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司马昭派三路大军伐蜀,邓艾偷渡阴平小道,兵临成都城下。刘禅在谯周等人劝说下向邓艾投降,公元264年钟会之乱爆发,刘禅举家迁往洛阳,满朝文武只有两个大臣跟随,一个叫郤(xi)正,一个叫张通。

很明显,这两个名字即使是熟悉三国历史的人,很可能也没听过,不是从书上看到这两人,我都不知道蜀汉还有这么两个人物。正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刘禅投降后,钟会手握近20万大军,和不甘心姜维密谋反叛,准备讨伐司马昭。结果将士不从,乱刀砍死了钟会、姜维,邓艾也被杀死。

据《三国志·后主传》记载,当时成都大乱,士兵抄掠杀戮数日,刘禅向东迁往洛阳,当时形势危急、行动仓促,蜀汉大臣没有一个跟随保护刘禅,唯有郤正与殿中督张通舍弃妻儿随行侍从。

郤正其人 郤正是河南尹偃师县人,他的爷爷郤俭在汉灵帝末年担任益州刺史。郤俭为官如何呢?据《三国志》,郤俭不是一个好官,在益州闹得民怨沸腾。所以朝廷任命刘焉为监军使者、益州牧,去收拿郤俭治罪。结果还没等刘焉收拿郤俭,郤俭就被蜀地的黄巾军所杀。

这时候正赶上天下大乱,郤正的父亲郤揖只能留在蜀地,郤正也留在了蜀汉。据《三国志·郤正传》记载:“自在内职,与宦人黄皓比屋周旋,经三十年,皓从微至贵,操弄威权,正既不为皓所爱,亦不为皓所憎,是以官不过六百石,而免于忧患。” 黄皓是刘禅宠信的宦官,他对郤正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蜀汉朝廷对他的态度。因为郤正是郤俭的孙子,又蜀汉朝廷对郤正的态度可以说是不冷不热,没给他太大的官职,但也没打压他。蜀汉灭亡后,郤正的情况如何呢?据《三国志·郤正传》,刘禅到了洛阳后,依赖郤正的引导,在洛阳的举止礼节没有出现偏差。

这时,刘禅才感慨知道郤正的忠心太晚了,由此非常信任郤正。乐不思蜀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据《汉晋春秋》:司马昭宴请刘禅,其间有蜀技表演,“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他日,晋王司马昭问刘禅:“颇思蜀否?”刘禅答:“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看到这种情况,趁上厕所时对他说:“陛下,下次司马昭如若再问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视著宫殿的上方,接着闭上眼睛一阵子,最后张开双眼,很认真地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

酒至半酣,司马昭又问同样的问题,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学了一遍。司马昭听了,即回以:“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大感惊奇道:“你怎么知道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忠恳,从此再也不怀疑他。

张通其人 不像郤正有那么多故事,张通就是一个忠心耿耿的臣子。张通,豫州汝南郡(河南驻马店市平舆县北)人,刘禅末年为殿中督。刘禅降魏,东迁洛阳,蜀之大臣无翼从者,唯张通与郤正舍妻子,单身随侍,司马昭感念他的忠义,封他为列侯。 郤正、张通在刘禅最危难的时刻,陪同刘禅迁往洛阳,郤正在刘禅身边匡扶指正,让刘禅不至于出出出错让人嘲笑。郤正最终也替刘禅着想,希望能避免“乐不思蜀”的笑话,可谓忠正之臣。

公元271年(泰始八年),晋武帝司马炎下诏赞郤正道:“郤正从前在成都,局势动荡却能坚守道义,不违背忠贞的节气,被任用后尽心办理事务,有治理的政绩。”郤正于是升任为巴西郡太守。 参考资料:《三国志》裴松之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