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癌之所以可怕,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症状的隐匿性。在疾病早期,它常常伪装成普通的胃部不适,让人们放松警惕。
早期胃癌的症状与胃炎、胃溃疡等常见胃病极为相似,缺乏特异性。除了胃胀、反酸,还可能出现食欲减退、上腹部隐痛、嗳气等症状。这些症状时有时无,不规律发作,很容易被忽视。一些患者甚至认为,自己年轻、身体好,扛一扛就过去了。殊不知,正是这种侥幸心理,让癌细胞有了可乘之机,在体内悄然生长、扩散。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李婕琳提醒:不可能通过症状确定胃癌的发展阶段或是否存在癌变,胃镜检查是胃癌筛查的“金标准”。
一、胃镜检查:胃癌早筛的“火眼金睛”
它就像一部高清摄像机,能够直接伸入胃部,清晰地观察胃黏膜的细微变化,包括是否存在糜烂、溃疡、息肉、异常增生等病变。对于可疑部位,医生还可以通过胃镜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性质,从而准确诊断是否患有胃癌以及胃癌的发展阶段。
胃镜检查的优势在于其极高的准确性和直观性,能够发现毫米级的早期癌变,甚至可以在癌细胞尚未突破黏膜层时就将其揪出,这是其他检查方法难以企及的。相比之下,血液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查等方法,虽然可以作为辅助筛查手段,但它们只能提示身体可能存在异常,并不能直接确诊胃癌。例如,约30%的早期胃癌患者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可能并无明显异常。而CT、MRI等影像学检查,对于中晚期胃癌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但在发现早期微小病变方面存在局限性。
或许有人会对胃镜检查心存恐惧,担心检查过程会带来痛苦。其实,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无痛胃镜已经广泛普及。在进行无痛胃镜检查时,患者会在静脉注射麻醉药物后迅速进入睡眠状态,整个检查过程中不会有任何不适感觉。检查结束后,患者很快就能苏醒,基本不会留下不良记忆。

二、哪些人需要重点筛查?
并非所有人都需要立即进行胃镜检查,但以下几类高危人群应格外重视胃癌筛查:
1. 年龄因素:40岁以上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胃部黏膜逐渐老化,发生病变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建议将胃镜检查纳入常规体检项目。
2.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患胃癌的风险比未感染者高出3 - 6倍,应及时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并定期进行胃镜检查。
3. 家族遗传史:如果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有胃癌、食管癌等消化道肿瘤,其亲属患胃癌的风险会显著升高,这类人群应提前至35岁左右开始进行胃镜筛查。
4. 不良生活习惯者: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酗酒、经常食用腌制或霉变食物的人群,以及长期精神压力过大、生活不规律的人,胃部黏膜更容易受到损伤,发生癌变的几率也更高。
5. 患有慢性胃病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疾病患者,由于胃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发生癌变的可能性增加,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定期复查胃镜。
李婕琳建议:对于高危人群,建议每1 - 2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普通人群在45岁以后,也应每3 - 5年进行一次胃镜筛查,并结合粪便潜血检测等方法,提高早期胃癌的发现率。

三、早筛早诊早治疗
许多人对癌症充满恐惧,认为一旦患上就等于被判了“死刑”。然而,早期胃癌的治疗效果却给我们带来了希望。早期胃癌患者通过手术切除病变部位,大部分可以达到临床治愈,术后无需进行痛苦的放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基本不受影响,生存期也能得到显著延长。

胃癌并非不可战胜,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不要等到身体出现严重不适才想起就医,不要让“忍一忍”“再等等”成为遗憾的开始。一次胃镜检查,可能只需短暂的时间和小小的勇气,却能为我们的胃部健康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为生命争取更多的希望。
#胃镜#幽门螺旋杆菌#胃癌#慢性胃炎#口口传播#胃镜#消化内科#北京友谊医院#李婕琳#开方儿#营养不良#开方儿中国行#分餐制#节俭#口腔卫生#消化不良#胃癌筛查
免责声明:1.个体差异请遵医嘱,特殊人群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2.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和设计图片,我方并非此类图片的原创者,所引用的图片素材的知识产权归原权利人所有,我方对其不具任何权利。3. 因技术手段和获取途径的局限,我方难以查明全部素材的准确来源,无法直接与版权人沟通授权事宜。若在转载中存在引用欠妥或引发版权争议,烦请相关权利方及时知会我方,我方会即刻采取诸如及时删除、合理支付稿酬、发布澄清声明等恰当行动,尽力防止给各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本文指导专家


编辑:于航
图文:于航
监审:高洪刚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