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央派人前往朝鲜将毛岸英坟墓迁回国,可当大家刚开始挖,就突然跑过来一名妇女挡住了他们吼道:这是自己的儿子,这些人要干什么!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55年春天,朝鲜平安北道大榆洞的后山,金达莱花开得正艳。
清明节到了,朝鲜阿妈妮朴真真带着孙女小龙女,像往年一样,提着新土来到山上的两座志愿军烈士坟前。
她们虔诚地为坟茔添土,动作轻柔,如同照料熟睡的亲人。
这两座坟,埋葬着朴真真一家和乡亲们默默守护多年的志愿军战士。
然而,这个清明节不同往常。
志愿军总部决定将部分烈士遗骸,包括这两座坟,迁往桧仓郡的志愿军烈士陵园集中安葬。
志愿军首长带着几名战士来到后山准备执行任务。
他们刚走近坟地,朴真真便领着孙女小龙女和一群身着素净长裙的阿妈妮们匆匆赶来。
得知要迁坟,朴真真情绪激动。
她毫不犹豫地挡在坟前,枯瘦的手紧紧抓住坟头的泥土,声音颤抖却异常坚定:
“志愿军同志,这是我儿子的坟,不能迁走啊!”
她指着身边的小孙女:
“我老了,就由小龙女看护;她老了,还有她的后代!我们会一代一代守下去!”
志愿军首长理解她的心情,耐心解释这是上级命令,要将烈士安葬到条件更好的陵园。
朴真真却激动地打断,捶着胸口,泪水在沟壑纵横的脸上流淌:
“他是为我们朝鲜牺牲的!他的魂留在了这里,埋在我们心里!他就是我的儿子!我要看着他,照顾他一辈子!这坟,谁也不能动!”
她的守护之情,不容置疑。
面对朴真真如此坚决的态度,志愿军首长意识到必须说出实情。
他郑重告知:
“阿妈妮,您知道这位志愿军烈士是谁吗?他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儿子——毛岸英同志。”
“毛主席的儿子……”
朴真真如遭雷击,瞬间僵立。
她忘记了哭泣,忘记了周围,只是呆呆地望着那座坟头,嘴唇无声地颤抖。
过了许久,她才仿佛从巨大的震撼中惊醒。
她先是朝着北京的方向,深深地、久久地鞠躬。
接着,转向毛岸英的坟头,再次深深鞠躬。
最后,她紧紧抓住志愿军首长的胳膊,失声痛哭起来,仿佛要将积压的悲痛与敬意全部倾泻。
这一幕被随军记者杨大群完整记录。
他作为毛岸英的战友,此刻才知真相,内心受到巨大震撼。
他意识到自己见证了一个关于领袖之子、关于中朝情谊的珍贵历史瞬间,虽然因涉及领袖人物当时无法报道,但成为了历史的见证。
在朴真真和乡亲们含泪的理解中,迁坟开始了。
朴真真默默拿出葫芦,将洁净的水轻轻洒在毛岸英烈士的棺木上,这是朝鲜人民对逝者最深的敬意。
小龙女一声声呼唤着“志叔叔”,稚嫩的声音充满不舍。
乡亲们和战士们一起,小心翼翼地将灵柩抬上灵车。
灵车缓缓驶离,朴真真和乡亲们久久伫立在山坡上,目送着灵车远去,如同送别远行的骨肉。
当灵车消失在天际,朴真真再也抑制不住,泪如雨下,放声痛哭。
毛岸英烈士最终安息在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他的墓与其他烈士墓一样,简朴庄重。
墓前立着花岗岩石碑,正面是郭沫若题写的“毛岸英同志之墓”,背面镌刻着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的碑文,铭记着这位领袖之子的生平与不朽功勋。
桧仓人民如同朴真真一样,对志愿军怀有深厚情谊。
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世代守护着这座安葬着毛岸英等众多英烈的陵园。
毛岸英烈士,所有长眠在朝鲜的志愿军英烈们,请安息!
你们为和平献身的精神,正如那不朽的胡杨,万古长存,永垂不朽!
主要信源:(新华网——解密:彭德怀为何提议将毛岸英葬在朝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