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多人都在问:特朗普到底后不后悔啊?之前外界一直有消息说,他可能会来北京看九三阅兵,结果名单一公布,压根没他。差不多同一时间,美国防长赫格塞思又说,想在阅兵之后跟中方通个电话,意思就是聊聊中美两军怎么沟通的事儿。结果中方没给明确回复,大家都调侃这是“已读不回”。外交部回应也特简单,说具体细节让问主管部门。事儿不算复杂,但里头的门道可不少。
九三阅兵眼看就要到了,来北京的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特别多,阵容挺强的。特朗普不来,可不是不小心漏掉了,是他自己选的。他现在国内选情紧,身边的鹰派又盯得严,要是真来了,没拿到能跟国内交差的成果,很容易被人扣上“对华示弱”的帽子。贸易上没新突破,出口管制也没放开,金融关税这些事儿也没个结果,跑这一趟回去没法交代,只会被政敌抓着把柄说事。
与其背这个锅,还不如不来。这么算小账可能觉得划算,但往大了看就亏了——这么大的场合,本来是个缓和关系的好机会,他不来,等于主动放弃了这个台阶。
也正因为特朗普不来,五角大楼才更着急。总统层面没动作,军方总得找个渠道,把“我们在管控风险”这个信号放出去吧?所以赫格塞思才提出想在阅兵后跟中方防长通话。说白了,就是想跟盟友和国内说:别担心,我们还在跟中国打交道,咱们有对话的渠道。但这事到底管不管用,得看他们的真实想法,也得看他们实际怎么做。
对比一下之前的事儿就清楚了。几个月前在新加坡的会议上,赫格塞思还说不想跟中国对抗,转头就又把“中国威胁”挂在嘴边;到了拉美,他又拿巴拿马运河说事儿,口气也一点不软;在印太这边,又是搞军演、又是拉盟友,推进所谓的“威慑”,一套接一套的动作。现在突然说要打电话、要对话,任谁都会犯嘀咕:到底是真想来管控风险,还是想探探咱们的口风啊?而且还挑在阅兵之后,外界也会琢磨:是不是想先看看中国展示了什么,再过来试探两句?这真不是多想,换谁都会这么琢磨。
中国这边“已读不回”,不是赌气,更不是摆架子,而是心里门儿清。对话行不行?当然行。但怎么谈、谈什么、谈完之后做不做,这才是关键。嘴上说着要沟通,手里却还在南海抵近侦察、在台海挑事、在印太加码部署,这样的通话,没什么意义。以前也不是没试过,很多次都是对话前先抹黑咱们,对话的时候就施压,对话结束了该干嘛还干嘛。这样的谈判,有跟没有一样。中国现在更看重实际行动,不是光听漂亮话。不拒绝谈,是咱们的原则;不急着谈,是咱们的分寸;不只为了“谈”而谈,是咱们的底线。这话放这儿,一点都不绕。
再看看周边的情况,也能明白美方为啥突然想对话。美国在印太拉了不少国家,口号也喊得挺响,但真要让这些国家冲到前线,大家都在心里算账。菲律宾那边有不少人反对美军扩建基地,马来西亚明确说不参加所谓的联合巡航,日韩澳在台海问题上的表态,也没像美国希望的那样往前冲。日本经济本来就很依赖中国,日本企业还在加码对中国投资。
说白了,嘴上硬不代表心里真愿意跟着干。美国怕不小心擦枪走火,可又不想停手,就想靠一个电话当“保险”。但电话哪是护身符啊?风险管理靠的是规矩和实际行动,不是说两句好听的就能解决的。
有人问,中方不接电话,会不会让风险变高?这话听着有点道理,但不全面。双方产生误判,大多不是因为没通话,更多是因为有人故意装听不见对方的红线。台海问题,中方说得明明白白;南海问题,也反复讲过底线。从对台军售到抵近侦察,从在前沿部署兵力到拉小圈子搞对抗,哪一样不是在碰中方的敏感点?这时候又说“我们是为了避免误解”,难免让人觉得是“先动手,再打招呼”。换个角度想,谁愿意在这种情况下接电话啊?
说到九三阅兵,不少人就光看个热闹,其实这次阅兵的意义不只是走个仪式。一方面是纪念历史、宣示和平,另一方面也是告诉外界,中国有能力、也有决心维护自己的利益。这几年的发展大家都看在眼里,常规防务能力越来越稳,在战略层面的信心也越来越足。对手想靠军事讹诈逼咱们让步,空间越来越小。也正因为这样,对话这事儿,对咱们来说不再是“非有不可”——有最好,没有也不慌。该搞的建设照常搞,该守的底线坚决守。
再回到特朗普这个人。他这次不来,是当下的选择,以后会不会后悔,我不猜他的心思,只看结果。北京这边照样来了很多重要客人,这就说明一件事:中国的对外关系不是围着某一个人转的。他不来,是错过了一次面对面缓和关系的机会,对他来说是损失,但对中国和国际社会来说,影响不大。世界不是非得有美国这张“脸”才能转起来。现在的国际环境,谁能拿出稳定的承诺、靠谱的合作,谁就更受欢迎。简单说,名声是靠做事堆起来的,不是靠一句话撑起来的。
再说说美防长那个电话,有没有可能接?有可能,但条件就摆在那儿。得把那些危险动作收一收,对台军售停一停,南海的抵近侦察撤一撤,对中国企业那些没道理的限制取消掉——哪怕不是一步到位,起码得让咱们看到他们“是真的在做”。有了这个诚意的起点,中方愿意听,也愿意谈。对话不是用来施压的工具,更不是作秀的舞台,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要是还走以前那套“左手说和平,右手搞施压”的老路,就算接了电话也白搭。
那中方到底想要什么样的沟通?答案其实很简单:谈可以,但得谈清楚、谈实在,谈完了还得真干活。别把对话当遮羞布,更别当成作秀的地方。想建“护栏”,不是打个电话就能装上去的,得在行动上把该收的收、该改的改。以前就有过例子,美方把“不支持台独”的态度说清楚了,之后一些交流才慢慢恢复。这个经验放到现在也没过时。愿意谈,就先把诚意摆到明面上,别再玩两面派了。
这两年,国际上有个变化很明显:越来越多的国家更在乎务实合作,就看这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能不能落地。中国推动的那些合作平台,从经济到安全,范围越做越大,内容也越做越深。朋友多了,路就宽;选择多了,底气自然就足。靠朋友撑起来的安全感,远比靠“威慑”吓出来的稳定要牢固得多。这不是口号,是一个个具体项目、一项项具体合作堆出来的。
再回头看美国那边,他们其实也有压力。盟友在犹豫,国内也吵得厉害。他们希望用“对话”这个形式,稳住大家的心。但形式终究是形式。要是不碰红线、不触底线,这个地区完全能往稳定的方向走;可要是一边说不想冲突,一边还继续踩线,这个地区的局势只会更紧张。大家都不是三岁小孩,谁是真的想缓和,谁是在演戏,看实际行动就够了。
中方这次“已读不回”,其实就是在提醒:先把规矩讲清楚,再谈打电话的事。不拒绝沟通,但不配合走过场;不拒绝对话,但拒绝虚假的对话;不回避风险,但回避没用的风险;不为了摆姿态让步,只为了原则让步。谁能明白这几句话,谁的电话就更容易打通。
特朗普会不会后悔,他自己心里最清楚。对中国来说,机会不会只从一家门里进来。等对方把该做的做了、该收的收了,再谈也不迟。到那时候,谈什么、怎么谈、谈到哪一步,都会更实在,也更容易有结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