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印澳“四边机制”外长会晤抛出联合声明,对中方划定两条“禁令”,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算计?话音未落,美军“华盛顿”号航母战斗群便现身南海,这究竟是机缘巧合,还是早有预谋?
当地时间7月1日,美日印澳四国外长发表联合声明,字里行间直指中国,明确点出两项“不可容忍”的举动,其一是不许中方改变东海现有态势,其二是不许中方改变南海现状。
这两条所谓的“红线”,虽以“航行自由”“反对单边行动”等说辞加以包装,但实质意图昭然若揭,即遏制中国在核心海域增强控制力与影响力。
在东海问题上,焦点主要集中在钓鱼岛及其附属海域。日本长期以来对钓鱼岛怀有不轨之心,多次单方面宣称拥有主权,却始终缺乏法理支撑。
美日印澳的这份声明,本质上是在为日本的行为站台,通过渲染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引入外部势力,特别是美国的军事力量,为日本撑腰打气,让日本的非法主张看似“底气更足”。
更为关键的是,美日印澳企图借助“四边机制”营造国际舆论优势。四国联合发声,大张旗鼓地将自己包装成“维护世界秩序的正义之师”,把中国正常的维权行动污蔑为“破坏地区稳定”的“麻烦制造者”。
这种话语包装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国际舆论场上抹黑中国,拉拢更多国家加入他们的阵营,形成对中国的“围堵”态势。
而所谓“不得改变南海现状”,则直接指向中国在南海岛礁的管控、建设以及常态化部署。美日印澳的声明,大肆炒作所谓“军事化威胁航行自由”,试图将中方合法的岛礁建设和对争议海域的有效管理定性为“单边挑衅”。
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泛化“国际法”等西方标准,给中国划定“政策禁区”,即中国在南海的任何维权、建设等活动,都可能被定义为“违反规则”,从而使中方在国际舆论上陷入被动局面。
不出所料,就在美日印澳四国发表联合声明的当天,美军航母“华盛顿”号便穿越巴士海峡进入南海,同时P8A巡逻机与EP - 3电子侦察机也展开活动,这显然是在为美军在该区域的存在寻找合理借口。
不过,此次美军航母的行进路线并未靠近敏感岛礁,这反映出其行动更多具有象征意义,意在安抚区域盟友,为“四边机制”造势,而非真的要在南海引发新一轮紧张局势。
但问题在于,“四国联手”其实并不稳固。美国固然在其中主导节奏,但日澳印三国各有盘算。日本想借南海议题转移其在东海面临的困境,澳大利亚关注关键矿产的话语权,印度则在中美之间摇摆不定,对是否卷入海上争端心存疑虑。
面对美日印澳四国的围堵,中国的应对策略不激进却极具韧性。外交部重申南海是中国固有领土,2016年的仲裁裁决非法无效,中方不接受、不承认、不参与。
这一立场始终坚定不移。同时,中国已形成“三线并行”的南海策略,在区域层面推动《南海行为准则》谈判,巩固外交主动权;在实控层面持续巡航与建设,稳住基本盘;在国际层面加强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推动共同发展。
这三条路径虚实结合、刚柔并济,实质上压缩了“四边机制”的操作空间。
在所谓“矿产围堵”方面,中国早已未雨绸缪。美日澳印鼓吹“去中国化”,试图重塑供应链,以遏制中国在稀土、锂、钴等资源领域的影响力。
但现实情况是,中国不仅掌握着丰富的资源,还主导着产能与加工能力,建立了从资源开采到终端产品的垂直一体化体系,并通过海外并购与海外基地建设不断优化布局。全球供应链早已深度融合,任何脱钩方案都面临着成本高昂与效率损失的现实难题。
美日印澳外长发表的联合声明,以及美航母闯入南海的闹剧,再次暴露了美国及其盟友的霸权心态和冷战思维。他们嘴上说着“维护地区和平”,实则通过制造危机、挑动对抗来维护自身霸权。
他们高举“自由开放”的旗帜,实则搞小圈子排他性机制,破坏地区合作与发展。
然而,时代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亚太国家早已看清美国的真实面目,不会轻易成为其地缘政治博弈的棋子。
中国将继续坚定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同时与地区国家携手共进,推动构建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命运共同体。美日印澳若一意孤行,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必将自食恶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