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俊(金融从业者)
昨天写了一篇财政部等三部门近日联合发布的《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分析,可以说财政补贴引导居民消费升级出发点是好的,但方案设计中却存在两处明显遗憾。
具体来说,城农商行机构与信用卡业务不该被缺席!
第一个遗憾是完全排除了城商行与农商行。政策指定的23家经办机构清一色为全国性银行及头部消金公司,城农商行无一入选,忽视了后者在基层的网点渗透率与服务普惠性。很多县市的城农商行一起占据了50%以上的市场,他们被忽视是不应该的。
第二个遗憾是生硬切割了信用卡业务。政策明确将信用卡排除在贴息范围外,无视信用卡分期作为高频真实消费场景的价值,也错失了为近年深陷不良压力的信用卡业务注入政策动力的机会。
这两个“一刀切”的排除,削弱了政策普惠性,也凉了城农商行金融人的心。

城农商行等了个寂寞
地方金融主力军被政策“隐形除名”,这与市场地位严重不符。
从银行数量看,全国城商行134家、农商行超1500家,网点数量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80%以上。尤其在县域市场,农商行常是当地存贷款份额第一的金融机构。以四川为例,其消费贷贴息政策试点(2023年9月起)能实现全省住户消费贷同比增速15.1%(高于全国9.1个百分点),核心推力正是地方银行广泛参与。如果从规模上说,此次全国性政策也把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宁波银行等头部城商行排除在外,这些银行消费贷规模超千亿,客群覆盖能力不输部分股份行。
一刀切排除凸显“便利优先”思维,牺牲普及性。此次23家机构的选择标准未公开,结果是清一色为全国性银行(6家国有行+12家股份行)及5家互联网基因的消金公司。表面看是为统一管理效率,实则忽视基层金融服务的结构性现实。农商行是很多乡镇唯一金融服务点,城商行深耕本地消费场景(如成都银行“安居贷”覆盖90%本土家装商户),我们就看政策要求“提供完整收入证明”这一点,光农民工、个体户等群体收入流水多通过本地农商行结算,被国有行拒贷概率极高。我们就看2024年四川消费贷贴息试点政策中,农商行通过“财政-银行”分层审核机制,既落实风控(要求发票背书+POS单核查),又实现72亿元贷款精准投放,证明地方银行完全具备政策落地能力。
试用期过了,就不带城农商玩儿了?这很不合适啊。

信用卡不应该被排除在贴息外
信用卡分期是最典型的消费场景,却被政策排除在贴息外也是不应该。
政策将信用卡业务整体排除在贴息外,理由可能是“资金流向难监控”。但现实中,信用卡刷卡即锁定消费场景,当用户刷卡购买家电、支付教育费用时,商户类别码(MCC)自动标记用途,比消费贷“事后查发票”更实时可靠。例如2024年双11期间,类似信用卡的花呗联合241万商家推出951万件贴息商品,24期免息占比增20%,证明信用卡与消费场景天然融合。
信用卡业务近年陷入“增量不增利”困境,目前行业低迷期更需政策纾困。
2024年消费贷平均利率升至3%以上,但信用卡不良率突破2%,部分银行分期收入下降15%。政策若覆盖分期业务,可降低用户融资成本(如1万元分12期,贴息1%即省60元),刺激耐用品消费。如今被排除在外,相当于放弃了一个激活高频消费的工具。而反讽的是方案允许微众银行、蚂蚁消金等互联网机构贴息,但其贷款多用于线上消费,而信用卡连接线下数百万商户,对实体经济的带动力反而更强,好像本末倒置了。城农商行的缺席与信用卡的“误伤”,看似技术性疏漏,实际折射出政策制定中的“大机构偏好”。
问题又来了,大行能贴息,区域性城农商不行,是不是又要内卷了?(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