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为迎接库木勒节,在齐齐哈尔达斡尔族聚居的村落广场上,身着鲜艳传统服饰的达斡尔族男女老少,正欢快地围绕着篝火起舞,悠扬的“乌钦”歌声飘荡在每一个角落……人群中的何丽霞时而低声吟唱,时而指导着年轻舞者的动作,时而又与民间艺人交流着表演的细节。
今年48岁的何丽霞是黑龙江省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头人,也是梅里斯区文化馆馆长。27年来,她扎根群众文化繁荣和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线。何丽霞用两年时间带领团队全力抢救达斡尔族“乌钦”文化遗产,同时在多地开展文化惠民民族主题巡演,促进民族文化交流融合。2024年,她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近日,何丽霞成为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黑龙江省候选人。12月20日,记者采访了她。
“八岁那年,文化馆老师的歌舞吸引了我”
在齐齐哈尔市达斡尔族聚居的梅里斯雅尔塞镇哈拉村,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滋润着何丽霞的成长。“我就是达斡尔族人,从小就在充满民族韵味的环境里长大,每到节庆,家人们总会欢快地跳起达斡尔族舞蹈,唱起悠扬的歌谣,那时的我,虽然对非遗不是很明白,但从那时候起,这些民族艺术的种子就在我心里种下了。”何丽霞微笑着说。
八岁那年,一次难忘的经历成为何丽霞走上艺术道路的关键转折点。“我清晰地记得,文化馆的老师们来到村子里教授达斡尔族集体舞。当时,老师拉着手风琴,美妙的旋律和灵动的舞姿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从那一刻起,我心底就萌生出一个强烈的愿望,我要像老师们一样,把这些民族文化都传承下去。”
怀着这份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向往,何丽霞成功考入黑龙江民族干部学院音乐艺术专业,主修声乐专业。毕业后,面对外界抛来的诸多诱人机遇,她坚定地选择回到家乡梅里斯区文化馆,“我是达斡尔族的女儿,这里是我的根,这里的文化传承需要我,守护与传承民族文化,是我责无旁贷的使命,我必须回来。”何丽霞说。
“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它们在我们这一代失传”
大学毕业后,何丽霞进入梅里斯区文化馆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后,何丽霞大胆进行了改革,把定期培训变成常态化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定期培训存在一些弊端,学员们很难系统深入地学习技艺,如果是常态化培训,就能够让他们获得更连贯、更深入的学习体验。”何丽霞说,她还诚挚邀请很多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等组成专业的师资队伍,“这些民间艺人与非遗传承人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技艺,由他们来授课,学员们能学到最纯正、最地道的非遗知识和技能。”
为了激发学员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何丽霞还策划每季度进行一次汇报展示活动。“这个展示活动,可以让学员们尽情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相互交流切磋技艺,也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我们。”何丽霞笑着说。
随着工作的深入,何丽霞发现另一件她必须要做的事,抢救达斡尔族的文化遗产。“有些达斡尔族的文化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像‘乌钦’这种独特的说唱艺术,它的传承就异常艰难。”何丽霞说:“‘乌钦’的曲调极为独特,低沉且类似说话,弯弯曲曲的调子特别多,要准确地记录下来简直难如登天,但我觉得,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它在我们这一代失传。”何丽霞坚定地说。
完成四本“乌钦”和“哈库麦勒”教材的印刷
就这样,何丽霞开始带领团队拯救达斡尔族的文化。最初开始收集整理“乌钦”经典选段时,为了精准地记录“乌钦”的曲调,他们只能用最原始的办法,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聆听老艺人的演唱,不放过任何一个音符和细微的节奏变化,然后再用简谱记录下来。
曲调记下来了,唱词的记录更是难上加难。“最开始,我们尝试用国际音标标注,但由于国际音标对大多数人来说学起来比较困难,使用也是极为不便。后来,我们又调整了策略,采用汉字和拼音结合的方式来代替唱词。”何丽霞说,这一过程真是艰辛无比,团队成员们常常为了一个词汇的准确表达,反复地讨论并查阅大量的资料,甚至深入到达斡尔族聚居地,向老一辈请教。“比如,我们当时在记录‘达gi杰’(音译)的时候,就是反复听老人这个读音,为了更准确地记录,把与发音相近、类似的音用汉字和拼音结合的方式记录了下来。”何丽霞说,他们要仔细地甄别每一个汉字和拼音的使用,既要保证能准确地传达唱词的原意,又要兼顾其在演唱中的流畅性和可理解性。
经过两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们终于成功整理出百余首“乌钦”“哈库麦勒”歌曲,并完成了四本教材的印刷。这四本教材凝聚了团队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不仅有精心整理的歌曲曲谱和唱词,还详细地介绍了达斡尔族文化背景、艺术特色等相关知识,并且配以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说明,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每年120多场文化惠民演出 惠及十万余人
近年来,何丽霞意识到文化演出与交流对于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于是,她带领团队到黑河、同江、孙吴、萝北等少数民族集中连片地区演出。“每一次演出,当我看到观众们热情期待的眼神,听到他们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我就知道,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我们正在做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何丽霞欣慰地说。不仅如此,何丽霞还带领团队远赴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等地进行文化惠民演出,在那里,他们与当地少数民族艺术家合作共创,将达斡尔族文化与新疆当地的民族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呈现给观众全新的艺术形式。
27年坚守在达斡尔族文化传承的路上,每年120场以上的文化惠民演出,惠及群众10万余人。“我是达斡尔族的女儿,传承达斡尔族的文化是我的使命与责任。随着黑龙江近年来的旅游爆火,很多人认识了我们达斡尔族,我也希望以后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我们、了解我们,把我们的传统文化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龙头新闻·生活报 实习生:刘昕睿 王洋;记者:刘维娜 李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