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海拔虽高,值得前往
海拔4000米,西藏的空气稀薄得让人说话都得慢半拍。
可这里却正上演着一场速度与激情的发展大戏。
经常关注财经数据的朋友肯定注意到一个亮眼的现象:西藏已经连续三年霸占全国GDP增速榜首了。
2025年上半年的官方数据更让人吃惊,西藏实现生产总值1382.72亿元,同比增长7.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8个百分点,是唯一一个增速突破7%的省级行政区!
可能有人会疑惑,世界屋脊怎么就成了经济发展的高地?其实只要顺着近期的两条新闻往下挖,答案就藏在里面。
很多人第一次直观感受到西藏的发展力度,是7月19号那天万亿级雅鲁藏布江水电工程开工的消息。
这个总投资约1.2万亿元的超级工程,要建5座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能达到6000万—8100万千瓦,相当于3个三峡电站的规模,年发电量预计有3000亿千瓦时,足够3亿人用一年。
如此庞大的工程落地,显然不是偶然,而是国家布局西部发展的重要一步。
但真正的巨变,往往藏在细节里。9月26日,以"至高境·至美景·象雄缘·中华魂"为主题的第九届象雄文化旅游节在西藏阿里地区开幕。
台下是载歌载舞的群众,台上是慕名而来的游客;场外,一排排展位前围满了咨询的客商——文化与商业、传统与现代,于高原上无缝衔接。
往深层次看,这不仅是阿里地区一年一度最盛大的民族节日,更是政府精心打造的招商橱窗。
文化旅游节期间同步举行的招商引资推介会,让阿里地区各个地方等纷纷拿出压箱底项目,聚焦文化旅游、清洁能源、绿色工业、边贸物流等特色产业。
一位来自广东的投资商私下交流时提到:
“在内地卷到极致,突然发现阿里遍地是宝,关键还刚起跑。”
它传递了一个强烈信号——
这里不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边疆,而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前沿阵地。
02
从阿里看世界
许多人第一次听到“阿里”还会愣一下。
此阿里非彼阿里,但论商业故事,西藏阿里同样精彩。
可能有人觉得,阿里这么偏远的地方,搞招商能有什么效果?事实恰恰相反,这种“文旅 +招商”的组合拳,正是阿里打开发展格局的关键一招。
先说说招商推介之于阿里地区的意义。首先是“破圈”,打破大家对阿里偏远落后的刻板印象。通过现场展示赛马、非遗手工艺、特色美食、各大景点景区等资源,让参会企业实实在在看到“天上阿里”的宝藏家底。
在家门口办活动,能让企业更直观地考察投资环境,合作落地的效率自然更高。要知道,现在的资本都很务实,必须让他们看到清晰的盈利逻辑,而文旅节正好提供了这样的窗口。
之前阿里地区已经出台了诸如《阿里地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若干规定》等惠企政策。
政策本身并不稀奇,但在阿里这样偏远的地区推出,意义非凡。它表明地方政府已经从被动等待援助转向主动出击招商,思维模式发生了根本转变。
更重要的是,阿里的优势并不仅仅是政策红利,而是独一无二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潜力。
阿里地处西藏西北部,与印度、尼泊尔等国接壤,是我国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正在申报登记的新藏铁路,未来建成后将串联起南疆和田与阿里地区,再对接吉隆、亚东等口岸,就能形成面向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开放枢纽。
这意味着什么?企业在阿里设厂或建物流节点,产品既能辐射国内西北市场,又能通过南亚口岸出口,相当于拿到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入场券。
再看产业基础的潜力。很多人不知道,阿里的特色产业已经有了不错的底子。
比如畜牧业,当地的白绒山羊绒品质上乘,以前因为运输不便,只能卖原材料,利润被压得很低。但随着交通改善,企业进来建深加工工厂,把羊绒做成高端围巾、披肩,附加值一下翻了好几倍。
文旅产业更不用说,2024年接待游客250.6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5亿元,同比增长近30%。
冈仁波齐—玛旁雍错通过国家5A级景区评审,班公湖、古格遗址等景区建设稳步推进。但配套的酒店、餐饮、文创产品还远远跟不上需求增长,这都是看得见的投资机会。
国家对西藏的扶持政策向来力度很大,阿里作为边疆地区,还能享受额外的优惠。比如企业所得税减免、固定资产投资补贴、贷款贴息等,算下来能大大降低初期投入成本。
其实已有聪明的资本提前布局了。
一些文旅集团已经在阿里拿下地块,规划建设特色民宿;新能源企业也在考察阿里的光伏资源,准备利用高原充足的光照发展清洁能源;阿里云端一号首飞仪式也在悄然举行......
所有这一切都在说明:投资阿里,不是情怀,而是理性选择。这里的回报周期或许较长,但确定性极高,因为背后站着国家意志。
03
西藏,一个时代的崛起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是现在?
为什么国家要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前所未有地加大投入?为什么各路资本也开始纷纷涌入这片高原?
答案不在一时一地,而在百年变局之中。
我们可以从三大超级工程说起——雅鲁藏布江水电开发、川藏铁路、新藏铁路。这三个项目,每一个都堪称人类工程史上的奇迹,既是基础设施的升级,更是国家战略格局的重塑。
总投资近2万亿的工程的背后,是一整套国家战略逻辑:
安全考量。西藏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快速反应能力和物资保障水平,对于维护边疆稳定、应对复杂国际形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能源安全。在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水电、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已成为大国竞争的核心领域。西藏丰富的水光风资源,正是我国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关键支点。
区域协调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西藏的发展不能停留在输血式援助,而必须走向造血式自强。只有让边疆地区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文明对话平台。西藏是多元文化交汇之地,也是中国向南亚、中亚展示软实力的重要窗口。通过文化旅游、宗教交流、生态保护合作等方式,可以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
在这种战略驱动下,西藏的发展不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必须加快做的使命。
于是我们看到,近年来西藏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24年,西藏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再创佳绩,全区入库企业总量达696家,较2023年同比增长46.22%,增幅位居全国第二。
近3年西藏数字经济增加值平均增速保持在14%以上,高新数字产业已成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还有低空经济,去年9月,西藏自治区首条高空无人机物流航线正式通航。这条跨越喜马拉雅山脉北麓的30公里航线,将错那市卡达乡与外界通行时间从55分钟车程压缩至15分钟飞行,创造了高海拔物流的“中国速度”。
特别是在绿色经济领域,西藏已形成“新能源+特色农牧业+生态旅游”的三轮驱动模式。
那国家花这么大力气建设西藏,仅仅是为了带动当地发展吗?当然不止,这背后有更深层的国家级战略意义。
新藏铁路距中印实控线最近仅15公里,能快速投送物资与兵力,是边疆防御的钢铁生命线。同时,西藏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通过南亚口岸对接中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能打开西部对外开放的新通道。
此外,雅江水电每年替代9000万吨燃煤,对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而西藏的生态屏障功能,更是关系到长江、黄河中下游的生态安全。
正因如此,西藏形成了很强的“磁场效应”,吸引各路资本进场。央企自然是主力军,新成立的雅江集团正在大量招兵买马,中国铁路、中国能建这些“国家队”早已布局。
民企也不甘落后,一些文旅巨头、电商平台纷纷在拉萨、阿里设立分支机构,就连江浙的中小企业,也盯上了西藏的特色农产品加工。
这说明资本用脚投票,认准了西藏的未来前景,它的发展潜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现在进场就相当于40年前去深圳创业,能抢占先发优势不管是企业家还是普通创业者,都不妨多看看阿里、看看西藏,这里不仅有生意可做,更有参与国家发展的历史机遇!
04
尾声
写到最后,我想起一位朋友的话。他去年自驾去了阿里,在朋友圈写道:
“以前我以为去阿里是为了逃离城市,后来才发现,我是为了看见未来。”
当我们谈论西藏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我们谈的不只是雪山草原、经幡寺庙,更是国家战略、能源命脉、文化根基。
我们谈的不只是扶贫攻坚、民族团结,更是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
这里海拔很高,但梦想更高;空气稀薄,但希望浓厚。当你站在冈仁波齐脚下,仰望那终年不化的雪峰,你会明白:有些地方之所以神圣,是因为它承载着超越现实的理想。
所以,别再问为什么来到,应该问的是何时出发。
它不只是中国的阿里,更是世界的阿里;不只是今天的阿里,更是未来的阿里。
这里有风,有光,有信仰,更有属于你的机会。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