈马斯的国家,最终也不得不表态支持方案。
若将 “特朗普20条” 与中国曾主张的《北京宣言》对比,可发现 “20条” 带有赤裸裸的帝国主义与霸权主义色彩,本质上是强加给相关方的 “屈辱和平”;而中国倡导的 “两国方案” 路线图与《北京宣言》,则真正尊重了巴勒斯坦各方的利益,且致力于推动巴勒斯坦内部的团结。
当前局势下,支持 “特朗普20条” 实则意味着巴勒斯坦内部的分裂,甚至不仅是巴勒斯坦内部,哈马斯内部也出现分裂迹象。巴勒斯坦内部分裂的最大受益者,首先是以色列,其次是法塔赫(巴解组织)。
对法塔赫而言,尽管以色列是侵略者,对其造成诸多压制,但真正威胁法塔赫地位的是哈马斯 —— 哈马斯势力壮大,实则会动摇法塔赫的生存根基。“20条” 方案基本将哈马斯排除在巴勒斯坦内部事务核心之外,因此法塔赫成为第二大赢家,其对方案的支持态度溢于言表。
哈马斯内部实则分为两派:
一派是旅居卡塔尔的 “文官集团”,即哈马斯政治领导层,他们长期受卡塔尔资助,生活优渥;另一派是驻守加沙地带的 “武官集团”,即哈马斯地方武装力量,他们负责组织对以色列的武装袭击,且长期在以色列的追捕与打击下艰难生存。
两派在利益与立场上存在显著分歧: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对以色列发起大规模袭击(其中包含屠杀以色列平民的行为),据信这一决策是加沙地带的武官集团单独作出,并未告知哈马斯政治领导层。
平日里,两派尚能维持表面团结:武官集团需要文官集团(尤其是海外政治人物)为其募集资金。
哈马斯作为加沙地带的实际管控方,缺乏自主经济能力,成员薪资与活动经费主要依赖海外筹款,而文官集团在筹款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同时,文官集团能在卡塔尔获得重视、维持强大筹款能力,也与武官集团持续对以色列发动袭击、彰显哈马斯价值直接相关。因此,两派形成了 “共存共生” 的关系。
但当前局势下,一系列关键事件打破了这种平衡。首先,以色列对卡塔尔采取袭击行动,给卡塔尔带来巨大压力。随后,特朗普从中斡旋,据称在内塔尼亚胡面前要求其立即向卡塔尔道歉,甚至让内塔尼亚胡当场致电卡塔尔致歉 —— 这一举措既给足了卡塔尔面子,也重申了美国对卡塔尔的保护承诺,但这一切是在以色列对卡塔尔施加军事威胁后实现的。
卡塔尔长期奉行 “小国大战略”,认为有美国庇护便无需担忧安全,此前其策略是 “明面上支持哈马斯政治运动,暗地里资助哈马斯武装力量,同时让以色列依赖其作为冲突调解人”。但此次以色列的袭击让卡塔尔意识到,在哈马斯问题上,以色列已失去耐心,过往的平衡策略难以为继。因此,卡塔尔转而向哈马斯施加巨大压力。
从战略层面看,以色列袭击卡塔尔存在双重影响:一方面,这一行动让阿拉伯国家意识到以色列的威胁程度不亚于伊朗,间接推动了巴勒斯坦与沙特的结盟;另一方面,也促使美国反思其中东政策 —— 若不及时介入解决加沙冲突,美国在中东的战略体系可能因内部矛盾激化而崩溃。
因此,美国一方面施压以色列向卡塔尔道歉,另一方面要求卡塔尔向哈马斯施压。在获得美国的保护承诺与以色列的道歉后,卡塔尔随即向哈马斯文官集团施压,要求其接受 “特朗普20条”。
外界认为哈马斯接受 “20条”,实则存在误解 —— 真正接受方案的是哈马斯文官集团(海外政治领导层)。对他们而言,若不接受方案,将失去卡塔尔的资助与庇护,优渥生活难以为继;但接受方案,则意味着加沙地带的武官集团将失去立足之地,陷入以色列的永久追捕。因此,哈马斯武官集团绝不会接受 “20条”。
目前双方唯一的共识是 “立即停火”—— 经过长期冲突,双方均已难以继续支撑。哈马斯愿意释放所有人质(无论生死),以换取阶段性停火,但这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美国与以色列基本不会修改 “20条” 的核心条款。
哈马斯武官集团主张 “允许哈马斯在未来巴勒斯坦内部事务中发挥作用”,但这一诉求相当于让以色列承认 “战争失败”—— 以色列的目标不仅是消灭哈马斯武装,还要彻底清除哈马斯的政治影响力。因此,以色列当前的优先目标是 “停火换人质”,只要实现这一目标,内塔尼亚胡便可宣称 “取得阶段性胜利”。
此外,哈马斯对 “特朗普20条” 提出一项重要修改意见,即 “允许哈马斯未来参与巴勒斯坦政治活动”,这一诉求背后体现出明显的派系分歧:文官集团提出该诉求,本质是为自身预留 “后路”—— 若未来中东实现停火、哈马斯武装力量被消灭,他们将失去现有筹码与卡塔尔的资助,能否继续获得收入,取决于能否进入巴勒斯坦政府任职。
而对加沙地带的哈马斯武官集团而言,其核心诉求是 “保留武装力量”,这是他们的红线。但 “保留武装” 是以色列与美国绝对无法接受的,这也成为 “20条” 落实的最大障碍。
因此,最可能的结局是:哈马斯武装集团释放人质后,双方实现短暂停火,随后以色列将重启大规模军事行动,对哈马斯武装力量实施 “最终解决”;冲突结束后,哈马斯文官集团(政治领导层)可能在巴勒斯坦内部获得少量政治席位,但武官集团大概率面临 “缴械流亡” 的结局 —— 我仍然坚持我此前的判断,这将是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
哈马斯当前已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加沙地带的面积与北京天通苑社区相当,尽管当地地道纵横、地形复杂,但在现代战争技术面前,难以支撑一场成功的游击战。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对以色列发起大规模平民屠杀袭击后,以色列已彻底抛弃 “文明战争” 的束缚 —— 当一个具备高度现代化战争能力的国家放弃文明外衣时,其行动将展现出极端的残酷性与高效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