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越南这匹“经济黑马”,从热捧到质疑,只用了不到三年。
外资争相涌入、工厂遍地开花、出口节节高升,当时不少人把它看作是“中国+1”战略下最大的受益者。
但风口来的太快,往往也藏着风险。如今的越南,正面临一场从内部到外部的多重冲击,从代工“神话”到经济困局,只用了短短几年。
现在的问题不是越南“是否会倒”,而是它“还能撑多久”。
高楼建在沙地上,繁荣就像一场错觉
越南这几年的发展,靠的是外资驱动,说白了就是别人来投钱、建厂、下订单,越南出人出力搞生产。
这种模式看起来挺旺,GDP涨了,出口多了,城市也热闹了。但真要细看,就会发现,这一切繁荣的背后,根本不是靠自己。
很多在越南设厂的外国企业,是把越南当成“加工车间”用的。技术、原材料、设计都在外边,越南负责把零件组装成产品,然后再出口到别的国家。
看似整个产业链动了起来,实际越南掌握的只是最末端的那一小部分,利润也捞不着多少。
这种经济结构,说白了就是“两头在外”:头一个“外”是原材料靠进口,另一个“外”是产品卖到海外,本地企业在中间跑腿打杂。
这样的发展方式,一旦全球市场有风吹草动,越南就得跟着抖三抖。比如国际订单减少、原材料涨价、外企利润压缩,这些变化都能立马传导到越南的工厂和工人身上。
这就好比你租个摊位做生意,顾客不是你的,货也不是你的,赚不赚钱看别人脸色。
越南政府当然也清楚这个问题,但现实是想改变并不容易。本地企业缺技术、缺资金,也缺经验。
想要从“加工厂”转型成“创新中心”,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做到的,需要时间、人才和积累。而越南的这座经济“高楼”,正是建立在这种不扎实的基础上,外面看着光鲜,底下却松松垮垮。
外部风向一变,原形立刻暴露
如果说之前的越南还在风口上飞,那现在就是风停了。“美元回流”这个词听起来挺遥远,但对越南经济来说,却是致命的。当全球资金开始撤离新兴市场,回流到美国等发达国家时,越南也没能幸免。
本币贬值、股市下跌、资本加速外逃,连带着整个金融市场都开始失稳。越南盾对美元的汇率一路往下走,投资者信心也随之动摇。
原本依靠外资撑起来的经济,一旦这些资金开始撤退,整个体系就像被抽掉了支柱,承压越来越大。
更麻烦的是,越南的房地产市场这几年也走上了一条快车道。开发商一窝蜂上马新项目,银行放贷也挺积极,大家都觉得只要盖楼就能赚钱。
但现在经济放缓了,信贷收紧了,买房的人也少了,楼市开始出现停工、断贷的情况,房价也撑不住了。
这时候资金链一断,不光房地产企业出问题,连银行也开始吃紧。不良贷款增加,金融系统开始出现风险。老百姓手里没钱,消费欲望更低,工厂订单少了,裁员增多,经济压力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很多人以为这些是周期性的波动,等全球形势好转,越南也会恢复。但问题没那么简单。
这些风险,其实早就埋下,只是过去被高增长掩盖了。外部风向一变,这些漏洞就一股脑儿地暴露出来,让人措手不及。
模式失灵的警示:风口过后,靠什么站稳?
越南现在的经济困境,并不是突如其来的“黑天鹅”,而是它自身发展模式走到极限后的必然反应。靠外资、靠出口、靠低成本劳动力,这三个支点曾经帮它迅速腾飞,但如今都开始失灵。
首先,外资不再像从前那样“无条件信任”越南。一方面是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让投资者变得谨慎,另一方面是越南本身的制度、政策、营商环境也有不少短板。
外企既怕政策变动,也担心汇率风险,更担心利润被压缩。一旦风险大于收益,资本就会毫不犹豫地撤退。
其次,越南的低成本优势正在消失。随着生活水平提升、工资上涨,越南不再是那个“人工便宜、好管理”的代工天堂了。而自动化、智能制造的兴起也让“靠人力拼成本”的模式逐渐失去竞争力。
再加上国际社会对劳工权益、环保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越南的代工优势被进一步削弱。
最关键的,是越南始终没有形成自己的产业核心。没有自主品牌、没有关键技术、没有完整的本土配套,光靠组装和出口,是撑不起一个现代经济体的。全球市场变化快,客户需求升级更快,靠拼装拼不过别人,靠价格也拼不过机器人。
越南政府当然也意识到这一点,开始尝试推动产业升级,比如发展半导体、新能源、数码科技等新兴领域。
但这些产业对技术、人才、资金要求都很高,不是短期内就能见效的。而且越南目前的教育体系、科研能力和企业基础,跟这些产业的需求之间还存在明显的落差。
因此,越南正处在一个“不上不下”的阶段。继续走旧路已走不通,转型又难以迅速见效。这种“进退两难”的状态,就是现在越南最真实的写照。
危机的背面,是一次自我重构的机会
越南的困境,其实不只是它一个国家的问题。很多新兴市场都有类似的路径:靠外资起家,靠出口增长,靠成本取胜。只要世界经济景气,这套逻辑还能勉强成立;但一旦全球风云突变,这种外向型结构就会瞬间暴露出巨大的脆弱性。

所以现在的问题不是越南有没有未来,而是它有没有能力改变自己。如果继续沉迷于“代工繁荣”的旧梦,指望资本回头、市场回暖,那可能只是延缓问题的爆发。
但如果能把这次危机当成一次深层次的反思,把精力真正放在产业基础、技术创新、本土企业培育上,那也许还有翻盘的机会。
转型不容易,尤其是面对现实压力的时候。改革需要魄力,更需要耐心。越南要从“加工车间”变成“产业中心”,必须打破路径依赖,重新搭建属于自己的产业生态。这不仅仅是换个产业那么简单,而是整个经济思维、发展逻辑的重建。

这场变化,不可能靠外资推动,必须靠本土力量成长。政府要有政策定力,企业要有技术积累,社会要有耐心和信心。
只有真正下定决心改变,才能从“幻影繁荣”中走出来,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发展轨迹。
结语
风口过去了,越南留在风暴中心。它要面对的不只是经济数字的下降,更是发展逻辑的转型。代工经济的红利期已经结束,靠外人撑起来的繁荣迟早要还账。
现在的越南,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是继续赌外资、赌出口,赌市场回暖?还是踏实补课,脚踏实地搞技术、建产业、育企业?这道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有明确警示。
历史告诉我们,一座没有根基的高楼,即使盖得再快,也经不起风吹雨打。真正能扛住风浪的经济体,靠的不是运气,而是底子。越南的未来,不在风口之上,而在根基之下。
参考信息:
越南经济神话背后的“中国+1”战略 2022-06-13 07:30 中国新闻周刊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