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一辈武术迷都认识于承惠,他是武林里的老前辈,专攻螳螂拳和双手剑,活到了75岁。
于承惠生在山东,从小练武,1960年在青岛拿了武术全能冠军,三年后又在华东地区比拼醉剑,轻松摘冠。这些年头他不光练,还钻研,把武术当成一门学问,强调发力技巧和身体协调。
到了影视圈,他演过《少林寺》里的反派王仁则,那时候就靠真功夫出名,后来又在2008年的央视剧《李小龙传奇》里挑起叶问这个大梁。
本来剧组想找成龙来演,但成龙档期挤不开,就落在于承惠头上。他拍这部剧时年纪不小了,但七天内赶完六十场戏,靠的就是深厚底子。
李小龙大家都知道,是功夫巨星,截拳道的创始人,生前靠速度和爆发力震住人。
他在1964年长滩国际空手道锦标赛上秀过寸拳,那一拳从一英寸距离打出,把一个两百多磅的家伙直接推飞,现场人全看傻了。
寸拳不是李小龙发明的,根在咏春拳里,叶问教他的时候就带了这个。李小龙拿来发扬光大,融进自己的体系里,变成截拳道的核心技巧。
简单说,这拳不是靠胳膊抡圆了砸,而是全身发力集中在一点,距离短,但冲击大。科学上讲,它涉及神经肌肉协调,脑子指挥身体瞬间调动大肌群,从腿到腰到肩,一气呵成。
节目《神话终结者》测试过,普通人一拳顶多几百牛顿力,但练过的能上千,靠的就是时序精准。
于承惠在拍《李小龙传奇》时,就对李小龙这寸拳有话说。
他在剧里演叶问,带陈国坤这个“小李小龙”练功,陈国坤长得像李小龙,从小迷他,6岁时看《精武门》就上头,还练过跆拳道和截拳道。
于承惠认可陈国坤的演绎,说他抓准了李小龙的节奏感,两人对练时不用多磨合,就能出真实张力。宣传期,于承惠上节目访谈,好几次提李小龙的境界高,常人不懂。
他直白点出,寸拳就是手顶住目标,嘭的一声进去,不是蛮力推,而是穿透。于承惠自己是螳螂门传人,懂力学原理,像“立木顶千斤”,强调借力打力,以静制动。
这和李小龙的寸拳思路对得上,李小龙不光练拳,还研究物理,寸拳里藏着牛顿定律,力从地面传上来,通过髋部旋转放大。
于承惠这么看重这个,是因为他自己练武一辈子,知道功夫不是花架子。
李小龙死得早,在1973年就去世了,才32岁,但留下的影响大。
他打破了门派墙,截拳道混了咏春、拳击、柔道,于承惠在剧里通过叶问的戏份传递这点,叶问默许李小龙跟别派切磋,就是认可这种开放。
于承惠访谈时反复说,李小龙的伟大在融合,不守旧门规,这在武术圈子是突破。成龙一度不服,说李小龙功夫不实用,但于承惠不这么想,他觉得成龙不懂境界高低。
于承惠在2013年左右的视频里讲,李小龙寸拳已到顶尖,不是简单打人,而是功夫哲学体现,力量从内而外,瞬间爆发。
寸拳这技巧在武术史上不算新鲜,咏春拳里叫“一寸劲”,其他派别也有类似。但李小龙让它火遍全球,1969年他又演示过,侧踢和寸拳结合,视频流传广。
于承惠解读时,结合自己经验,说李小龙的穿透力来自全身统一,不是局部肌肉硬扛。
他在节目里比划过,手掌顶住再进,这动作简单,但练成难,需要年头积累。
于承惠12岁进体校,练到60多还在拍戏,他的醉剑冠军不是白拿,脚步虚实结合,力道集中,这和寸拳的瞬间发力异曲同工。2012年他演《倭寇的踪迹》,里面剑法展示,就带点这种爆发感。
李小龙的寸拳不只炫技,还影响现代格斗。UFC选手曾学过,强调短距爆发,在笼子里实用。
科学分析显示,李小龙一拳速度达每秒十米,力道相当于重拳,但距离短靠协调。大脑控制肌肉序列,从小腿开始,传到拳头,差零点几秒就废。
于承惠赞李小龙高明,就在这点,他说一般人看热闹,只见拳头动,不知全身在干什么。
参考资料:
1、武林后辈眼中的于承惠 人间电影指南 2015年07月13日
2、广州初见《李小龙》 角色名单独缺一代宗师(图) 新京报 2010年07月21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