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承恩公与一般的民公比起来哪一个更有含金量?这是一个广东佛山的读者后台私信的问题,希望御史能专门写一篇有关清代承恩公方面的文章。

“承恩”顾名思义,是皇帝特恩授予外戚的一种高规格的荣誉。清初时期清代统治者对外戚的封爵并没有形成固定的格式,比如顺治帝的两个皇后,其父兄都没有进行封爵。外戚封爵之制,始于康熙朝。

起初的时候并无“承恩”之名号

康熙十三年,元后赫舍里氏崩逝,康熙帝念及夫妻情深,且赫舍里氏又生育了太子胤礽,故特恩加封其父噶布喇为一等公,并授予诰命准其世袭罔替,这就是清代推恩加封外戚的第一个案例。

康熙十七年,继后钮钴禄氏去世,按照前例也应封其父遏必隆为一等公。只是遏必隆已经承袭了祖上的一等公爵,所以康熙帝额外给予褒奖,准其敕立家庙。

康熙帝一生克后,他的第三任皇后佟佳氏于康熙二十八年病逝,其父佟国维被加封为一等公,准其世袭罔替。不仅仅是皇后,康熙帝还给自己的生母孝康皇后之父佟图赖加封一等公。

康熙朝加封外戚,起始的爵位都是一等公,皆为世袭罔替,而当时其他异姓贵族因军功而封的一等公,在称谓上并无区别,在外人看来都是一等公。另外,康熙朝加封外戚,主要针对的是后妃的父亲,不推恩于祖父、兄弟。

雍正即位后,外戚封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范围得以扩大,他将生母仁寿皇太后的曾祖、祖父、父亲三代皆加封为世袭罔替之一等公;

其次是外戚爵位性质发生了变化,不是所有外戚都可以享受世袭罔替的待遇。雍正在追封皇后之父费扬古为一等公的同时,特别提出费扬古之子孙只能承袭一等侯。

雍正是个精明的皇帝,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不想一步到位,给自己往后施恩留下了很大的空间。道理很简单,如果皇后之父的公爵都是世袭罔替的话,那么皇后的兄弟如果立功就无法再封。

三是正式开启了皇后兄弟的封爵,雍正四年旨意封皇后的弟弟为一等侯,这一制度得以被后世皇帝所采用;

四是爵位的名称发生了变化,当然这一变化不仅仅局限于外戚爵位,其他异姓的公、侯、伯三个高等级爵位的名称同样也涵盖在内。

清初的异姓爵位比较简单,就是有一三三等之分,没有其他的封号。雍正八年时,认为应仿宗室王爵之例,在爵位之前冠以“嘉号”。比如图海原先为一等公,加了封号之后变为一等“忠达”公,忠达即嘉号。

因军功而获得的公爵,其嘉号多为忠勇谋略一类的,但是外戚爵位却是因裙带关系而授,所以雍正帝将其嘉号定为“承恩”。

承恩公由一等降为三等

外戚封爵制度进入乾隆朝以后,逐渐形成定制。乾隆一即位就有大动作,追封嫡母孝敬皇后曾祖、祖父为一等公,晋封嫡母的弟弟一等侯为一等公。

不久又下旨追封生母孝圣皇后曾祖父、祖父、父亲为一等公,追封孝贤皇后的父亲李荣保为一等公,因李荣保当时已去世,其子富文承袭其爵,降等封一等侯。乾隆十三年,孝贤皇后去世,富文晋一等公,著世袭罔替。

注意,进入乾隆朝之后,承恩公的级别仍为一等公,是否世袭主要由皇帝特恩批准。但是这种情况到了乾隆的第二任皇后那拉氏这里发生了改变。

那拉氏晋为皇后之后,她的父亲同样也被追封为一等公,以其孙承袭一等侯,这个待遇与孝贤皇后并无区别。

但是那拉皇后由于在乾隆南巡的过程中,忤逆圣意做出了断发之举,遭到了乾隆的严厉处罚,虽然没有废除那拉氏的皇后之位,但所有的权力和应有的待遇被全部剥夺,几入打入冷宫。那拉氏家族同样也受到牵连,此前授予的一等公、一等侯爵位被削。

这件事情给乾隆带来了一些启发,认为外戚的封爵制定的标准偏高了。乾隆四十三年,下了一道上谕,大意是说:

外戚封爵主要是依靠裙带关系而得,论功业远不能与开疆拓土、战死沙场的将士相提并论。而且宗室王公爵位时还得按照降级承袭的办法执行,外戚封一等公的标准过于优厚了。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外戚所封之承恩公,一律改为三等公,世袭罔替。清代历史上第一个被封为三等承恩公的是孝仪皇后之父,即嘉庆皇帝的外公清泰。

进入道光朝时,随着宗室以及异姓贵族的繁衍,各类世爵人数也在不断上升,一方面人数多了就不足以彰显其世爵之崇,二是高等级爵位过多也会给国家财政带来负担。

有鉴于此,道光帝下旨更定外戚封爵之制:只有皇帝生母和嫡后之父可以封为三等承恩公,继后之父要降等只封一等承恩侯。

道光帝的这道旨意被写入《大清会典》,可是实际得到执行的也只有道光、咸丰两朝,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因太后掌权,这一制度名存实亡,大致还是以原先的办法对外戚进行分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