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西贝遭罗永浩吐槽!120小时公关危机,创始人情绪化成败笔
138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罗永浩和西贝这场轰轰烈烈的隔空大战,终于走向落幕。
近期罗永浩的一则吐槽视频,成了点燃西贝舆论火药桶的火星。
但真正让品牌”跳水“的,是西贝120小时的危机公关全程都在掉链子。
9月10日,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吐槽,自己和同事去西贝吃饭,“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视频发布后迅速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许多网友开始晒出自己在西贝用餐的类似经历。
原本这类“顾客吐槽”的声音并不稀奇,餐饮品牌也时常面临负面反馈,但这次西贝的回应方式却让事态迅速升级。
西贝官方最早的回应是“我们符合行业标准”,试图从合规层面解释菜量问题,然而这番话并没有安抚消费者,反而被认为态度冷漠、回避问题。
接着又有消费者晒出西贝客服回复“爱买不买”的截图,引发网友强烈不满。
西贝创始人随后亲自下场回应质疑,言辞激烈、带有情绪,进一步激化了矛盾。原本的讨论逐渐变成了情绪对抗,西贝的品牌形象也在短短几天内急转直下。
在危机持续发酵的48小时内,有平台数据显示,西贝品牌口碑指数下滑超过20%,多个社交平台上“再也不吃西贝”的评论激增。
一线城市多家门店午市客流明显减少,消费者“用脚投票”,回应了企业的“合规说辞”。
其实不少人只是想要西贝一个“态度”。
消费者不满的不是标准本身,而是自己被忽视了的情绪。当用户想要表达“我不满意”,品牌却拿出一份“你误解了”的声明,这种“讲道理”而非“讲感受”的处理方式,很容易让人觉得自己被“对立”了。
这场危机的本质,其实并不在于一次客服失误或者创始人情绪化的发言,而是西贝在品牌管理逻辑上的滞后。
在消费者主权时代,企业不能再只靠“合规”和“标准”说话,而要学会倾听、回应、共情。
对比来看,肯德基在2022年食品安全风波中的处理方式堪称危机公关教科书:6小时内全网道歉,24小时下架问题产品,48小时公开供应链信息,高管直播回应。
这套组合拳打下来,非但没丢市场,反而靠"透明化修复"让三个月后客流环比回升12%。
反观西贝,选择的是“对抗+澄清”的路径,结果是一败涂地。
西贝的核心问题在于它们把消费者当成了需要“说服”的对象,没有把消费者想要的公平对话给到位。
事实已经证明,靠“硬刚”赢不来信任。消费者早已不是只看广告的群体,他们更看重一家企业在面对质疑时的态度与行动。
危机不是靠嘴赢的,而是靠行动解决的。
西贝若想真正走出这场危机,光靠创始人带头发声是不够的。
需要建立起完整的舆情应对机制:前端用数据监测捕捉情绪波动,中端由专业团队评估风险,后端快速联动业务部门反馈整改。
同时,也要在日常运营中建立用户共创机制,比如通过社群、试吃会等方式,让顾客成为品牌改进的参与者,而不是冲突的对立点。
此外,一线客服员工的沟通能力也必须升级。不能再让“爱买不买”这种话术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一线代表的是品牌最前端,话说不好,再多补救也难挽大局。
这场危机给西贝上了一课,也给其他企业敲响了警钟。
品牌信任是在一次次真诚回应中建立起来的,是在面对批评时展现出的诚意和行动。
或许西贝并不是恶意回应,只是管理思维还停留在过去。但是市场一直都在变化,不能总用老一套的思维,对于品牌来说,不进步就是退步。“硬刚”赢不了用户,倒可能输掉整个品牌。
这次公关事故之后,西贝得重新学会怎么听人说话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