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 年末,中央打算拆掉天安门广场再重新建设,然而在施工的时候,工人们在旧天安门的屋顶上发现了一个神秘的宝盒....
姚来泉是北京本地人,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生,从小在郊区长大。十四岁开始学木工,跟着师傅练基本手艺,比如用凿子处理木材,学拼接方法。两年后进北京市建筑公司,当学徒工。那时候他每天早起去工地,扛工具测量梁柱,很快就上手复杂结构。公司看他靠谱,让他参与小工程维修,逐步升到八级木工,这级别在同行里算高的。六十年代,他带队干活,多次拿北京市劳动模范,因为组织活儿效率高。比如国庆彩车组装,他指导工人稳固框架,用尺子反复查接缝。1969年,他三十多岁,被挑进天安门重建项目,当木工组长,管上百人拆装木料。工程前,他用经纬仪测尺寸,保密严,不能跟家人说细节,每天穿普通衣裳进出。姚来泉对古建榫卯熟,帮年轻人标记木头,避免乱套。他的经历就这么一步步积累,到这项目算高峰,后来退休还常提那些事儿。
天安门城楼建于明朝,几百年风吹日晒,加上战争损伤,早就撑不住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北京政府清理广场,修补门窗,挖出三枚没爆炮弹,上面英文还清清楚楚,当战争遗物。1952年和1968年又大修两次,1968年检查发现梁断了一半,没法再补。中央批了拆除重建,毛主席要求尺寸原样,一点不改。城楼没用钉子,全靠榫卯,专家先研究结构,花时间实验。1969年12月15日开工,工人从屋顶拆,每块木头标前后左右,画图拍照。新华社摄影师跟拍,确保没错。拆屋脊中间,工人找到方盒,三十厘米边长,刻二龙戏珠,花纹精细。材质金丝楠木,闻着有香。打开盒子,先取出金元宝,拳头大,擦干净显金光。接着红宝石,晶莹剔透。还有朱砂粉,五彩粮食如黄豆高粱,有些碎了。专家说这是古人镇宅习俗,明清建房常用,辟邪求吉。工人上报,盒子物品交国库。拆除中还挖出七枚炮弹,西墙内藏,直径九点五厘米,英文标明旧战争来源。整个拆除七天,木料分类放好。
重建从1970年1月起,上百木匠用提前一年做的零件,一百三十二根柱子,一百一十二根梁,小件无数。组装按序,用塔吊抬大柱,加固抗震,还装广播电视设备。工程高峰两千人干活,三个月完工,4月7日结束。新城楼外观一样,高三十四点七米,内部更牢。姚来泉放汉白玉石原位,刻1970年1-3月重建,当新镇宅。还挂国徽,用黄旗调中轴线。工程后,他拿纪念镜框,有手书表彰,继续干建筑到退休,保存镜框讲故事。天安门开放,接待千万游客,五十多年见证变化。
姚来泉早年学艺时,北京建筑业正恢复,他从基础练起,师傅教他选木头,看纹理避裂痕。进公司后,参与修老房,学用现代工具结合传统法。升八级后,带队效率高,国庆任务总准时。重建项目选他,因为经验足,对无钉结构懂行。工程中,他管标记系统,每木头编号,防混。退休后,他住北京,常跟邻居聊那些年木工活儿,强调细节重要。
天安门多次修,1949年清鸽粪几车,修框子。1968年查梁断,决定重建。开工拆除严谨,每步记录。盒子发现后,专家查史籍,确认镇宅传统,粮食象征丰收,朱砂辟邪。炮弹七枚,移走安全。拆完木料堆分类,准备复原。
重建零件提前备,木匠分工细。安装榫卯紧,塔吊帮抬重物。加科技设备,转播用。完工后,城楼稳固,游客多。
姚来泉项目后,继续公司活,教徒弟。退休保存物品,回忆工程。城楼如今屹立,象征持久。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