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日媒报道,6吨左右的日本北海道扇贝已作为首批货物发往中国!可这家进口日本扇贝的公司,到底是什么来头?
要知道,2023年8月日本排海后,中国一道禁令让日本水产品对华出口直接“腰斩再腰斩”,2024年上半年出口额暴跌92.3%,仅剩35亿日元,北海道扇贝更是从2023年223亿日元的对华出口额直接清零。
12万吨扇贝在日本仓库里堆得像小山,渔民们急得直跺脚,转攻东南亚市场又要多掏15%的成本,利润薄得像纸。这种情况下,能率先把扇贝运回中国的公司,没两把刷子根本不可能拿到“入场券”。
首先得搞明白,中国对日本水产品的解禁从不是“一纸通知”那么简单,背后是堪比“过筛子”的严苛标准。排海后中国新增了12项放射性元素检测指标,比之前多了近一倍,而且要求每批货物都得附带养殖海域的水质监测报告,从扇贝苗种到收获的全周期溯源记录一个都不能少。
普通公司别说承担动辄数十万元的检测成本,光是协调日本渔业团体提供完整溯源文件就得耗上几个月,更别提还要通过中国海关的随机抽检复核。
这家牵头的中国公司显然早就在合规层面下足了功夫。业内消息称,它从2023年底就联合第三方检测机构在北海道建立了前置实验室,把检测环节直接设在扇贝出海前,相当于给每一批货物提前“验明正身”。
更关键的是,它能说动日本北海道最大的渔业协同组合——札幌水产贩卖组合,开放了其养殖海域的实时监测数据端口,中国海关能随时调取水温、洋流及放射性物质浓度等数据,这种“透明化”程度在排海后几乎是独一份的。
能撬动这种级别的合作,绝非普通贸易商能做到的。追溯其背景会发现,这家公司在中日水产贸易圈摸爬了近三十年,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做北海道扇贝进口,高峰期一年能拿下日本对华扇贝出口量的三成。当年日本发生地震后,它也是首批通过检疫恢复进口的企业,靠的就是多年积累的信誉。
更值得注意的是,它背后有国内大型水产集团的持股,在大连、青岛等主要口岸都有自建的冷链仓库和加工基地,扇贝到港后能在4小时内完成二次检测并送入低温存储,这种供应链掌控力正是监管层看重的“硬实力”。
政策层面的敏锐度更是让它占得先机。2024年下半年中国释放出“有条件解禁”信号时,多数企业还在观望政策细则,这家公司已经联合日本合作方提交了完整的“全链条合规方案”,小到扇贝捕捞时的海域距离排海口的安全距离,大到运输过程中的温度监控标准,甚至连终端销售的溯源二维码方案都一并呈上。这种“超预期准备”正好踩中了监管层“风险可控、流程透明”的核心诉求,自然成了试点进口的首选。
它的销售布局也藏着门道。这批6吨扇贝没有流入普通菜市场,而是直接对接了北上广深的高端餐饮连锁和生鲜电商的“进口优选”频道。这些渠道本身就对货源品质有极高要求,愿意为合规成本支付溢价,既保证了扇贝能快速消化,也避开了大众市场对日本水产品的观望情绪。这种精准定位,说明公司不仅懂政策,更懂市场,知道如何在敏感时期平衡合规成本与商业收益。
说到底,这家公司能拿到“入场券”,靠的不是运气,而是三十年行业积累下的“三样本钱”:一是与中日双方监管层、渔业团体深度绑定的资源网络,能打通从养殖到通关的所有环节;二是提前布局的合规检测体系,把风险控制在源头;三是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能让试点进口形成“良性循环”。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日本渔业界把它视为“救命稻草”——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只有这种兼具资源、实力和远见的公司,才能架起中日水产贸易恢复的“小桥”。
不过这背后更值得深思的是,中国对日本水产品的开放从来都是“个案试点、从严把控”,每一家能进入的企业,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的“信任样本”。这家公司的成功,与其说是“有来头”,不如说是用长期主义的合规经营,在特殊时期接住了机遇。而对于日本渔业来说,想要真正恢复对华出口,光靠一家公司的努力远远不够,唯有像这样把“透明化、可追溯”做到实处,才能慢慢重建中国市场的信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