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项昊宇

据日本广播协会9月7日报道,日本首相、自民党总裁石破茂以“不愿党内分裂”为由,表明辞去首相职务的意愿。

7月20日,日本举行第27届参议院选举,自民党与公明党组成的执政联盟遭遇惨败,失去参议院过半数议席。石破茂内阁彻底沦为“少数派政权”,执政地位岌岌可危。此次选举宣告延续13年的“自民党独大”格局走向终结,新兴保守政党异军突起,使日本朝野力量更趋分散化,政治版图呈现碎片化,政局走向扑朔迷离,恐将重现1993年的混乱失序局面。在政治动荡与右倾保守化加剧的叠加影响下,日本内外政策的不确定性也将显著上升。

研究员:日本政坛或迎权力重构

2025年7月20日,在日本国会参议院选举中,由自民党及公明党组成的执政联盟丧失参议院过半数议席。图为首相石破茂在自民党总部走过一块展示少数当选议员红玫瑰的告示板。

执政联盟再遭“滑铁卢”

在日本两院制的政治架构中,参议院素有“良识之府”之称,其地位虽然低于众议院,但因任期长达六年且每三年改选一半,稳定性更高,并可通过发挥平衡民意、审慎立法的“刹车”作用,对政府施政构成重要制衡。参院选举一般并不影响政权归属,但此次选举之所以不同寻常,是因为自公联盟在2024年10月的众议院选举中失去了多数席位,使此次选举成为影响石破茂政治前途乃至自民党执政地位的“关键一役”。

在此次改选的125个议席中,自民党和公明党分获39席和8席,共计47席,不仅大大低于改选前的66席,也未达到石破茂选前提出的50议席“必保”目标。由此,自1955年成立以来,自民党首次在执政期间同时失去众参两院的过半议席,石破茂内阁彻底沦为“少数派政权”,执政基础受到严重削弱。

与此同时,在野势力的政治版图也发生重大变化。最大在野党立宪民主党获得22席,维持了最大在野党地位。国民民主党则延续去年众院选举以来的崛起势头,斩获17席,成为参议院第二大在野党。曾被视为边缘小党的参政党成为最大“黑马”,一举拿下14议席,一跃成为参议院第四大在野党。过去几次国政选举中的“明星政党”日本维新会则表现平平,仅获七席。日本共产党、令和新选组、保守党、社民党和无党派候选人瓜分了剩余议席。

此次选举中,日本民众毫不留情地给石破茂政权打出了“不及格分”,反映出对其执政表现的强烈不满。上台十个月以来,石破内阁不仅未能有效解决物价持续上涨、收入增长缓慢等关键民生课题,对美关税谈判陷入僵局也被指“外交无能”。选前石破内阁支持率已跌至20.8%,濒临“下台水域”。与此同时,日本民众对自民党长期执政的“审美疲劳”也在积聚。2023年底以来持续发酵的自民党议员收受政治资金回扣的“黑金”丑闻,严重折损了自民党的公信力,为此次败选早早埋下了伏笔。

朝野力量分散,政治光谱右移

此次选举中,自民党创下2007年以来在参院选举中的最差表现,虽然国会第一大党地位仍难撼动,但延续了13年的“一党独大”格局已然走向瓦解。如果说在去年的众议院选举中,立宪民主党的复苏与国民民主党的崛起,标志着可与自公联盟抗衡的中道保守力量正在形成,那么通过这次参议院选举,右翼民粹色彩浓厚的参政党的异军突起,使在野力量更趋分散,没有任何单一力量或稳定联盟能够主导政坛。

尽管本次选举的投票率超过前两次国政选举,但也仅有58.51%,在主要西方国家中属最低水平。这反映了日本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政党政治的疏离感和无力感。在此背景下,右翼新兴政党参政党凭借“日本人优先”等排外色彩浓厚的民粹主义口号,成功吸引了部分对现状不满的选民,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政党。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传统的中左翼政党公明党、共产党、社民党延续颓势,议席进一步萎缩,政坛地位更趋边缘化。新兴左翼政党令和新选组亦不复去年众院选举时之勇,表现平淡。令人唏嘘的是,老牌左翼政党社民党仅勉强获得一个议席,险些失去法定意义上的政党资格。该党前身曾是在“五五年体制”下与自民党分庭抗礼的社会党,如今却面临消亡危机,折射出日本政治生态的深刻演变。从参政党所受追捧不难发现,日本政治的右倾保守化还在加速,“没有最右只有更右”,右翼保守政党大有全面主导日本政坛之势。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选举后,日本政坛保守阵营内部也在酝酿重要变化。自民党内处分涉嫌“黑金”丑闻议员,沉重打击党内右翼势力大本营“安倍派”,此次选举中一批老牌右翼政客落选,反而使得作为传统保守政党的自民党出现某种程度上的“左倾化”。保守派选民转投国民民主党、参政党、维新会和保守党等小党,一批新生代右翼政客当选,促使日本政坛保守势力也在加速完成世代更替。

政坛面临权力重组

此次选举呈现出“新旧政党对决”的特点,朝野力量此消彼长将加速日本政坛的重新洗牌。自民党“一党独大”的局面被打破后,石破茂的执政困境空前加剧。日本政局进入新一轮的动荡博弈与权力重组期,未来走向存在多种可能性。

石破茂执政以来,自民党在重大国政和地方选举中连尝败绩,党内已经出现对其问责声音。党内“长老”、前首相麻生太郎向身边亲信表明“换帅”想法,石破茂最大竞争对手高市早苗也有意接班。石破茂虽然承认败选,但坚称不会辞职,强调不能让国政出现“空白”,他将带领自民党履行好作为“相对第一大党”的职责。由于在野各党的立场理念与关键政策存在较大分歧,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整合,客观上有利于自公两党继续执政。但未来石破茂要推进任何政策议程和立法程序,都可能面临来自在野势力的强力阻挠,施政将举步维艰。至于石破茂个人的政治前途命运,一方面要看其后续执政表现,但更多取决于自民党内的权力博弈。毕竟危机当前,无论党内推举出谁来接替石破茂,都需要面临同样的执政困境。任何有志于首相职位的自民党政客,挑战石破茂之前都需要先认真掂量自己有无扭转乾坤之力。

也有分析认为,下一步石破茂或将动用首相特权,宣布提前解散众议院举行大选,以破釜沉舟之势来一把政治“豪赌”。如果自公两党能夺回众议院多数议席,或联合某一在野党形成“自公+X”的大联合政权,石破茂有望继续执政。反之,如自公两党再度败选,石破茂势必引咎辞职,朝野政党将展开新一轮分化重组,甚至不排除可能出现首相难产、政局长期动荡的局面。

类似的情景曾经出现在1993年,当时自民党失去众院多数议席后,朝野政党为打破政治僵局,展开合纵连横,经过反复协商最终形成八党联合政权。但由于各党之间分歧严重,利益诉求不同,这种多党联合政权天然具有脆弱性。后来经历多次分化重组,日本政局直至1996年才重回稳定局面。当前日本政坛同样呈现多党林立、相互制衡的复杂局面,未来经过各党间的政策协商和多重博弈,或将出现“自公+国民民主党”“自公+维新会”或“立宪民主党+国民民主党+其他小党”等多种排列组合的联合政权。这种联合需要各方在关键政策上做出妥协,谈判过程将极为艰难。为了争取其他政党配合,维持执政地位,自民党甚至可能不得不委曲求全,拱手让出首相之位。日本政坛也可能将再度上演“十年九相”的“走马灯”戏码。

民粹主义抬头,政策不确定性增大

此次选举有三大焦点议题:经济民生、对美关系以及外国人政策。在野政党主打“降低消费税”和“加强外国人管理”等议题,猛烈抨击石破政权执政无能、外交软弱,利用民众对自公两党的不满情绪,通过极具煽动性的激进政策主张吸引了大量中间选民和部分保守派选民。在右倾化加剧和民粹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弱势政府主导的日本内外政策将呈现更大的不确定性和摇摆性。

可以预见,今后日本当政者的内外政策路线将更加展现民粹色彩,政策举措将更加短视功利。为笼络民心,石破茂内阁此前决定向全民发放两万日元补贴的计划,而各在野党派也竞相提出大幅减税、发放更多补贴的“撒钱”措施。这些政策的落实或将进一步加剧日本本已沉重的财政压力和债务困境。更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未来谁执政,为了迎合当前日本社会初现端倪的排外思潮,都可能全面收紧移民政策,强化对在日外国人的居留资格、投资兴业、纳税情况等的管控审查,并加大对外国人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这也可能导致日本社会的“排外”之风可能愈演愈烈。

此次选举适逢日美关税谈判的关键节点,某种程度上也成为对美关系的一次“全民公投”。石破政府与美方历经七轮部长级会谈均无果而终,特朗普政府对日加征25%关税的计划即将付诸实施,引发日本国内严重焦虑。石破内阁在此问题上陷入两难境地,一味强硬恐得罪美国,妥协退让又怕丢失选票。尽管日美同盟作为日本外交的基石地位难以改变,今后随着石破政府地位更加弱势,在推进贸易、安保等问题的对美谈判时,将不得不更多地顾及国内民意和利益团体的态度,从而失去政策的灵活性和妥协空间,日美达成关税协议的难度将增加,贸易摩擦也可能加剧,进而给同盟关系造成裂痕。

从长远看,此次参院选举结果很可能成为日本政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日本政坛格局将进入了一个新的动荡重组周期,各种势力将围绕权力分配和政策调整展开激烈博弈。尤其是新兴保守势力的崛起将加速政治架构的重塑,可能深刻牵动日本内政外交政策选择,进而对日本的国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