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关税暂缓期限没几天了,特朗普决定不等了。
7 月 4 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美国政府将从当天起开始致函贸易伙伴,设定新的单边关税税率。
这不是讨论,也不是商量,而是下达通知。
特朗普的意思是:“这税,我必须收。”
他还表示从 7 月 4 日开始,美国将向多个国家发出信件,预计当天会有 “10 或 12 封” 发出,更多信件将在未来几天寄出,且这些信件预计将会在 9 日前全部送达。
特朗普称,新关税“十有八九”从8月1日开始生效。
最低10%,最高可达70%。
特朗普的逻辑简单粗暴:不谈就收。
而且收得理直气壮。
特朗普觉得无法和美国达成贸易协议,都是这些国家不够积极,美国早早就警告拖延谈判有风险,既然不想谈,不想对美国让步,那就吃关税吧。
这轮关税行动的背景,要追溯到4月初。
当时,美国宣布启动对全球贸易伙伴的“对等关税”政策,设定90天缓冲期。
各国可以在期限内与美国谈判,以求达成协议,避免高税率冲击。
但到7月初,缓冲期只剩几天。
特朗普显然没等下去的耐心了。
与其逐国谈判,他选择直接“寄信通知”。
而且很明确:即便在谈判中表现“真诚”,也不等于能豁免。
这是单方面设定规则的一种做法,也几乎不留协商余地。
最先回应的国家之一是印度。
7月4日当天,印度政府通过官方渠道向世界贸易组织(WTO)提交文件。
表示将对原产于美国的商品征收报复性关税。
理由是美国拟加征的汽车关税将使印度损失超过7.25亿美元的出口收入。
这一行为引发外界高度关注。
一方面,是因为印度此前在美印贸易谈判中一直表现得较为保守。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印度这次罕见地选择了正面回击。
要知道,早在几个月前,美印双方就展开了多轮谈判。
美国想让印度开放市场,毕竟印度人多。美国还特别提到,要印度在农业和乳制品上对美国开绿灯。
而这些恰恰是印度国内的高度敏感领域。
农业在印度虽只占GDP的15%左右,但却是超过一半人口的生计来源。
这不仅关乎经济层面,更涉及到选举、安全与社会稳定。
特别是在印度即将举行地方议会选举之际,对农业让步并不现实。
美国要求印度放开乳制品市场,当然会遭到抵制。
印度乳制品产业以家庭牧场和中小农户为主,一旦对外开放,将很快被美国的大型乳品集团压制。
印度财长直接说,这两样是印度的红线。
之后印度与美方的谈判基本陷入僵局。
而印度的选择也很明确——如果没得谈,就不妥协。
选择在WTO提起报复,是在规则框架下采取的一种行动策略。
这种做法,与中国过去几年的做法颇为相似。
在中美贸易战最激烈的时候,中国并没有用公开口号回应。
而是采取实际行动,在适当的节点进行对等反制。
比如在美方宣布对中国加税后,中国也迅速对美国农产品和高科技商品征收反制关税。
中国在谈判中始终坚持 “边谈边打”。
这种策略在这次贸易战中成为印度的参考样本。
7 月 5 日,印度商务部贸易谈判司司长阿米塔布・马图尔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中国在贸易战中证明,‘沉默的反制’比口号更有效 —— 当美国加税时,中国用同等力度反击,但避免在舆论上升级对抗,这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参考。”
不仅印度,美国传统盟友也开始有些坐不住了。
最典型的是日本。
在7月3日的讲话中,特朗普直接点名批评日本,称其“不买美国大米”,又在汽车采购上“缺乏诚意”。
特朗普一直对日美贸易结构抱有不满。
在这轮加税风波中,日本作为美国盟友和最大的投资者,从一开始就试图争取特殊关税豁免,是第一个与美国进行谈判的国家,但未能成功。
根据财政部长贝森特的分类,日本面临的基础税率为24%。
同时,特朗普坚持对日本汽车加征25%的附加关税,理由是“日本没有对美国产车提供足够市场空间”。
更有甚者,美国在此前对日谈判中明确表示:不接受“对等”,只接受“美方优先”。
日本国内正值参议院选举敏感期,政治压力极大。
而在关税议题上妥协,不仅会激化国内矛盾,还可能影响选情。
韩国则表现更为低调。
虽未公开表态,但据悉也正与美方进行沟通。
不过,韩国对美国技术依赖度较高,在这次贸易战中估计也捞不到什么好处。
与这些国家相比,英国和越南是目前仅有的两个已与美国达成关税协议的国家。
根据协议,英国政府同意在进口美国食品和农业产品方面作出让步,以换取美方降低对英国汽车出口的关税。
越南情况就比较复杂了。
尽管表面上签订协议,但美方仍对其出口产品征收了20%的税率。
更糟糕的是,特朗普还宣布:对通过越南转口的第三国商品征收40%的惩罚性税。
40%这一项很明显是针对中国的,特朗普要堵死越南“从中国进口产品,加工后卖给美国”这条发财之路。
越南签的协议内容“太不划算了”——即便签了协议,也不代表豁免。
这种做法,再次印证了外界对特朗普的基本判断——规则是他说了算。
协议只是执行他的意志的工具,并不意味着妥协互惠。
这也解释了为何越来越多国家选择“不签协议”。
因为签了,也可能只是换一个方式被制裁。
特朗普这么做,并非纯粹的贸易动机。
有分析认为,这轮关税行动与美国国内政治形势紧密相关。
2025年7月3日,美国国会刚刚通过了《大而美法案》。
这是一个涵盖减税、增支和调高债务上限的大型财政法案。
其中对企业减税将导致财政收入缺口。
填补缺口的方式之一,就是向国外商品加税。
这使得关税不仅是外交工具,更成为一种财政收入来源。
特朗普需要这笔钱,也需要这场“战斗”在选民中制造“我为美国赢得利益”的形象。
换句话说,特朗普想赢的是舆论,是民意,是声望。
不一定是谈判桌上的协议。
但这种策略也带来代价。
从当前情况看,多数国家对特朗普“先寄信、再收费”的做法感到强烈不满。
欧盟虽然表示愿意接受基础税率,但对汽车附加税明确拒绝。
日本、印度、韩国等国则纷纷表示不会接受以牺牲本国核心产业为代价的协议。
印度此次的主动反击,是一个信号。
而中国之所以能够暂时从这轮“通知名单”中被排除,也并非出于特朗普的“善意”。
实际上,中美在5月达成的90天暂停协议,是双方博弈下的结果。
更关键的是,中方并没有因为暂停而放松警惕。
在6月伦敦谈判中,中美就EDA软件、乙烷出口和航空发动机出口等议题达成阶段性协商。
美方也在近日取消了对相关产品的出口限制。
这种行动换行动的模式,才是真正赢得尊重的路径。
国际局势正经历一轮博弈重构。
贸易不再是纯粹的交换行为,而成为国家综合力量的体现。
关税也不再是单一经济工具,而是外交、财政、政治三线交错的产物。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的应对策略变得至关重要。
是忍,是让,是抗,是谈,都是国家意志的表达。
这场关税风暴,很可能不会马上停。
但有一点已经越来越明确——那些能守住底线的国家,才有资格坐到谈判桌的另一边。
关税可以谈,但尊严不能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