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内塔尼亚胡让以陷入战略透支

2025年10月9日,以色列安全内阁正式批准与哈马斯达成的最新停火协议,决定启动“回归边界”行动,优先换回48名被扣押人员,并承诺在第一阶段停火后重新评估加沙地面部署。

总理内塔尼亚胡在随后的公开讲话中罕见承认,以色列“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孤立”,却仍将军事选项置于外交之上,并称“我们不像美国那样心狠手辣,所以只能靠自己”。

专家:内塔尼亚胡让以陷入战略透支

这句看似“自我解嘲”的表态,实则浓缩了内塔尼亚胡政府过去一年来的战略逻辑:以持续的高强度军事行动对冲外交孤立,以“安全绝对主义”绑架国内政治议程,用“外部围困”叙事为自身腐败案脱责。

然而,当加沙废墟上的浓烟再次暂时散去,以色列社会不得不直面一个愈发残酷的事实——“比美国更心狠手辣”的并非战术风格,而是对本国长远利益、地区和平机遇乃至国际规则体系的系统性透支。

一、“不够狠”的背后:战术凶猛、战略透支

从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突袭以来,以军在加沙投下的弹药当量已相当于三枚广岛原子弹,4300多个目标被夷为平地,逾万人死亡。

专家:内塔尼亚胡让以陷入战略透支

进入2025年,内塔尼亚胡更连续两次扩大攻势,把拉法口岸和加沙北部变成“无人区”,并首次在官方语境里用“占领—驱逐—非军事化”取代此前的“定点清除”。

若仅以杀伤量与毁伤度衡量,以军不可谓不“狠”。

但“狠”字在以色列口中却另有所指:美国敢在2004年费卢杰、2017年摩苏尔打完后拍拍手走人,留下烂摊子让当地派系自生自灭;以色列却不得不与加沙共用一条8小时车程的“安全带”,还要面对埃及、约旦、黎巴嫩真主党乃至伊朗的多线反噬。

换言之,内塔尼亚胡羡慕的“美式心狠手辣”其实是“战略纵深+离岸平衡”,而以色列的地理与人口现实注定其无法成为“中东孤岛”。

当“狠”只是战术层面的无差别轰炸,而非战略层面的秩序输出时,越凶猛越显孤立。

二、“以战养政”:军事冒险与司法自救

内塔尼亚胡并非不懂上述悖论。2025年3月,以色列议会先后收到三份针对总理的腐败案起诉书,最高法院更罕见加速审理,一旦定罪,其政治生命将即刻终结。

与此同时,执政联盟在120席议会中只剩61席,极右翼政党随时可借预算案“逼宫”。

专家:内塔尼亚胡让以陷入战略透支

对外,欧洲六国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并启动对以武器禁运程序;美国特朗普政府虽口头支持“自卫权”,却在关税议题上半点不让步,17%的“对等关税”让以对华对欧出口同时失血。

内外交困之下,战争成了最廉价的“救生艇”。一方面,持续空袭可不断重置“国家安全”议程,将舆论焦点从腐败转向“生存”;另一方面,停火谈判的反复拉扯又能让右翼伙伴看到“彻底消灭哈马斯”的希望,避免内阁崩盘。

于是,过去半年出现诡谲循环:每当中介斡旋取得进展,以军必以“人质未归”为由升级空袭;而当国际谴责高涨,内塔尼亚胡又迅速回到谈判桌,用“人道走廊”换取外交喘息。

正如有以媒评论,“这不是在打哈马斯,而是在打司法时钟”。

三、被“绑架”的以色列社会

然而,政治算计的代价是全国上下为“一个人的官司”买单。

2025年9月,以央行公布第三季度数据:战争直接支出占GDP的6.8%,旅游业收入同比下滑74%,科技初创企业外迁数量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预备役征召时间从60天延长到180天,导致高技术岗位空缺近4万个。

专家:内塔尼亚胡让以陷入战略透支

特拉维夫街头,每周末都有逾十万人游行,标语从“带人质回家”演变为“把国家还给我们”。最新民调显示,73%的民众支持与哈马斯达成全面停火,57%认为内塔尼亚胡“为保位不惜牺牲以色列未来”。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曾被政府视为“道德盾牌”的人质家属,如今成了反战运动的核心。

10月9日内阁通过停火协议当晚,人质家属论坛在耶路撒冷点燃48支蜡烛,并打出横幅:“你们的‘不够狠’,是用我孩子的命做计时器!”面对镜头,一位父亲哽咽质问:“如果48条生命换不来司法独立,那‘强大以色列’到底保护了什么?”

四、美国的“心狠手辣”:模板还是陷阱?

内塔尼亚胡公开艳羡的“美式果断”,在华盛顿内部却呈现另一副面孔。2025年4月,特朗普在白宫会见内塔尼亚胡时,一面重申“以色列拥有100%自卫权”,一面拒绝就关税豁免松口,并暗示“中东和平必须包含对伊朗的更严厉制裁”。

专家:内塔尼亚胡让以陷入战略透支

五角大楼同期向国会提交的报告评估:以色列若执意“占领加沙”,将迫使美军在约旦、叙利亚至少新增两个旅级战斗队,以防伊朗系武装趁机坐大;而追加的防务账单高达每年120亿美元,与特朗普削减海外驻军的竞选承诺背道而驰。

换言之,美国乐见以色列“替我看场子”,却不愿为“别人的占领”多花一分钱。

对以色列而言,真正的危险在于:当华盛顿发现“支持以色列”与“美国优先”成本相冲时,随时可能复制2021年阿富汗式的“一夜跑路”。届时,留给特拉维夫的不仅是加沙废墟,还有真主党、胡塞武装与伊朗核项目三面夹击的“战略真空”。

五、出路:把“不够狠”换成“足够勇”

“心狠手辣”从来不是国家战略的可持续选项。

对以色列来说,真正的“狠”在于敢于挣脱国内极右翼的选票绑架,敢于承认“占领换不来安全”,敢于让司法独立成为国家免疫力而非政客断头台。

短期看,10月9日的停火协议至少提供了48个家庭重聚的机会;中长期看,唯有通过以下三步,以色列才能避免在下一场“10月7日”中再次流血:

1. 以人质交换为起点,将加沙治理纳入阿拉伯—联合国多边框架,让埃及、沙特、卡塔尔共同承担重建与安保责任,削弱哈马斯的“孤胆叙事”。

2. 在国内启动“战争责任调查”,由最高法院而非议会主导,彻底厘清2023年情报失灵与2024—2025年军事升级的政治动因,用制度清算替代个人复仇。

3. 与华盛顿谈判新的“安全—经济”一揽子协定:以冻结约旦河西岸定居点换取美国关税豁免,以对伊朗核设施“有限打击”换取美军防空系统常驻内盖夫,从而把“外部安全保障”转化为可量化的战略红利,而非空洞口号。

正如以色列作家奥兹所言:“犹太人用两千年学会了如何在沙漠里建城,却还没学会如何在仇恨中筑墙。”墙再高,也挡不住从内部腐蚀的裂缝;唯有敢于拆除“以战养政”的心理墙,以色列才能真正配得上“中东创新实验室”的称号,而不是在“不够狠”的自怜与“够狠”的透支之间反复沉沦。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