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有何启示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有何启示

文|单挑社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了,三个人分了1100万瑞典克朗。经济史学家乔尔·莫基尔拿走一半,增长理论双人组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平分另一半。瑞典皇家科学院给出的获奖理由是:他们解释了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莫基尔识别了持续增长得以发生的前提,阿吉翁和豪伊特把创造性破坏写成了可推导、可检验的增长理论。

接下来社长就来解读一下,这三个人到底研究了什么?为什么是他们拿奖?对咱们当下,这个不太平的世界有什么现实的指导意义?

乔尔·莫基尔通过宏大的经济史料,论述了在人类漫长历史中,绝大多数时间里,生活水平是不涨的。你爷爷的爷爷过的日子,跟你爷爷的爷爷的爷爷过的日子,基本没什么区别。偶尔有新发明,但很快就没下文了。这种状态持续了几千年。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有何启示

乔尔·莫基尔

工业革命之后,情况突然变了。第一次出现了年年有新东西、代代在迭代的景象,人类的生活水平从来没有如此丰盈过。

莫基尔追问的就是这个问题:为什么工业革命之后,技术创新能够持续下去?

他的答案是,归咎于一整套社会机制。

第一是尊重手艺与工程的文化,不光看重理论科学,也看重能把理论变成产品的工程师和技师。第二是让知识公开传播的学术共同体,不藏着掖着,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第三是允许试错的文化氛围,失败了不会被钉在耻辱柱上。第四是把科学同生产连起来的制度,大学、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能快速转化成产品。

这解释了为什么近两百年里,技术没有动不动就失传,而是能够像接力赛式那样,一直跑下去。一个发明带动另一个发明,一代技术催生下一代技术。蒸汽机带动了铁路,铁路带动了钢铁,钢铁带动了机械制造,机械制造又带动了电气化。这种链式反应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

莫基尔的研究告诉我们,持续增长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它需要一整套配套的社会机制。这些机制不是一天建成的,而是在几百年的历史演变中逐步形成的。

再看阿吉翁和豪伊特,他们干的活儿是把熊彼特创造性破坏的这句名言,变成了可以写进教材、进模型,可以拿数据去验证的扎实的理论。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有何启示

彼得·豪伊特

先说一下熊彼特是谁?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他是创新理论的开山鼻祖,比肩跟他同时代的另一位经济学家凯恩斯。他有句名言:创造性破坏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新技术、新产品、新企业的出现,会把旧技术、旧产品、旧企业给淘汰掉。这个过程是残酷的,但也是增长的源泉。

阿吉翁和豪伊特把这个思想,变成了一套数学模型。他们的逻辑是:企业为了赚创新红利,会投入研发。每次真正的突破,都会让旧的生产方式和旧巨头的护城河被冲垮。竞争是创新的燃料。如果你想搞政策保护,把门关死,那么创新的动力就会熄火。

阿吉翁就多次警告过特朗普,他说:“我不欢迎美国的保护主义浪潮,这不利于世界经济增长和创新。”

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有何启示

菲利普·阿吉翁

他们把这套理论,做成了一个可以分析的通用框架,像专利政策、教育、人力资本、金融发展乃至绿色转型、数字平台竞争都可以分析。你想研究某个国家的创新政策效果怎么样,用他们的模型就能算。你想知道专利保护时间应该多长,用他们的框架就能推导。

这套理论对当下特别对症。你看今天全球的烦恼:一边是生产率放缓、地缘冲突加大、产业政策回潮,另一边是AI、清洁能源、生命科学这些通用技术在往前冲。怎么办?

阿吉翁这些年在采访里多次阐明他的理论。他说,你可以搞产业政策,但一定要在竞争中搞。扶持前沿的同时,别因为害怕后来竞争者的威胁,就试图用补贴和准入门槛把他们掐死。他还提到现在的平台经济,要防止那些去买断潜在对手的并购。平台间的数据要流动起来,否则创新会被困在少数巨头体系里。

很多人以为只要有新技术就行了,其实不是。新技术能不能真正带来增长,取决于旧技术,能不能被快速、体面地退出。

举个例子,你发明了一种新能源汽车技术,比燃油车更便宜、更环保。但如果政府为了保护传统汽车产业,设置各种障碍,不让你进入市场,或者给传统车企巨额补贴让他们能继续亏本卖车,那你的新技术就没法推广。创新的红利就被困在实验室里了,传不到全社会。这个其实就是现实的例子,现在美国还有很多州在搞传统车企经销商的保护政策。

这就是阿吉翁和豪伊特理论的核心洞见:

长期增长=创新强度X扩散速度X市场可争夺性X再配置能力。前两项解决有没有、快不快的问题,后两项决定能不能把旧的让开路。

没有竞争与顺畅退出,创新红利会被大公司和既得利益困在账面上,传不到全社会。这也是诺委会在授奖理由里反复强调的:创新驱动增长的真正落点在于退出与再配置能力。

那这套研究对我们有什么实际指导意义呢?

政策层面,产业扶持不等于护城河。你可以给企业补贴,可以扶持新兴产业,但要在竞争中搞。把补贴和准入设计成,预期目标+多主体竞争+可撤资的模式,同时配上快速再培训与流动性支持,降低创造性破坏的社会摩擦。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给新能源企业补贴,不能只补贴一家,要让多家竞争。而且补贴要设置阶段性目标,达到了才给下一笔,达不到就不给补贴。这其实跟咱们的新能源车的补贴政策非常像。同时要给被淘汰行业的工人提供再培训机会,让他们能转到新行业去,别让他们失业在家没出路。

对于企业来说,在要有一部分预算,用来搞新产品,去主动冲击旧利润池。如果企业并购了新的板块,一定要保留被并团队的研发自治。

这是什么意思呢?很多大企业最大的问题是吃老本。有个拳头产品能赚大钱,就一直靠这个产品吃饭,不愿意搞新的。结果新技术出来了,老产品一下被淘汰,整个公司就垮了。

聪明的做法是什么?在公司内部搞竞争。专门成立新团队,让他们开发可能会取代老产品的新产品。虽然短期内会影响老产品的利润,但长期看保证了公司的竞争力。这就是把进入威胁留在体内。

还有并购的问题。很多大公司并购创新型小公司,不是为了用人家的技术,是为了消灭潜在竞争对手。把人家买过来之后,研发团队解散,技术雪藏,这就把创新给并死了。正确的做法是并购后保留被并团队的研发自治,让他们继续搞创新。

对于平台经济来说,不要做信息孤岛,要做数据互通与接口互联。减少被单一生态困住的锁定效应,让数据扩散速度起来。

这个特别适用于互联网平台。很多平台企业最喜欢干的事儿就是搞封闭生态。你的数据只能在我这儿用,不能导出去。我的接口不对外开放,你想跟我对接,门都没有。这样做确实能增强用户粘性,但也会阻碍创新扩散。不过这个现实中,确实是一个难题,数据可以说是平台的核心资产,没有平台愿意这样做。

欧盟这几年在推数据可携权和互操作性,就是要打破这种封闭。你的数据你自己能带走,平台之间的接口要能对接。这样创新就不会被困在某个巨头体系里,只有这样小公司才有机会参与竞争。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给我们启示是:

增长的真正瓶颈不在有没有新技术,而在旧东西能不能被快速、体面地退出。能否让落后产能、落后岗位、落后规则,低成本退场,并且能把人、资本、数据迅速流向新赛道,这决定了一个经济体的长期速度与韧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