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45年,唐军在平定昭义节度使之乱时军费不足,于是向西明寺借钱10万贯。唐武宗得知后大怒,堂堂帝国,竟然沦落到要向寺庙借钱养军?毕竟钱借了是要还的,寺庙这么有钱,不如直接没收好了,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灭佛运动由此拉开帷幕。

之所以说是第三次,是因为之前也有过两次大规模灭佛运动,分别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加上唐武宗李炎,以及后来的后周世宗柴荣的四次灭佛运动,史称“三武一宗灭佛”。
灭佛的原因很简单,和宗教、文化、信仰这些都没有关系,只和一件事有关,那就是朝廷没钱了,而寺庙有钱。
在历史上僧人不用交税,不服兵役和徭役,还收养大量人口。以北魏太武帝时为例,仅长安一地的寺庙,就隐匿良田30万亩,还有5万人口依附于寺院。光这些人口就相当于关中地区20%的壮劳力,国家的税基和兵源都受到严重侵蚀。

公元446年,在平定盖吴起义的过程中,官军在长安的寺院中发现了藏匿的兵器,以及僧人和女子秽乱的证据,拓跋焘的愤怒到了极点,随即颁布《灭佛诏》。
这次的灭佛,拆毁寺庙2600所,还俗僧众十五万人编入朝廷户籍,没收良田120万亩。
这次的灭佛,短期红利明显。灭佛后,北魏的赋税收入激增25%,仅从寺庙中没收的铜像熔化就铸钱30万贯,相当于全国半年的铸币量。15万还俗的僧尼极大的充实了税源和兵源,在后面对刘宋的战争中,这些还俗的僧尼也起了极大的作用。
灭佛运动并非单纯的宗教迫害,而主要是经济原因。灭佛的主要目的是解决财政困难,而非彻底消灭佛教。灭佛运动过后,佛教往往又会逐渐恢复。

因此,仅仅过了130年,到了北周时期,佛寺的势力比以前更盛了。全国有寺庙超过1万座,拥有良田300万亩,僧尼上百万人,依附于寺庙的人口占全国10%,其中壮劳力占全国的30%。
面对这种情况,北周武帝宇文邕果断开启了第二轮灭佛运动。百万僧尼被勒令还俗,算上依附人口,共有300万人被纳入朝廷编户齐民,又从其中扩充军队20万,这些军队使得北周在对北齐的战争中占据了明显优势。
此外北周还抄没庙产黄金5万两、庙田500万亩,这些人口和良田,使得北周的粮仓储量比灭佛前增长了3倍。北周的国力一时间大幅增加。
又过了280年,就到了唐武宗时代了,两次遭到灭顶之灾的佛寺比之前更昌盛了,凸显了这些佛寺旺盛的生命力。

这个时代的佛寺数量已达到4.6万座,拥有良田4000万亩,占全国耕地的 15%。 寺院还“蓄养奴婢、部曲(私人武装)”15万人,甚至“与藩镇勾结,对抗朝廷”;更严重的是,寺院通过“鬻度牒”(卖僧尼身份)敛财,导致“贫者破家卖子,富者倾财为僧”,朝廷户籍和税收体系彻底崩溃,大唐四分之一的赋税流向了“佛门”。
当唐军找寺院借钱之后,唐武宗终于忍无可忍了,会昌灭佛开始了。此次共拆毁寺院4600余所、招提兰若(小庙)4万余处;没收良田数千万顷,将奴婢、僧尼近百万人转为国家编户。
从寺院抄没的铜佛像熔化后铸钱150万贯,铁佛像则冶为农具,共获得农具20万件,极大的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会昌灭佛朝廷共增收 “良田千万顷,税钱数百万贯”,这些财富的增加,使得国家的财政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甚至于恢复到了安史之乱前的赋税水平。从财政的角度看,这是一次成功的自我救赎,至少为唐朝续命了几十年。
一转眼又过了90年,已经是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朝廷同样遇上了财政危机,国库里的铜钱还不到10万贯,军队连冬衣都发不起。但全国却有佛寺3万余所,僧尼60万人,于是后周世宗柴荣有样学样,举起了灭佛的武器。
此次灭佛新增纳税人口15%。仅铜佛像熔化铸钱就达到100万贯,是国库的10倍。铜钱的流通量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商业税也激增 30%。

从这些灭佛运动中可以看出,朝廷财政吃紧是灭佛的主要原因。佛教寺院在经济上的过度膨胀,严重影响了国家财政收入。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僧尼免除赋役,导致国家税源流失。每当国家财政陷入困境,统治者便会通过灭佛来没收寺院财产,缓解财政危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