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小鱼儿
编辑|小鱼儿
渎山大玉海
《——【·前言·】——》
一件价值抵得上四座大城的国宝,竟在寺庙中默默无闻地装了三百年的咸菜?
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发生在元朝皇帝忽必烈亲自打造的渎山大玉海身上。
这个七千斤的“名玉”究竟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为何它的尊贵地位在漫长岁月中消失无踪?
元朝第一玉器是这样诞生的
公元1260年,忽必烈继任蒙古大汗之位,正值春风得意之时。为彰显帝国威严,他下令从河南南阳搜集了七千斤独山玉,交由"大都皇家玉作"的能工巧匠精心打造。
整整五年,工匠们不分昼夜地雕琢这块罕见的巨型玉料。
玉身上的每一笔刻画都极尽精细:汹涌的海浪之中,游龙翻腾,海豚跃浪,形态逼真的海马、海犀等十余种神异动物栩栩如生,寓意着元朝一统天下的磅礴气势。
大都皇家玉作汇聚了来自大元帝国各地区最顶尖的玉匠,他们中不乏精通中原传统雕刻技艺的汉人工匠,也有擅长草原游牧民族风格的蒙古匠师。
据史料记载,主持此次雕刻的是被忽必烈从江南特意征召的玉雕大师赵云峰,他曾在南宋皇家玉作供职多年,技艺精湛。
为了打造这件空前绝后的巨型玉器,匠人们甚至发明了特制的玉雕工具,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水力辅助磨制技术,这在当时堪称工艺革命。
明朝权力更迭中的意外走失
明朝建立之初,渎山大玉海依然作为皇家重器备受珍视。可随着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帝位并将都城迁至北京,这件镇国重器在混乱中不知去向。
谁能想到,这件曾让马可波罗都为之惊叹,在其游记中专门记载的稀世珍品,就这样悄无声息地隐匿于市井之中。
据明朝档案残卷记载,建文帝被迫南逃时曾下令将宫中珍宝秘密转移,以防落入朱棣之手。
渎山大玉海因体积庞大,无法随行南下,便被临时安置在南京城外一处隐秘寺庙中。
朱棣登基后,派人四处搜寻宫中失落的珍宝,却始终未能找到这件元朝传下的国宝。
有野史记载,负责转移玉海的太监为保护国宝,刻意在玉海外部涂抹泥土,使其看似普通石缸。
这一伪装如此成功,以致连朱棣派出的搜查队伍也未能识破,最终这件价值连城的玉器被辗转送往北京,落入了一座名不见经传的道观。
真武庙里的意外发现:咸菜缸
1702年的一个普通日子,康熙朝重臣高士奇漫步至北京真武庙。
在庙中闲逛时,他震惊地发现一个被道士用来腌制咸菜的大缸,竟与史书记载中的渎山大玉海惊人相似。
这个重达三千五百公斤的玉器,已经在这里默默无闻地存在了两百多年。高士奇立即向康熙皇帝报告,可惜当时未能引起重视。
高士奇作为著名文人和收藏家,对古玉器有着极高的鉴赏能力。
当日他本是为了拜访真武庙中一位擅长医术的道长,途经后院时偶然瞥见几名小道士正围着一个巨大的青色石缸忙碌。
走近一看,发现石缸表面斑驳脱落处露出晶莹剔透的独特玉质,还隐约可见精美雕刻痕迹。
他仔细擦拭了一小块区域,竟然看到栩栩如生的神兽图案,这与他前不久阅读的《元史》中关于渎山大玉海的描述完全吻合。
道士们告诉他,这只"石缸"已在庙中使用了近三百年,一直被当作普通器物使用,从未有人识得其真面目。
十万两白银换回一件国宝
直到1745年,艺术品鉴赏家乾隆皇帝在巡视真武庙时,被这件蒙尘的至宝深深吸引。他立即拿出十万两白银,将这件稀世珍品收入宫中。
乾隆不仅在北海团城承光殿为它特建玉瓮亭,还亲自题写《玉瓮歌》,将其刻于殿壁,以示对这件国宝的珍视。
在乾隆的推崇下,渎山大玉海终于重获应有的地位,成为彰显国家文化底蕴的重要象征。
乾隆皇帝对这次发现极为兴奋,他命令宫廷玉匠们小心翼翼地清理玉海表面积年累月的污垢和盐渍。
清理过程持续了整整三个月,每天都有新的精美图案被揭示出来。
据宫廷记录,当全部清理完毕时,乾隆帝曾连续三天前来观赏,并亲自指导如何布置玉瓮亭的光线,使玉海在不同时辰都能展现出最佳光泽。
他甚至命人将其放置在特制的金丝楠木底座上,底座四角饰以纯金兽首,象征着帝国无上的权威。
为了保护这件国宝,乾隆还专门设立了"玉瓮值守"一职,由内务府精选的太监轮流守护,确保其安全无恙。
九大镇国之宝的传奇
渎山大玉海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特大型玉雕,不仅以其精湛的工艺震惊世人,更以独特的命运经历令人感叹。
它的价值早在马可波罗的著作中就被详细记载,并被译成多国文字传遍欧洲。如今,它与太阳神鸟金饰、《孙子兵法》竹简等珍品一同被评为"九大镇国之宝"。
渎山大玉海的全面修复工作始于1950年代,当时的文物专家发现玉海侧壁有几处清代修补的痕迹。
国际文物界对其研究从未间断,法国卢浮宫曾专门派遣专家团队来华研究其雕刻工艺,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也曾将其列为"世界十大玉器珍品"之首。
《——【·结语·】——》
文物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本身的珍贵,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记忆。
渎山大玉海从皇家至宝到寺庙咸菜缸,再到重回国宝之列的曲折经历,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长河中文物命运的起起落落。
这段跨越数百年的传奇故事,让我们重新思考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也提醒我们珍惜身边的每一件历史遗存。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