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船舶的“入港费”昨天正式生效,可执行规则却让整个航运圈看懵了:一艘船可能要交几百万美元,全靠船东自己判断该不该交、交多少,负责监管的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连人都凑不齐。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2025年10月14日,美国对中国船舶征收入港费的政策正式生效,本应是一件明确的事情,结果却让整个航运圈炸了锅。   船东们手里拿着文件看得懵圈,一艘船可能要交几百万美元,却没人告诉你到底该交多少,也没人告诉你到底哪些船算“中国船舶”。   负责监管的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连人都凑不齐,这个政策完全成了一纸空文,喊得震天响,却没人能落地执行。   先说收费标准。根据公告,中国公司拥有或者运营的船舶,每净吨要缴50美元;中国建造的船舶则更复杂,要么按每净吨18美元计算,要么按每个卸货的集装箱120美元计算,两个标准取高的。   外国建造的汽车运输船也要每净吨14美元。一艘能装一万多标箱的大船,一次入港下来,账单轻松达到数百万美元,数额之大,相当于好几户普通家庭几十年的积蓄。   但问题是,这个政策模糊得让人抓狂:什么算“中国运营”?如果是租给外国公司运营算吗?合资船舶算吗?中国建造但后来卖给第三方的船舶算吗?都没人给出准话,船东只能自己琢磨。   更让人头疼的是执行机制的空心化,按理说,CBP是负责审核和征收的机构,但美国政府近几年停摆频繁,预算又紧,CBP连最基本的人手都凑不齐。   在洛杉矶港和长滩港这样的繁忙港口,每天要处理十几艘中国相关船舶的申报,可实际前线审核人员只有寥寥几人。   没有系统支持,也没有统一核算流程,船东要么自己判断缴费金额,要么重复缴费,甚至因为判断失误被要求补缴滞纳金。   一纸政策,船东们既不敢少交,也不敢多交,全靠自己摸索,简直是把企业当成试验品。   这种混乱不仅让企业头疼,还开始反噬美国经济。为了规避天价入港费,不少船东选择绕道加拿大温哥华港或墨西哥港,再通过陆路将货运入美,物流时间多了三四天,成本增加20%左右,但仍比直接交费划算。   港口作业量下降,码头工人收入锐减,一些人干脆转去其他港口接活。零售联合会的测算显示,海运成本每涨10%,进口商品价格就可能上涨5%-10%,最终损失的还是美国消费者。   更讽刺的是,美国推出这项政策原本想振兴本土造船业,可美国民用船舶造价是中韩的三到五倍,全球新造船订单中,美国市场占比不到1%,根本承接不了船东的需求。反而中国和韩国造船厂成了意外赢家,订单丝毫不受影响。   相较之下,中国的对美船舶收费政策就显得稳妥得多。规则清楚明白,缴费对象和标准一目了然:美国企业拥有或运营、挂美国旗、或美资持股超过25%的船舶都需要缴费。   豁免条款也明确,比如空载船、修理船等都可豁免,没有任何模糊空间。收费标准从今年开始按每净吨400元计算,之后每年递增,到2028年最高1120元,每艘船每年最多收五次航次费用,避免重复收费。   执行机制也完善:海关、海事和港口集团联网,船舶信息提前申报,系统自动生成缴费账单,不缴费直接无法作业,企业不需要自己去算、不用反复咨询,风险清晰可控。   比如10月14日当天,上海和广州港口就已经收取超过10亿元,流程顺畅、账目清楚,企业操作简单,省心省力。   对比中美两国政策,可以明显看出差别。美国的入港费政策是一种典型的纸面热闹,喊得声势浩大,但缺乏可操作性。   船东承担所有判断和风险,CBP没有足够人手,也没有统一系统,政策漏洞大,企业和港口乱作一团。   美国政府一方面想打压中国船舶,一方面却忽略了执行力和实际成本,结果不仅没能振兴本土造船业,还影响了港口运营、航运企业、进口商,最终消费者买单。   而中国的做法则完全相反,规则透明、流程顺畅、责任清楚,收费标准固定,操作简单。企业无需自行判断,一切由系统自动核算,海关和港口监管到位,任何违规行为都能及时发现并处理。   这样的政策,不仅保护了国家利益,也降低了企业成本,避免了不必要的混乱,体现了制度的高效和可执行性。   美国这次入港费政策,是典型的“喊得响、落地乱”。政策设计时没有考虑到执行难度,也没有给企业明确指引,把所有麻烦和风险都甩给船东,最终坑的是自己。   中国的应对则是对等而稳妥的反制,规则清晰、流程可操作,不仅保护了自身利益,也保证了航运顺畅。   政策效果,最终不是靠喊口号,而是靠规则和执行力。美国若继续这种短视做法,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中国则显示出制度与执行能力结合的优势,让企业和市场都心里踏实。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