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记者魏彤 广州报道
360斤的蓝鳍金枪鱼正被工作人员摆放在冰袋上,准备在整点举行开鱼秀;鲜切牛肉的摊位,穿成串的牛肉串逐渐垒满料理台……这些场景都是广州商超换新升级后的冰山一角。
10月1日,国庆黄金周首日,广州商超市场迎来一场“隐形商战”——永旺天河城店以AEON STYLE全新业态重装开业。改造过后,永旺门店面积仅为原来的三分之一左右。此前,永旺天河城店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有说撤场的,有说将被永辉胖东来调改店取代的。
没有拿下天河城门店的永辉也没闲着。有意思的是,同样在10月1日,永辉超市中华广场店以“胖东来模式”第二店身份亮相越秀区。
两家商超巨头同日开业打擂台,火药味甚浓。
一边是日系零售的“场景革命”,一边是本土超市的“服务逆袭”。
随着零售商超布局和经营模式的改变,广东零售商超正经历由“规模导向”向“价值导向”的深度转型。以永辉、永旺为代表的商超在广州核心商圈密集落地,行业也从传统大卖场向“精品类、重体验、强服务”的品质零售迈进。
记者在现场看到,永旺打出“幸福体验”牌:鲜花从云南基地冷链空运,蔬菜是云南高山泉水灌溉的绿色款,鲜鱼皆为当日新鲜捕获的海鱼,冷链当日到店。
“对永旺来说,重要的是打造具有差异性的购物体验。” 永旺天河城店店长张国镇告诉南方财经记者,永旺天河城店还针对都市打工人,提供一些便捷食品。
永旺天河城店 魏彤/摄
而永辉则延续“胖东来式”爆改路线,调改聚焦商品迭代、服务升级与员工赋能三大核心维度,主打“便民到极致”,全面提升购物体验。
记者了解到,调改后中华广场店商品结构焕然一新,全新引入商品占比高达69%,门店总SKU数达8253支。同时,进口商品占比提升至19.5%,并大幅增加了中高端品质生鲜商品。
恰逢国庆、中秋双节,永辉充分发挥全国供应链优势,依托产地直采实现从源头严控品质,主推佩戴官方溯源蟹扣、保真保活保价的阳澄湖大闸蟹,以及源自挪威纯净深海、确保E+级高品质的冰鲜三文鱼,为中秋家宴提供上佳之选。
永辉超市 魏彤/摄
熟食与烘焙区成为本次调改的又一亮点。熟食类汇聚了披萨、捞汁小海鲜、去骨猪蹄、韩式炸鸡及福州鱼丸、避风塘皮皮虾、石岐卤鸽等南北风味;烘焙区则主打应季的“金秋桂花丰收的喜悦欧包”,其花香、奶香与谷物甜层层递进,而采用日本山茶花面粉制作的“山茶花山泉水吐司”口感纯净弹润。
一边是“精致+沉浸体验”,一边是“本土烟火+便民服务”,两家商超在国庆黄金档,用截然不同的营销逻辑,打响了广州商超市场的客流争夺战。
广州天河商业价值创新院执行院长钟朝晖认为,此次密集调改开业,是广州商业“主动进化”的缩影。广东消费者理性务实,注重性价比与服务细节,这些调改理念若能与本地消费习惯结合,有望形成新标杆。
近期,艾媒咨询CEO兼分析师张毅也走访了多家试水“类山姆”模式的新老商超,他发现这些门店都在做同一件事,砍掉尾品、压缩 SKU、提高自有品牌占比、强化场景体验,用差异化供应链锁定中产家庭。“线下并非被线上‘打死’,而是被20年未变的旧模型‘拖垮’。因此,创新才是增量,消费者依旧愿意为好商品好体验付费,商超模式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 张毅提出。
永旺与永辉,这对昔日“外资标杆”与“国民连锁”,如今却成了“难兄难弟”。
永旺本来在国内开店数量就不算多,但今年连关3店。永旺公布的2025年中期业绩显示,该集团期内收益为39.307亿港元,公司股东应占本期亏损为2.174亿港元。
而今年上半年,永辉超市营收299.4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逾20%;净亏损2.41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87.38%,由盈转亏。
为了“自救”,这两年永辉不得不启动学习“胖东来模式”,进行门店调改和供应链改革。
永辉超市 魏彤/摄
在门店运营方面,自2024年下半年起,永辉关闭了227家长期亏损门店。截至今年6月30日,永辉超市调改门店总数达124家。门店调改需经历歇业装修、重开业支出等必要过程,这些都在短期内增加了成本,影响了业绩。同时,在闭店过程中的相关成本支出也不可小觑。
危机也倒逼变革。尽管整体营收仍在下滑,但因调改后的门店逐渐得到市场认可,调改也被永辉视为“止血”关键。根据规划,永辉预计将在2026年农历春节前完成总计300家门店的调改目标。据了解,广州西城都荟店与天娱广场店也将在今年10月陆续开业。
永旺也在积极“回血”,今年上半年,新开设五间独立超市,包括深圳龙岗仁恒店、佛山万象汇店、广州恒宝店、广州领展店和广州城光荟店。永旺押注AEON STYLE业态,在深圳、东莞试点3家模块化门店,并将进一步扩大集团在大湾区市场的布局。
永旺方面表示,通过关闭深圳宝安店以及完成广州天河店续约,以调整店铺网络布局,提升整体效益。广州天河城店开业后更成为“试验场”,其“专业岗位+场景体验”模式,有望铺设到大湾区其他门店,从而带动高客单价商品销售占比提升。
今年的中期报告显示,在地区业务方面,永旺香港业务收益为17.841亿港元,亏损为1.62亿港元;中国内地业务收益为21.466亿港元,亏损为6605万港元。
张毅对南方财经记者表示,无论是永旺还是永辉,或者是其他知名大型商超,都面临着传统门店大面积承压的困境。这种压力不分外资或内资,行业整体陷入“旧模型”的失血状态。但从山姆会员店的持续扩张与盈利,让市场重新看到线下商超的价值,只要把选品、会员体系与体验做到极致,高端客群仍愿为高品质食品买单,并自然带来高客单与高复购。
钟朝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全国消费力最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也是零售创新的“试炼场”。商超在大湾区加大布点,相当于同时切入内地高端市场与国际客流,尤其是港澳“北上”消费潮持续升温,交通一体化与区域融合的加速,为港澳居民“北上”消费、游玩提供了极大便利,带动湾区消费业态持续丰富,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加速形成。
香港入境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7月12日至8月30日暑假期间,约1274万人次港人北上内地,日均高达25.5万人次,较去年同期日均23万人次显著增长。
“自救”转型,不只是两家企业的命运之战,更是整个传统商超行业的一场练兵。在消费分级、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时代,这对“难兄难弟”能否借大湾区破局? 答案,或许就藏在今后的客流里。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