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慎乐观:解读中国对欧洲战略自主的看法

谨慎乐观:解读中国对欧洲战略自主的看法

谨慎乐观:解读中国对欧洲战略自主的看法

苏若林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刘宏松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Journal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Vol. 47,No. 6, 2025, pp.865–883.

导读

近年来,欧洲战略自主在中国引发的关注日益升温。在大国竞争背景下,对欧洲战略自主关注度的上升,既凸显了研究视角转变的必要性,也凸显了探究外部世界对欧洲战略自主内涵与寓意认知的重要性。中国学界与政策界对欧洲战略自主持一种“谨慎乐观”的态度:一方面乐见欧洲增强战略自主性,从而减少对美国亦步亦趋的可能,为中欧合作乃至中美战略竞争提供更平衡的国际格局;另一方面也清醒认识到欧洲战略自主在防务、安全等领域面临的结构性限制、欧盟内部分歧及对美国的持续依赖,其推进过程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本文将研究重心从欧洲内部关于欧洲战略自主定义与实施的讨论,转向外部世界对其全球影响的认知,从而为关于“国际社会如何看待欧盟这一国际行为体”的广泛学术讨论提供补充,通过分析近200篇中文学术文献与官方表述,并结合对中国顶尖欧洲研究学者的访谈,文章揭示出中国视欧洲战略自主为一项多维度、演进中的战略进程,其影响超越传统安全范畴,延伸至经济、科技与数字主权等领域。研究还表明,中国虽支持欧盟增强自主性,但并不寻求主动推行“楔子战略”离间美欧关系,而是更倾向于借助欧洲战略自主推动多极化进程,并在符合共同利益的领域加强与欧盟的合作。这一认知既源于中国对欧美关系本质的判断,也反映出其在应对中美欧三边关系时的务实态度。

中国对欧洲战略自主的认知

过去十年,欧洲战略自主引发了学术界与政界的广泛关注,但现有研究多聚焦欧洲视角,对外部视角尤其是中国视角的探讨仍处于边缘。鉴于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上升及其对欧洲战略自主关注度的持续提高,探究中国对欧洲战略自主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直接把握决策者思维存在挑战,分析学者观点成为理解中国外交政策与国际政治认知的常用方法,中国学者往往既是反映政策制定者倾向的“镜子”,也承担了提供重要反馈的角色。本文通过内容分析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两个数据库:一是来自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88篇CSSCI期刊论文,二是中国外交部官网中97条涉及ESA的相关内容,并对8位来自北京、上海知名高校及智库的欧洲问题顶尖学者进行访谈。

从数据呈现来看,中国学者发表的欧洲战略自主相关学术论文年度分布与官方提及ESA的年度分布均显示,中国对欧洲战略自主的关注始于2000年左右,但直至21世纪10年代末才形成明显势头,其中2019年后核心期刊相关论文数量显著上升,近年官方提及次数也大幅增加,这一趋势与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的背景紧密相关。

中国学者普遍认为欧洲战略自主是含义存在争议的术语,其核心虽为欧洲在外交与防务领域的自主性,但已扩展至经济、产业、气候变化等领域,“欧洲主权”理念在非防务领域逐渐确立;尽管中国文献认可欧洲战略自主的广泛内涵,但其研究重心仍聚焦传统维度,不过近年来对数字、技术自主等新兴领域的关注正不断增加。

这种认知差异也体现在词汇关联上:根据中国学术论文中与欧洲战略自主相关的词汇出现频率显示,学术研究中与欧洲战略自主关联最频繁的术语多与安全相关,“安全”“防务”“数字”“技术”“战略” 等高频出现,欧盟、中国、美国、法国等核心行为体也被频繁讨论,法国及马克龙对欧洲战略自主的塑造作用尤其受关注;而中国外交部官网提及与欧洲战略自主相关的词汇出现频率则显示,官方表述更具合作基调,“合作”“发展”“共赢”“中欧关系” 等术语频繁出现,且提及的核心行为体为中国与欧盟,凸显双边合作导向。

此外,中国学者指出,欧洲内部关于欧洲战略自主定义的争论本质上反映了欧洲对自身当前及未来地位的关切,法国基于自身传统倡导增强自主性以避免在中美竞争中沦为“无力的旁观者”,欧盟推动欧洲战略自主的首要动因也是担心在全球变革中被边缘化,欧洲政界人士多次强调需避免从“参与者”沦为“竞技场”。在他们看来,战略自主并非绝对终极状态,而是渐进过程,强调在维持伙伴与同盟关系的同时实现独立行动与决策,不同于自给自足或孤立主义,最终目标是在不依赖外部力量的前提下维护自身利益;传统上ESA聚焦防务与安全领域,如今扩展至经济、能源、技术及产业链等领域,主要因欧盟经济竞争力与创新能力不及中美、需提升技术产业竞争力,以及俄乌冲突和新冠疫情让欧盟更深刻认识到依赖问题。欧洲能否实现战略自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体化进程,防务自主是核心支柱,欧盟虽出台《安全与防务战略指南针》等多项政策文件推动防务建设,但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如代表“老欧洲”的法国与依赖北约的中东欧“新欧洲”国家存在分歧、中小成员国对让渡权力犹豫、法国不愿将核武器纳入欧洲安全框架等,这些都阻碍着欧洲防务一体化的推进。

欧洲战略自主对中欧关系的影响

中国对欧洲战略自主的认知呈现出一种“谨慎乐观”的复合态度,这种态度建立在对其战略潜力与现实局限性的双重判断之上。从积极维度看,ESA的推进为中欧拓展合作创造了多重可能:在全球治理层面,欧盟追求外交自主的倾向,使其更可能与中国在反对单边制裁、维护WTO权威、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实施等议题上形成共识,例如2024年中欧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联合提出的“全球碳定价协调框架”,便体现了这种协同潜力;在经济领域,欧盟对“供应链自主”的追求虽包含风险规避考量,但也为中欧在新能源技术(如光伏、风电)、数字基础设施标准制定等领域的互补合作提供了空间,中国光伏企业参与欧洲能源转型项目、中欧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磋商进展,均是具体体现;而欧盟试图在中美竞争中保持“战略自主”的定位,与中国倡导的多极世界秩序构想存在内在呼应,有助于减少中欧关系被外部力量裹挟的风险。

然而,欧洲战略自主对中欧关系的积极效应仍受多重现实约束:欧盟内部对“自主”的定义分歧——法德强调全方位自主,中东欧更侧重经济安全——导致其对华政策缺乏一致性,时而展现合作意愿,时而受美国影响强化“制度性对手”认知;在关键技术领域,欧盟的“去风险”政策虽声称不针对特定国家,却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出台针对性投资审查机制,客观上增加了中欧技术合作的壁垒;更根本的是,欧盟对美国的安全依赖未因欧洲战略自主而实质性削弱,北约框架下的对华协调仍可能成为中欧关系的干扰项。中国对此保持理性认知,既肯定欧洲战略自主对平衡全球力量格局的积极意义,通过高层对话、务实合作项目夯实双边关系基础,又正视欧盟的复杂性与对美安全依附的客观现实,避免采取刻意离间美欧的策略,而是聚焦于在欧洲战略自主的渐进发展中,扩大双方利益交汇的“重叠共识”。

欧洲战略自主面临的困境

在中国视角下,欧洲追求战略自主面临诸多困境,这些困境既受制于外部力量的深层影响,也源于欧洲内部的分歧与矛盾。

从外部看,欧盟对美国的安全依赖构成难以突破的瓶颈,俄乌冲突后,欧洲对美国军事保护的需求不仅未减反而增强,北约的集体防务框架仍是多数成员国的“安全保底”,这使得“防务自主”始终处于“补充北约”而非“替代北约”的定位。此外,资源与执行力的不足也成为现实障碍,欧盟在防务预算、技术研发(如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投入远不及中美,且内部市场整合度有限,难以形成支撑自主的统一产业与技术体系;民粹主义与“主权至上”思潮的抬头,则进一步侵蚀着欧洲一体化的共识基础,削弱了推动战略自主所需的政治凝聚力。这些内外困境交织,使得ESA的推进呈现“渐进且脆弱”的特征,难以在短期内实现突破性进展。

从内部看,欧盟成员国对“战略自主”的定义与优先级存在显著分裂:法德等“老欧洲”国家追求涵盖外交、防务、经济、技术的全方位自主,试图将欧盟塑造为全球“战略参与者”;而中东欧国家受地缘安全考量影响,更倾向于将自主限定在经济与能源领域,在防务上仍高度依赖北约与美国,这种认知差异导致集体行动难以形成合力。同时,欧盟内部的权力结构与利益分配矛盾进一步制约着自主进程,中小成员国对向欧盟让渡主权(尤其是防务与经济决策权)心存顾虑,担心被大国主导,而法德虽主导自主议程,却在关键问题上存在分歧——例如法国拒绝将核武器纳入欧洲安全框架,削弱了防务一体化的核心基础。

结论

欧洲战略自主作为牵动中欧关系与全球格局的重要议题,其发展呈现出复杂而渐进的特征,中国对其的“谨慎乐观”态度本质上是对机遇与挑战的辩证认知——既认可欧洲战略自主对平衡全球力量格局、拓展中欧合作空间的积极意义,也清醒认识到其面临的内外困境。从现实来看,欧洲战略自主的推进受制于欧盟内部的认知分裂、对美安全依赖的结构性制约以及资源与执行力的不足,短期内难以实现突破性进展,更可能呈现“有限自主”与“渐进发展”的态势。对中国而言,应对欧洲战略自主的核心策略在于保持务实理性:不寄望于通过离间美欧加速欧洲战略自主进程,而是聚焦于在中欧共同利益领域,例如绿色转型、数字治理、多边机制改革等深化合作,以具体项目夯实双边关系基础;同时正视欧盟的复杂性与对美安全依附的客观现实,在尊重欧洲自主选择的前提下,推动双方在“不选边站”的共识中扩大利益交汇。对欧盟而言,欧洲战略自主的实现不仅需要克服内部分歧、增强战略凝聚力,也需在中美竞争中把握“战略自主”的平衡点,避免沦为大国博弈的附庸。总体而言,欧洲战略自主的发展为中欧关系提供了动态调整的空间,双方能否在这一进程中实现共赢,取决于能否超越短期分歧,在多极世界构建的长远目标中找到可持续的合作路径。

然而,本研究存在一个关键局限:尽管分析中国学者对欧洲战略自主的观点能为理解中国外交政策思路提供重要参考,但这些观点不能完全替代中国官方外交政策立场。未来研究可通过纳入相关政策文件分析,弥补这一不足,进一步丰富对该议题的理解。

译者:李卓珊,国政学人编译员,山东大学东北亚学院国际政治专业。

来源:Su, R., & Liu, H. (2025). Cautious optimism: unravelling Chinese views on European strategic autonomy.Journal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Vol. 47, No. 6, 2025, pp.865–883.

审核 | 丁伟航

排版 | 秦祖瑶 史轩

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谨慎乐观:解读中国对欧洲战略自主的看法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