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府最悲情的男人是谁?既不是家破人亡厌世觉悟了的贾宝玉,也不是被踢出荣国府被家族边缘化了的贾赦,更不是娶了悍妻弱妾不为家族重视的贾琏,而是贾族第三代最年长者的贾敬。
贾敬的这个“敬”字,可是是取敬天法祖之意。贾敬是前半生是贾府男人里最完美的前半生。贾敬贾族长房长孙,是宁国公贾演的嫡长孙,也是法理上的家族长接班人。贾敬是官三代、富三代,身份高贵,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就贾氏宗族来说,第三代里,贾敬是最光芒万丈的那个人。
尤为难得的是,贾敬出生成长于武荫世家的贾府,缺少诗书礼乐的熏陶,和诗书之族的林家完全不同,宁国公是从死人堆里逃出命来的,不过赳赳武夫之辈,并无家学渊源,可贾敬却不像家族里别的兄弟那样,长成了锦衣纨绔的样子,他竟然考中了进士,这纵然有贾府优越的物质条件支撑,更重要的是,贾敬这个人是个做学问、上进、自律和有抱负的人。
这样的人设在贾族几代男人里,只有贾兰略微有这方面的素质,就连贾宝玉,和他的这位大伯都差距甚远,更不要说兄弟中的贾赦、贾政之流了。
和庞大的荣国府十余个主子比,宁国府主子一共没有几个,贾敬的发妻已经故去,余就是唯一的儿子贾珍尤氏夫妇、唯一的孙子贾蓉及孙媳,还有就是被贾母抱入荣国府和迎春、探春一同抚养的女儿惜春。一共就这五个人。
贾敬一心修道炼丹,早将家业抛诸脑后,一概不管,给读者一副自私和不负责任的样子。但读者会发现一个怪现象,贾珍、尤氏、贾蓉对于贾敬不仅重视、尊重,而且一年到头凡有重大事项都会向他汇报,视他为最重要的家庭成员,只是贾敬对他们冷漠不领情罢了。比如:
贾敬要过生日了,尤氏提早很多天就开始准备了,如何请人、如何设宴,如何做才能令太爷高兴,贾敬肯定不回家,但尤氏对待公公的生日宴一点不凑合。贾蓉早早地给爷爷往道观里送十六大捧盒的各色吃食,而且因为贾敬有过交代,不允许贾珍亲自来请安,贾珍便不敢来,却派了贾蓉这个孙子去给贾敬请安磕头。贾敬一脸的不耐烦,而整个宁国府却丝毫也不敢马虎,如果贾敬此人是不负责任而出家的,他应该不会有这么高的威信。
贾珍、尤氏、贾蓉等家庭成员或直接或间接,都有和贾敬的沟通和联系,就算是秦可卿这时孙媳妇,也在贾敬的生日宴会上因个人健康问题,向众人表达赔罪,至少也算有参与,也就是说,他们都是和贾敬事宜的积极参与者。
但是,贾敬唯一的女儿惜春却自始至终,和贾敬无任何交集,更无互动。这却极为怪异。
从年龄上来说,惜春出场时,充其量只有三五岁,尚在幼年,母亲已逝,贾敬对这个唯一的幼女不管不问,而惜春只有过年祭祖随内眷和姐姐们踏足置于宁国府的祠堂,从来也没有去过宁国府,除了和嫂子尤氏有过极少的联系外,和父亲贾敬、哥哥贾珍、侄子贾蓉从无任何交往。实在怪异怪哉!
其实贾敬和惜春见过面,在贾氏宗族的年祭典礼上,原文这样描述道:
(贾府)诸子弟……皆在宁府门前排班伺候,然后(将有爵和有诰命者)引入宗祠……
只见贾府人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
众人尾随着贾母至正堂上……上面正居中悬着宁荣二祖遗像……两边还有几轴列祖遗影……贾荇贾芷等从内仪门挨次列站,直到正堂廊下,槛外方是贾敬贾赦,槛内是各女眷。
贾蓉系长房长孙,独他随女眷在槛内。
这一大段的意思是交代贾族祭祀内容一共有两项,第一项是只有男丁参加的部分,第二项是男女同时参加的献供品。这第二项是全家男女老幼所有主子共同参加的,区别是根据辈分嫡庶长幼秩序排班的不同,就是男人在槛外,女眷们在槛内,中间衔接的那一个是贾蓉。这个活动也是所有人在同一空间里的一次见面会。
贾敬当然会看见自己的女儿惜春,或者说,所有人都能看到家族里的每一个亲人。客观上是这样的,但原文不可能如此描述这件事。
惜春年幼,她的生活是单纯的,日常里除了姊妹祖母,就是自己身边的乳母、丫环奴才们,对于家族里的长辈和亲人,她并不能理解众人之间的恩怨和感情关系,她无感是正常的。
但贾敬不同,他所谓的出家,无非是要躲开族人,对红尘产业厌恶和逃避心理的反映罢了。对于过年这样的节日其实他是无所谓回不回家的,但祭祖他却必须回家,也就是说他尽管任性,却不敢于祖宗礼法上做甩手掌柜,他看到惜春的反应会如何呢?
小说原文有这样的描述:
贾敬素不茹酒,也不去请他,于后十七日祖祀已完,他便仍出城去修养,便这几日在家里,亦是静室默处,一概无听无闻……
也就是说,过年的这十余天中,是宴会最集中、最热闹的一段时间,贾敬除了祭祖和对贾母行礼,所有其他活动,一概不参与。在道观修行尚身边有一众道士,回家了却更加的独处寂寥了。
贾敬此举,并不是他真的喜欢独处,他是在无法躲开的这段时间,他的表现已全无父子父女舐犊之情,这有违常理、有违人伦,无论发生了什么,人们是无法无视自己的血脉儿女的,除非这孩子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
之所以冷漠,是因为更深的被埋葬了的情绪,万箭穿心久后,就是这样的心如死水。可知,贾敬受过很深的伤害,这伤害来自他的家庭,或许就和惜春相关,于是他独自一人舔舐伤口,疗愈往日的伤痛。
本文作者:屏山品红楼
参考原著:《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图片来源:《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